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兒時吃飯,最煩有長輩在的家宴,本來我可以捧一隻大搪瓷碗,吃一下這桌,吃一下那桌。但只要有老人家在,我就得按規矩吃飯了。

一張小圓桌,好菜沒幾個,規矩一大堆。

比如盛飯時,不能堆得像個小山包,更不能插上筷子,因為這是祭食。

吃飯時,不可用筷子隨便敲盤碗,因為這是乞丐討吃,是窮相。

夾菜時,要握在近端,因為握得低,娶親就近,握得高,娶親就遠。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還有許多繁瑣的規矩,少時不自知,長大後才知,規矩也是一種禮。

《禮記》裡早就說過:“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中國禮儀,都源於一張小小的飯桌。

吃飯,其實是一件有禮有矩的事。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無論是你宴請客人,還是去參加宴席,都很少有人留意飯桌的規矩。從座次、點菜、吃相乃至結賬等,都是一個人素養的表現。

雞不獻頭,魚不獻脊

中國人自來熱情,皆是用好食好物待客。

比如古詩裡最好的家宴,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因為物質貧乏時,殺雞備黍就是特別優待。

到了現代,當我們在宴席上菜時,也是把最好的部分留給客人,並在點菜時照顧好賓客的忌口。

諺雲:“雞不獻頭,魚不獻脊”。因為雞頭皮多骨多,無肉可食;而魚脊多刺,會誤傷賓客,所以不能將雞頭,魚脊對著主賓客。而是要把雞最好的部分和腴嫩味美的魚腹對著主賓客。

這是中國人的熱情。

有酒食,先生饌

中國飲食,禮為尊長。

如宴席中有長輩,要先讓他入座,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要大門。“有酒食,先生饌”,是說看到好菜餚,晚輩先禮讓年長的人先動筷。敬酒的時候,若長輩敬酒,晚輩需回敬。

《禮記》雲:“凡侑食不盡食。”陪長輩吃飯,不要自顧自地吃,不要搶先動筷,不獨佔菜餚,不亂翻菜盤。

當宴席有長輩之時,晚輩當尊重誠敬。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食勿乍舌,咽勿鳴喉

參加宴席時,須坐有坐相,吃有吃相。

俗話說:“食勿乍舌,咽勿鳴喉”,是指在品嚐菜餚的時候,切勿用口舌一乍一品,主人看到會不舒服。也不要吃相粗魯,發出響聲,細嚼慢嚥,斯文而食才是一個人最好的吃相。

食不言,言必周

食不言,並非說一頓飯都不發一言,而是當你正在吃東西時就不要講話,等把飯菜嚥下 ,再與人交談,才不至於噴飯。

言必周,是當你講話的時候,須周到齊全,有所拿捏。不會因為說太多而顯得輕浮,也不會因為說太少而顯得冷漠。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共飯不飽,共食有禮

早在漢代,儒家就有詳細的聚餐禮儀了。

“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

聚餐之時,要先洗手,不把多盛的飯倒回鍋中,也不把吃過的菜放回盤中,注意吃相,不囫圇吞下,弄出聲響。

不要爭搶菜餚,不著急揚去菜的熱氣,不當眾剔牙等等。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客有客禮,家有家風。在外吃飯,講究的是禮節;在家吃飯雖不拘束,但也有規矩。因為餐桌上,藏著一個家的家風。

不多食,不過量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與“唯酒無量,不及亂。”

他主張節制,說吃不要只圖爽口,好吃而不剋制,亦說人酒量有大小,但不應超過自己的極限,超則亂。真正做到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樂在其中矣。”

節制,是孔子所提倡的家風。少時,家中常常用一些諺語叮囑狼吞虎嚥的我:“若要百病不生,常帶飢餓三分”、“飯吃八成飽,到老腸胃好”。

長大之後,才會發現放縱容易,剋制很難。

能夠在飯桌上有所節制,也往往可以在物質生活上安於簡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中國人傳統的飲食規矩。

精食,是端上飯桌的菜餚,是精心烹飪的;細膾,是指食物切得小而美,便於下嚥。因為美食,在於食,也在於美。所以精緻飲食,是中國人飯桌規矩的要求。

飲食有美學,精緻,因為生活不會辜負認真對待每一頓的人。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不時,不食

中國人的吃,是因時而食,因地而食。

《論語》說:“不時,不食。”不僅是說過了飯點即不吃,也指過了時節也不吃的講究。

春來冬往,廿四節氣,每家每戶的飯桌上,都放著最應季的菜餚。

在《舌尖上的中國》裡,你可以看到春天人們吃天目山脆嫩的春筍,初夏,江南人吃著應時的螺螄,秋來,正是秋蟹膏黃肉肥時,沿海(河湖)人飯桌以吃蟹為樂。冬天,東北人便知道是凍豆腐最好的時節。

在飯桌上不僅能感知四季,也感知自己對生活的講究。

食要敬畏

在廣東地區,小時候每逢清明節,家裡人都會帶回一點豬肉。雖然寡然無味,但是我從小就對它們充滿敬畏,因為這是“神明”的禮物。

寒食一到,族人就會把一頭豬貢獻給“祖先”,希望他們來年繼續保護族群。敬完神明後,這時會請來族中有威望的人分豬肉,每家每戶都會領到一點點。

每個人吃完之後,來年就康康順順,感恩這山川日月,丘嶺土地給予人們食物。

飯桌上粒粒粟米都是土地的恩賜,不浪費丟棄,就是中國人飲食的敬畏。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食宜忘憂

雖說最好的養生,是回家吃飯。但不見得每家的飯桌都是其樂融融。

有些大人回家吃飯的時候心思重重,不發一言,方圓大小的桌子,氣氛壓抑,小孩子也不敢調皮,家人也不敢講開心的事,一桌飯菜索然無味。

最好的飯桌規矩,應是一家人食而忘憂,樂樂呵呵。

我時常記得豐子愷寫吃蟹的場景,每到黃昏,豐子愷一家便圍坐在月下,聽他父親一邊說笑賞月,一邊說著如何風雅吃蟹,當小豐子愷學會時,會得到父親的讚揚。

後來,豐子愷常想起那個月下吃蟹的夜晚,最終也成了這樣的父親。

其實哪有什麼家風,無非是大的做,小的看,一輩輩就傳下去了。

老祖宗吃飯的規矩,原來這麼有學問!

中國飲食,有禮有矩。

食有客禮,那是我們在外的素養。

食有家規,那是我們一個家的家風。

關注“電影悅分享”,回覆“禁片”看好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