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是誰寫的?為什麼說它是唐朝詩人王灣最美的盛唐氣象

《次北固山下》是誰寫的?為什麼說它是唐朝詩人王灣最美的盛唐氣象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首盛唐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 唐 ]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為什麼要分享這首詩?因為它就代表著我們心中最美的盛唐氣象。如果我們今天夢迴大唐,看到的應該就是他的模樣。唐朝有很多詩其實都是後來才逐漸有了名氣,你比方說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如今算是李白知名度最高的詩了,但是當時人們卻認為它不及李白的那一首《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還有很多詩人也都是後來才得到了歷史認可。你比方說杜甫,那當時不過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是到了中唐以後才慢慢贏得“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名聲。但是王灣和他這首《次北固山下》不一樣,王灣在他生活的年代就詞翰早著,當過昭文館學士,負責整理歷朝歷代的圖書,當時就是一個文化名人。那這首《次北固山下》更是大名鼎鼎,尤其是其中的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時就被當朝宰相,也是文壇領袖張說懸掛在了宰相辦公室——政事堂上,成為天下文章的楷模。那我們之前講唐朝才子受之於權貴,一般都愛講賀知章誇李白為“謫仙人”的故事。其實,若論官品,賀知章當然不如張說,若論誇讚的場合,那賀知章是屬於私下誇,而張說,卻是明公正道、大張旗鼓,兩相比較其實是王灣的風頭更勝了一籌。

那這首詩為什麼如此受人推崇?因為它天然地代表了盛唐氣象,讓人一吟之下,就覺得口角生風,自有一種雄渾壯闊而又開朗明媚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為什麼這麼說?咱們先看題目,《次北固山下》,“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鎮江東側,橫枕長江,是當年三國時期孫吳故地,上演過很多英雄美人的傳奇故事,號稱“天下第一江山”。那說到這兒,可能有人立刻會想,這是懷古詠史詩的好由頭啊,辛棄疾那首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就是在這兒寫的嗎?沒錯,不光辛棄疾呀,一般有點文化的人停靠北固山,都免不了要懷懷古,抒發一下歷史的興亡之嘆,可王灣根本沒理這回事兒,那他寫什麼呀?

看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我們之前借香菱學詩講過,所謂律詩,中間的頷聯、頸聯是兩副對子,首聯和尾聯其實不必對仗,但這首詩不然,“客路”對“行舟”、“青山”對“綠水”、“外”對“前”,首聯就是一幅工整而秀麗的對聯。那所謂“客路”當然是詩人要去的路,“青山”,則是題目中的北固山。詩人乘的小船兒正沿著眼前的綠水前進,眼睛就盯著前面的青山,而他要去的地方毫無疑問還在青山之外的更遠處,這就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不算特別新奇,但對於行旅詩而言卻是難得的歡快。為什麼呀?

因為青山、綠水兩個詞啊太有美感了,走在這樣的地方,和走在“黃沙萬里白草枯”的地方,心情豈能一樣?眼看著青山綠水迎面而來,雖然是羈旅在外,但詩人心情卻是非常明媚的,這是一個大全景,也是整首詩的一個大基調。

那頷聯寫什麼?“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詩人是走水路,所以目光專注於水上,江水浩淼,彷彿和江岸齊平,看起來格外開闊,這是橫向的景色;風和日麗,一葉船帆高高掛起,和江面垂直,這又是縱向的景色,這一橫一縱的景象非常開闊、非常寧靜。這已經非常美了,但是還不夠,還有更耐人尋味的地方。什麼?潮平的“平”和風正的“正”,詩人走的是長江,長江之上也有長風大浪、急流險灘,李白《橫江詞》說得好:“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就絕無可能看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景象,但是王灣走的這段江面不一樣,這是長江下游,本來水面就寬,再加上水平如鏡、波瀾不驚,才更顯得江面開闊,視野寬廣,這就是“潮平兩岸闊”,寫得恢弘大氣。

那“風正一帆懸”,又怎麼理解?我們今天給人送行,常常會說一路順風,那 “風正”是不是就意味著風順?又不全是。所謂“風正”不僅僅意味著風順,更意味著風和。為什麼?因為風如果只順而不柔,那麼船帆就會吹成一張弓,顯得劍拔弩張,但是如果風順而風柔,那麼船帆就不必張開,只需靜靜地垂在哪裡,這才是“風正一帆懸”,顯得從容不迫,恢宏大氣也罷,從容不迫也罷,不都是拜“潮平”、“風正”所賜,這是從自然的角度理解,那問題是這一聯詩真的只是在講自然景色嗎?又不盡然,它也可以暗示著唐玄宗統治之下的社會局面。

唐玄宗執政以以來,就一掃武則天晚年之後的那種混亂的政治風氣,重用賢相,發展生產,輕徭簿賦,終於創造出了開元盛世的政治局面。那所謂“潮平”、“風正”,又何嘗不可以暗示當時政通人和的政治氣氛和社會風貌?王夫之的《姜齋詩話》裡說,這句詩的妙處是“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仔細想真是如此。

那頷聯寫得如此精彩了,頸聯怎麼接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殘夜未消,一輪紅日已經從海面冉冉升起,舊年未盡,春意已然姍姍來到江邊。這真是千古佳句。好在哪裡?第一,時序感真強。我們之前看青山綠水,看潮平風正,總覺得這是白天,是在春天。但是看到這一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我們才意識到,這不是白天,這是黎明,這也不是春天,而是歲末,可是在我們一般的印象裡,歲末的清晨,不是應該既陰冷且肅殺嗎?怎麼詩人會寫得如此明媚?因為王灣雖然是洛陽人,但他當時並未在洛陽,並未在北方,而是漫遊在吳越之間,他看到的是唐代的江南!江南的春來的早,少年的心又熱的快,這兩個因素湊到一起,才會讓詩人夜不能寐,天不亮就開始了新的航程,這才能看到“海日生殘夜”,也就是在這越走越亮的過程中,他感覺到溼漉漉的江風吹在臉上,看到江岸的垂柳已經露出了鵝黃,明明還是歲末,但春天已在萌動之中,這就是“江春入舊年”。

我們一般很少這樣形容歲末,所以這一聯是意料之外,但是仔細想想,江南春曉,恐怕還真就是這個樣子,這又叫情理之中。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讓這個季節轉換的時令感顯得特別動人,這就叫作時序感。光有時序感還不夠,這一聯詩,更妙的是它意象好。此刻已經是一年之末了,王灣卻還在長江之上漂泊,一般人到這個時候都難免生出一番哀愁。比方說同樣是唐朝人崔塗的《除夜》:“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再比如戴叔倫的:“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我們講“每逢佳節倍思親”,本來也是人生常態。可是王灣不一樣,王灣一反此道,並沒有沉浸在漂泊的情緒之中,而是看到了一種偉大的自然力量——夜去明來、冬盡春回,這是多麼令人喜悅、令人鼓舞!因為這種振奮的基調,他就把讓他感覺到震撼的偉大力量做成了主語,放到了句子的最前面。

這偉大的力量是什麼?是海日和江春。在遼闊的海天之間,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勢不可擋,它生於暗夜,卻又即將驅散黑暗。在浩蕩的長江兩岸,春意正如春水般暗暗湧動,一發不可收拾,它闖入舊年,又即將取代舊年。這一個“生”字,一個“入”字,都是擬人化的寫法,顯得有點粗暴,但卻那麼有力量。這真的只是在寫太陽和春天嗎?又不是,這還是虎虎有生氣的少年之心,更是呼之欲出的大唐盛世!它如此高明,卻又如此自然、如此渾厚、如此鮮活,難怪一代文宗、一代賢相張說會把它掛在政事堂上,還有什麼比它更能代表盛唐氣象的?

總的來看首聯明麗工整,頷聯開闊寧靜,頸聯雄壯生動、理趣盎然,每一聯都無可挑剔。怎麼結尾?“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本來詩人放舟於青山綠水之間,沉醉於壯麗的江南春曉之中,他的內心是開朗而明快的。可是,正在這個時候,一行大雁掠過晴空,春天到了,大雁都北歸了,那自己這個不安分的遊子,是不是也該回家了?這個時候一縷淡淡的鄉愁,就隨著大雁一起掠過了詩人的心頭。北歸的大雁,一定會經過他的家鄉洛陽,他想到了鴻雁傳書的故事,於是尾聯也就脫口而出了——“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我在這大江之上啊,怎樣才能把家書捎給親人?北歸的大雁哪,就請你們在路過我家鄉洛陽的時候,替我報一聲平安吧!一派抒情,讓尾聯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鄉愁,同時還呼應了首聯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收的乾淨漂亮!大家其實可以感受一下,他的鄉愁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並不沉重,他帶著少年的輕快、帶著江南的春意,更帶著時代的蓬勃。讓人忍不住會想,假使王灣身在洛陽的親人真的收到了他這首詩會怎樣?會不會也豪性大發,乃至追隨他的腳步,乾脆“煙花三月下揚州”。

所以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得意的少年,一段壯闊的大江,一個萌動的春天,天時地利人和聚在一起,才有了這首朝氣蓬勃、不可複製的壯麗詩篇。

覺得還不錯要拉到文末點

在看

哦!

每一次

【分享】

,每一條

【留言】

,都是您對我的鼓勵!

【星標】每日解讀詩詞

,就不會再走丟啦!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感謝你每天都“在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