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在察右前旗的三岔口鄉,有一個這樣的村莊——益元興村,村裡的婦女幾乎都會繡上兩手特別的針線活,村裡以縫製布老虎出名,據傳說他們繡的東西已經有近百年曆史了,是小時候村裡一位老人所傳承下來的。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在王玉英奶奶家,她正盤腿坐在炕頭穿針引線,一針一線地縫製拼合,74歲的王玉英談笑間熟練地把布塊拼接在一起,再由76歲的老伴兒填充棉花,每天老兩口都會在家裡縫布老虎,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工藝品,是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寓意著驅邪避災、平安吉祥,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而在益元興這個村裡,不少像王玉英這樣的婦女都會兩手五彩繡,她們最擅長的是繡各種布老虎,這在她們手裡也成為了“脫貧致富”的“絕活”。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不到10平方米的王玉英家牆壁上到處掛著平安符、端午雞等寓意平安的小掛件,炕頭上擺著布老虎、花枕頭等大物件,每一件都傳遞出她對布藝縫製的用心和喜愛,五顏六色的工藝品,讓這間簡單樸實的農家小屋充滿了藝術色彩。

“布老虎從小到大能賣5塊到30塊,這兩天還有100只‘老虎’、60個枕頭的訂單。現在我靠著‘布老虎’一年能有2萬元的收入,不僅自己脫了貧,還能拿出一部分貼補孩子們。”布老虎製作得到王玉英全家人的支援,訂單多的時候全家總動員,就連王玉英的小孫女也受到影響,時不時也會自己動手製作一隻“布老虎”。

吃過午飯,閒不住的王玉英又拿上自己的“寶貝”去好姐妹劉鳳英家準備“偷偷”學藝,王玉英告訴記者,最近劉鳳英又琢磨出了新花樣,她想和另一位姐妹閆粉蘭一起學習一下。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除了繡老虎,村裡的婦女們各個都是心靈手巧的,她們把傳統手藝不斷的探索改良,基本上各種形象都能繡出來,而且各個活靈活現。三位老姐妹坐在炕頭上,有說有笑,相互切磋手藝,其樂無窮,不一會兒,炯炯有神的大公雞,可愛敦實的大南瓜,色彩豔麗的小繡球堆滿在炕上。

王玉英補充道:“這老虎要做出它那神氣的感覺,填棉花是關鍵,老虎的頭和尾巴要鼓起來,虎騰騰的才好看。”35年間,王玉英透過不斷地摸索,形成了獨有的製作工藝的步驟和方法,如何讓布老虎形態威武、表情生動,怎樣的顏色搭配更漂亮都是王玉英一雙巧手裡練出的門道。

憑藉著獨家技藝,王玉英制作的民俗工藝品包括布老虎、十二生肖、枕頭、裝飾掛件,光是大大小小的布老虎就有12種規格,她的“布老虎”等手工藝作品在市級活動中還奪得優秀獎。

“我們益元興村的手工製品都特別受歡迎,現在我們除了端午節擺攤賣,有很多從商都縣、卓資山縣慕名而來的商家都在我們這裡訂購手工製品,我們農閒時做點,收入越來越可觀。”劉鳳蘭說。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察右前旗婦聯得知了王玉英的脫貧經歷,多次上門請教,希望她可以給全旗貧困婦女指導布老虎的製作方法,能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讓製作布老虎也成為鄉親們的一個謀生的門路,接著布藝培訓班應運而生。

“我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個手藝人,這麼多年除了外出培訓,只要在家,就是研究設計新花樣,做布老虎。我覺得只要做好產品,有個市場就行,從沒想過走出去‘吆喝’,吃虧就吃在這裡,現在我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在和人們的交流中,我明白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唯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傳承。”王玉英感慨著這些年自己的變化。

就這樣“布老虎”奶奶王玉英成了察右前旗布藝縫製培訓班的“王老師”。

為將布老虎製作工藝傳承下去,王玉英透過布藝班培訓了600餘人次,學員遍及察右前旗9個鄉鎮,甚至輻射到周邊旗縣市區。

“這種布老虎的縫製方法簡單易學,讓我們這些沒有基礎的婦女們也能學得會,我是名殘疾人,打工受限制,自從婦聯組織我們學習製作布老虎,在我看來不單單是增加收入這麼簡單,也讓我的內心得到充盈,我現在可是布藝培訓班的‘優等生’呢。”44歲的李紅花一邊講著她的經歷一邊自豪地給大家看她製作的手工藝品。

察右前旗婦聯為了切實幫助貧困婦女透過手工編織增收致富,不僅聯合旗商貿物流辦,建立電子商務網店、展銷等平臺,將“巧手產業”打造成為促進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還將布老虎系列手工製品,註冊“吉日格勒”商標,透過組織各類培訓,建立“手工產業培訓——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

據瞭解,自2016年今年以來,察右前旗婦聯已經開展布藝縫製培訓6期,培訓貧困婦女700人,深入深度貧困村培訓13期,培訓婦女800餘人次。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文章來源:察右前旗融媒體中心

宣告/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察右前旗融媒體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

布老虎傳統手工藝品讓生活“活色生香”

▼ 察右前旗融媒體中心 ▼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