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在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數人的美好心願,即便不能成龍成鳳,那麼至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左右逢源。可是偏偏歷史上有一個大文豪,卻沒對子女這樣的期待,他在一首《洗兒》詩中這樣寫到: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首詩是誰寫的呢?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蜀學的倡導者,大宋文豪蘇東坡先生。這個老先生是四川人的驕傲,也中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他老人家的才華不是三兩句能說完的。論聰明才智,恐怕在中國曆代,進入前十不會有問題。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但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卻對聰明反感至極,以至於給兒子寫了這首詩歌,比之陸游寫的《示兒》完全是兩個概念,當然陸游站的角度不一樣,他是在人生的最後,交代後事。而蘇東坡則是自己孩子的開始,給予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期望。

這個常人不太理解,不是不理解他寫的意思,其實這首詩歌非常通俗易懂,語氣戲謔,基調反諷,實乃事出有因。“人皆養子望聰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只是蘇軾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聰明誤一生”,也是實情。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被對方構陷入獄。一場“烏臺詩案”,震驚朝野,幸有元老重臣營救,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在黃州期間,侍妾朝雲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洗兒詩》即為此男孩兒而作。剛剛經歷一場大磨難,詩人“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公卿”還是要當的,只是希望“無災無難”而已;“愚且魯”不過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核心。蘇軾此願,實在是有感而發,絕非無病呻吟。

不理解的是這樣想兒子變得又蠢又笨,還要當“公卿”,這樣的公務人員不是更加誤國嗎?

所以到了明代,文學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身居杭州一位先輩瞿存齋寫過的一首詩。

“自古文章厄命窮,聰明未必勝愚蒙。筆端花與胸中錦,賺得相如四壁空。”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反《洗兒詩》意,一目瞭然。郎瑛以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過東坡”。顯然是嫌蘇軾詩過於直白。

明代楊廉也有意與蘇軾唱反調,如果跟蘇東坡同一個時代,我估計不比今天的噴子罵的輕,大家不是不瞭解東坡的遭遇,只是對他那種,期待不作為還加官進爵的思想有點鄙夷。

“東坡但願生兒蠢,只為聰明自佔多。愧我生平愚且魯,生兒哪怕過東坡。”清人褚人獲評論楊詩,說雖屬戲作,總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賢與愚,何必掛懷抱”為曠達也。其實是很合適的。

明末清初文學家錢謙益寫《反東坡洗兒詩》,跟蘇軾一樣直抒胸臆。“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你看笨也好,聰明也好,當個公務員的理想還是很多人希冀的。所謂飛黃騰達,在古代,不就是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因為當時商人的地位並不高,今天也未必就到了合適的位置。家有狀元郎,才得以報家鄉,才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

關於蘇東坡的這個看似遊戲的詩歌,其實還是暗含了很多道理的。那麼為什麼名字叫《洗兒詩》呢?郭德綱相聲裡還說過“洗三”這個舊民俗,其實就是舊有“洗兒”風俗。

一般在嬰兒出生三天或滿月,親朋集會慶賀,給嬰兒洗身。蘇軾當年得子,“洗兒”之外,賦《洗兒詩》一首雖不及其“不識廬山真面目”、“欲把西湖比西子”那樣騰播眾口,卻因涉及到子女培養終極目標,頗能引發感慨。後人或共鳴,或異議,唱和綿綿不絕。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不過《洗兒詩》的後續卻是世事難料,佳願難如。寫罷《洗兒詩》不過十個月,蘇軾又給小兒作了一首悼詩,題曰《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遯,小名乾兒,頎然穎異。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於金陵。作二詩哭之》。紀昀品評蘇詩,不時可見苛語,曾詰難《洗兒詩》“此種豈可入集?”而讀到“歸來懷抱空,老淚如洩水”二句,還是不由得感嘆“住得沉痛。”

蘇東坡寫了一首坑兒子的詩歌,讓人爭論到現在

蘇軾《洗兒詩》願雖落空,但可憐天下父母心,早將標本存焉。另外我們總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去對子女灌注一些期許,不管是成龍成鳳,還是因為自己的好惡而不希望子女去做什麼。

但是我想除了導人向善這一點是所有父母都應該做的,對子女太多期許,也不一定就真的能做到。當然這個很難說的清楚,蘇東坡那麼厲害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執迷,何況你我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