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語文試題題型分類彙編——議論文閱讀彙總(14)

【吉林省】

二、(乙)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8-21題。(9分)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剛

勇敢,可能是人類在動物獸群野蠻爭鬥時代就擁有的現象,並作為一種精神基因傳承到人類時代。所以,無論在哪一種文化中,勇敢都是讓人熱血澎湃的人生品質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還是邪惡小人,都對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適性,卻使這種精神容易走向極端,成為莽撞的代名詞。孔子關於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義在於告誡人們勇敢是複雜的。

孔子認為,真正的勇敢是見義而為,而“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質,他認為“勇者不懼”,乃是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併為人生三種支柱性的品質,即所謂的仁、智、勇。

孔子提醒人們的是,“勇”要與“智”相結合,真正的“勇”應該是將“智”融合在內的,可稱之“智勇”。在今天的社會,“見義勇為”是值得稱道的勇敢之舉,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會莽撞地見義勇為,同樣會“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讓勇敢和智慧結合起來。孔子的看似不夠勇敢的“智勇”,值得現代人借鑑。

勇需要智的充實。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為一種邪惡的力量,它必須要有正義、道德的關照和約束。歷史上,那些擁有權力的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社會道德和正義觀,“勇敢”起來的結果就是造反、割據一方,造成生靈塗炭;而那些勇猛有餘的普通人,沒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勇敢”起來的結果,或許就是走上偷盜、危害社會的道路。

對於今人來說,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義”的指引,很多年輕人容易受到那種不正義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傷害他人和社會的事情,最終導致自己前途盡失。

正是出於“義”的考慮,孔子認為人們在好勇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習,這樣才能明白什麼是“義”,勇敢才不會誤入歧途。“好勇不好學”的弊端是容易搗亂闖禍。真正的勇敢,應該經得起正義和道德的“考驗”,也就是說它是“義勇”;如果經不起正義和道德的“考驗”,“勇敢”只是一種原始的生命衝動,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災禍和不幸。

在孔子看來,智慧會最大限度地增強勇敢的力量,而透過“義”的關照和約束,勇敢才能從原始生命衝動的能量,變為一種善的人性力量。

勇敢,不可不慎。

(選自《論勇敢》,有刪改)

18。文中孔子認為 、知者不惑、 是人生三種支柱性的品質。(2分)

19。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第段事實論據的一項是( )(2分)

A。《狼》中屠戶機智應對尾隨他的兩隻狼,最後勇敢殺狼。

B。《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與秦王鬥智鬥勇,最終使秦王妥協,維護了安陵國的尊嚴。

C。《智取生辰綱》中晁蓋一行人智用天時、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綱。

D。《三顧茅廬》中張飛因劉備訪諸葛亮兩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繩將諸葛亮綁來。

20。第段畫線句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其作用。(2分)

21。聯絡生活實際,談談你在“用勇”方面得到的啟示。(3分)

答案:

18、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

19、D

20、(3)論證方法: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作用:用經得起正義和道德考驗的勇敢與經不起正義和道德考驗的勇敢進行對比,突出強調有“義”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21、示例一:生活中,面對非正義行為,我們一方面要敢於鬥爭,相信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另一方面要講究策略,尋找有效的方法。

示例二:生活中。我們要心存正義,恪守道德,遇事冷靜,明辨是非。智慧會最大限度地增強勇敢的力量,而透過“義”的關照和約束。勇敢才能從原始生命衝動的能量,變為一種善的人性力量。

【吉林省長春市】

二、(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題。(7分)

要善於學習

【蘇聯】利哈喬夫

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代;教育、知識、職業技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現代社會的知識越來越複雜,沒有知識,簡直就無法工作,無法獲得收益,一個原因是機械正在逐步取代體力勞動。作為人,需要帶來新的思想,思考那些機器不能思考的問題。為此目的,人越來越需要得到公認的文化修養,創新的能力,當然,還要有道德,有責任心,而這種道德和責任心,是機器無論如何也不具備的。

這就意味著,人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是有科學知識的人,有道德的人,他要為機器和機器人時代所發生的一切變化承擔責任,因而他肩負著極為繁重。極其複雜的任務,普遍的教育可以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有創造能力的人,培養新時代的創造者,而他對於他所創造的一切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就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學習。永遠都需要學習不僅普通人需要終身學習,就連那些最博學的大學者也要學習終生,自己不學習——就不能再去傳授,原因是知識在不斷增長,並且越來越複雜,有鑑於此,一定要明白,青春歲月——是最適宜學習的時期。在年輕的時候,在童年、少年,青年時期,恰恰是人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最強的階段。接受所學的語言、數學、一般性知識,培養審美意識,培養道德觀念。

要珍惜時間,不要為日常瑣事、為“休息”而耗費時光。有的時候,“休息”比繁重的工作更讓人疲倦,不要讓那些愚昧粗俗的潮流以及無謂的“資訊”佔據光明而智慧的心田。珍惜自己,以便更好地學習,獲取知識與技能,只有在年輕的時候獲取知識與技能才既輕鬆又迅速。

此刻我聽見年輕人沉重的嘆息聲:您為我們年輕人所設想的生活是多麼枯燥無聊啊!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娛樂啊?難道我們就沒有權利享受快樂嗎?

不是那麼回事,獲得技能和知識——這同樣也是一種運動,假如我們不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學習就是一種苦差使。要愛學習,就要選擇聰明、有益的休息或娛樂方式,這些方式有助於學習,有助於培養某種能力,生活需要的能力,如果不喜歡學習怎麼辦?肯定難成為愛學習的人。這就意味著你不可能發現那樣的快樂,那種讓孩子。讓少男少女得到知識與技能時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快樂。

不妨看看小孩子多麼快樂地蹣跚學步,咿呀學語,迷戀玩弄各種各樣的器械玩具,抱布娃娃。要盡力延長這種學習新東西的快樂心情、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本人,不要說什麼:我不愛學習!你要嘗試喜歡學校裡的各門課程、既然別的同學喜歡各門功課,你有什麼理由不喜歡它們呢?

不要光在口頭上說愛讀書,你要借書閱讀,要研究歷史和文學。一個有教養的人肯定具有很好的歷史知識、讀過很多文學作品,正是歷史和文學培養人的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擴充套件人的視野,使他感到周圍世界的寬廣、有趣,並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經驗,進而感到快樂。假如你不喜歡某一門課程,你不妨試一試盡力從中尋找可喜之處,哪怕只有一點點——喜愛是獲得新鮮知識的支撐點。

要善於學習,熱愛學習!

(選自《善與美書簡》有刪改)

12.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寫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文章開頭兩段指出了學習的必要性。

B.文章平易近人,娓娓而談,給人啟迪。

C.文章旁徵博引,層層深入,論述嚴謹。

D.文章立足現實,提出建議,有針對性。

13.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2分)

14.作者認為怎樣做才是善於學習?(3分)

【答案】

12.C(旁徵博引的就法沒有依據。)

13.要善於學習。

14.要珍惜時間,珍惜自己。在學習這種運動中發現快樂。選擇聰明、有益的休息或娛樂方式。盡力延長學習新東西的快樂心情。嘗試喜歡學校裡的各門課程。要借書閱讀,研究歷史和文學。對於不喜歡的課程要盡力從中尋找可喜之處。

【江蘇省淮安市】

二、(四)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題。(16分)

李國文

搏鬥的“搏”與博弈的“博”,這兩個長相差不多的漢字,卻囊括了世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全部。

尚在襁褓中的時候,嬰兒渴望能爬、能站起來;當自己顫顫巍巍站立在地面上時,又期望能邁開腳步;能夠走路以後,又希望能跑,能跳……人的生命,就在一個慾望緊接另外一個慾望、一個目標死咬另外一個目標的驅動下,有意或無意地,孜孜不倦,奔跑不已。假如人們用盡最後一點力氣,去“博”,同時也去“搏”的話,這恰是人類對大千世界的無限追求與巨大獲得吧。

其實,“搏”與“博”,既有趣,也很艱難。若從字面意義來忖度,有趣,等於是收入;而艱難,當然需要當事人付出了。一本萬利,屬於每個人都有過卻不可能實現的奢望,但是,人是有進取心的動物,通常情況下,哪怕付出要多一些,收入要少一些,也會繼續“搏”與“博”下去。或許,這才是生命的深切含義。

無論那慾望或是目標,定義為高尚的、庸俗的、偉大的、平凡的,哪怕僅是為了最狹義的生存而苦苦掙扎;也無論其目的,在於追求,在於獲得,或者根本無所謂追求和獲得,只是充滿青春活力,不甘沉淪。總之,每個人都敢“搏”,敢“博”,活得有滋有味的。

雖然,每條路的盡頭,並不總是開滿了鮮花、飛揚著綵帶、激盪著掌聲,抑或洋溢著笑臉,但為此望而卻步者,卻極為稀少。畢竟誰也不能完全把握未來,很難保證絕對的成敗輸贏。未來有許多不可知的變化,A即使勝利在望,也可能功虧一簣,B眼看走投無路,反倒能絕處逢生。其實,“可能”與“不可能”,永遠各佔百分之五十。

人的可貴,不僅僅在能伸出拳頭“搏”,還在敢拿出命運“博”,儘管每個人都知道,充其量,自己僅有一半的勝出機會,儘管如此,仍舊寄予希望,興致勃勃地往前行進。其實,有時明知失敗,也不會止步的。比如,仰望過紀念碑,拜謁過烈士墓,那些前赴後繼、殺身成仁的志士,難道不了解自己所處的險境嗎?令人敬畏的是,總有人敢於把腦袋放置在斷頭臺上,義無反顧,顯然,是為了自己可能看不到的明天,在先拿自己“下注”。這種大無畏的奮爭精神,當然值得世人敬畏、尊崇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本是一搏”的這個“搏”字,也無妨說成“一博輸贏”的“博”。“博”既有勝負之分,成敗之別,那麼,也就等於在“搏”。人類下賭注時,獲勝機率甚至只有百分之一,儘管如此,仍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搏”與“博”,否則,怎麼叫作“孤注一擲”呢?

“神舟”翱翔太空,人類登上月球,並不是在完全的把握下獲得成功,而是在沒有什麼希望的情況下,披荊斬棘,前赴後繼,跌打滾爬,頭破血流,經歷無數次失敗,才達到目的。如無一“搏”之心,唯知因循守舊,苟安自得,庸庸碌碌,不肯冒某種程度的險,去“搏”與“博”的話,那麼,人類至今也就只能夠跑跑跳跳罷了。人類優於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地方,大概準於具有這種豁出去一“搏”的精神,這才可能推動世界的發展與進步。

“搏”與“博”的過程,當然很艱難也很漫長,每走一步,都要在地球上留下血與汗的印跡。而且,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有無數曾經“搏”過、“博”過而失敗的前者,為後人鋪路。如果因為怕輸,而裹足不前,猶豫等待,打個呵欠,懶洋洋的,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話,那麼,非但成功無望,也不能為後人的成功積累可吸取教訓的寶貴的經驗。

在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中,神州大地生機勃發,有著五千年光輝歷史的中國人,還不應該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好好地“搏”一“搏”、“博”一“博”嗎?

(選自《李國文文集》,有改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