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陳彥工作照

戲臺演盡人間百態,《主角》敘盡當代秦腔。劇作家、作家陳彥在這部8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中,以紮實的寫實功底、細膩的人物塑造、綿密的敘事風格,展開一幅複雜世相的宏闊畫卷,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書中不乏人世的蒼涼及悲苦之音,卻在其間升騰出永在的希望和精進的力量。

《主角》近日榮膺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日前,陳彥先生接受了筆者專訪。

又一部地地道道的、高品格的文化小說

近幾年,陳彥的“名聲”愈來愈響,戲劇、電視劇、詩詞、散文和小說等諸多門類的作品中,都可見到他的創作。

最初,他以創作戲劇受到公眾關注。在陳彥的數十部戲劇作品中,最被稱道的是“西京三部曲”,即秦腔《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作品直面生活在城市裡的普通人,展現了宏大的時代變遷,體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作者對城市平民、普通知識分子和農民這三個中國當代最重要群體的關注,在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上都達到了現代戲劇創作的新高度。“真實”“深刻”“感人”“接地氣”“正價值”“正能量”等詞彙,幾乎成了這些作品觀後感中的通用語。幾部戲久演不衰,深受觀眾喜愛,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編劇獎”,三度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等中國戲劇界頂級獎項,多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陳彥還是首屆“中華藝文獎”獲得者。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陳彥部分作品

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32集電視劇《大樹小樹》,也是陳彥的作品。該劇榮獲電視劇“飛天獎”。

這位戲劇界的“老將”,近年來在“戲臺”外也屢有斬獲:出版了散文集《必須抵達》《邊走邊看》《堅挺的表達》等,還有長篇小說三部曲——《西京故事》《裝臺》《主角》。其中,根據《西京故事》改編的同名都市溫情勵志劇,作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重點劇目於2018年11月16日首次登陸上海電視劇頻道,隨後陝西、山東等數家衛視獻映,好評如潮;《裝臺》則被中國小說學會評為“2015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榜首、“2015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第一名。今年3月,根據《裝臺》改編,由張嘉譯、閆妮主演的同名電視劇開拍。

《主角》是陳彥創作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於2017年11月以十餘萬字的節選形式在《人民文學》雜誌作為頭條首發,之後被《長篇小說選刊》《當代·長篇小說選刊》等轉載,一度引起文壇高度關注。2018年1月,《主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後多次加印;6月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精裝版。該書先後獲評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第三屆長篇小說(2018年度)金榜作品、中宣部2018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等,名列2018中國出版30本好書“文學藝術類”榜首。據悉,同名電視劇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評論家李震說:“在《主角》這部作品中,陳彥以對自己諳熟的古老劇種秦腔,以及幾代秦腔演員的生存軌跡的書寫,刻畫出了20世紀後半葉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時代際遇,並由此使《主角》成為繼陳忠實書寫20世紀前半葉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時代際遇的《白鹿原》之後,又一部地地道道的、高品格的文化小說。”(見2018年4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陳彥部分作品

專注城市敘事,“來一個混沌的裹挾與牽引”

“小時候看劇團唱戲也不容易。聽說哪個地方要演戲,會跑幾十里路趕去看。我父親是公社書記,劇團巡演不管到哪個大隊,都跟著看,就覺得好玩兒、有意思。《主角》寫到最大的場面,十萬觀眾看憶秦娥演出,這是我真實經歷的場面。上世紀90年代初,我帶著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在黃河灘上,參加三省物資交流會演出,場面巨大。我覺得秦腔皇后憶秦娥應該有這樣的場面才能把她襯托出來,就在小說裡設定了十萬人看戲的情節。我的一部戲《遲開的玫瑰》在寶雞演出時,有五六萬觀眾,有的站拖拉機上,有的爬到樹上,人山人海。現在演出,一萬觀眾的場面還經常見,可見戲曲的巨大吸引力。” “憶秦娥帶出了徒弟,自己卻被冷落,覺得就要走出歷史舞臺了。可她舅說,沒有,你在省上待的時間長了,你到溝溝岔岔去看看,唱戲的生命力強大得很,供你演戲的臺口多得很。你才50多歲,多少地方需要你去唱戲!結果,憶秦娥51歲又回到放羊的家鄉,再次出發。” 陳彥邊聊小說情節邊說,自幼受秦腔影響,以至半生與舞臺藝術打交道,在戲曲院團工作30年,其中任專業編劇25年,耳濡目染、“煙熏火燎”,從而確認:戲曲離了“草根性”必將寸步難行!“凡能長久存活者,一定帶著民間視角,帶著濃濃泥土與灶火氣——戲曲是草根藝術,得為草根代言。” 文學評論家吳義勤評論道:“《主角》將人物放在具體的歷史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在社會變革和時代遷移的節點上,寫經濟變革、體制轉換中的眾生相,時可窺見時代的影子。”迄今,陳彥創作的舞臺劇以及三部長篇小說,無一例外地都以底層敘事和為“小人物立傳”為主體範式。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陝西籍作家主要關注鄉村,陳彥則專注於城市敘事。

“我只是力圖把演戲與圍繞著演戲而生長出來的世俗生活,以及所牽動的社會神經,來一個混沌的裹挾與牽引。”在陳彥看來,故事永遠是戲劇的命脈,而故事的本質是文學,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戲劇一旦忽視了文學的力量,立即就會蒼白、缺血。

陳彥說,與各類角兒打了半輩子交道,有時一想起他們的行止,就會突然興致盎然,甚至有一種生命的激揚與亢奮感。寫作《主角》時,常常是一瀉千里般地湧流而出。創作就是要堅守民族文化,才能走向世界。“當你和世界沒法對話,還在談蠻荒、原始、違背基本人性的東西,肯定要被唾棄。”“《主角》展現從1976年到2016年40年來整個中國社會的湧動,商品經濟發展,農民工進城,西方藝術引進,秦腔成為博物館藝術,直到當下民族文化又被重視並得到提升。現在對傳統的重視,既是中央高瞻遠矚,又和民族心理相呼應,是一個民族經濟、政治發展到一定程度遵循自己的軌跡而必然出現的。對於傳統的堅守,一定要轉換成民族自覺的文化心態,這樣在世界文化中才能站穩。”

借秦腔藝術,闡發對整個社會的感知與認識

作家王蒙認為,《主角》為當代文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寫戲曲人物的作品雖多,但無一如《主角》這般深入、豐富、細緻、可信。 “我想借憶秦娥這個人物,借秦腔這門藝術,闡發我對整個社會的感知;借舞臺藝術,闡發對大社會的認識。”陳彥小說創作的描寫物件由舞臺背後的輔助人員,轉至舞臺中央的主角。小說涉及二三百號人物,他們都在自己的輪盤上爭當著主角……故事圍繞秦腔名角憶秦娥一一鋪陳開來。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獎作品《主角》

憶秦娥閃亮登場,她有自己的操守,有純潔的心性!同作品中的其他角色陸文婷、許秀雲、田潤葉、王綺瑤等一批不同時代的女性典型人物走進人們的記憶中。

“我在小說裡做了一些文化上的思考。現在雖有清醒的文化堅守者,但也有些人是哪兒熱鬧往哪兒擠。憶秦娥不是民族文化清醒的堅守者,她是無奈甚至是無路可選的堅守。戲曲是她的謀生手段,只是沉浸太深。對這種文化的感知,無形中萌芽出的東西,成為另一種清醒。最後,憶秦娥成為秦腔領軍人物,成了清醒的堅守者,突然自我感覺苦難的一生還是很有意義的。過去的老藝人沒多少文化,但肚子裡能裝幾百本戲。幾百本戲裡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能潛移默化地改造一個人的文化基因。”陳彥說,很多老藝人不識字,但懂歷史,是不識字的文化巨匠。“怎麼做人,才是有正大氣象的人;怎麼做人,就是小人。這些戲裡說得清清楚楚。”

談到戲曲與老藝人,陳彥由衷讚歎:“這些老藝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主意正得很,經得起時間檢驗。在中華文化的軀體中,戲曲曾是主動脈血管之一,許多公理、道義、人倫、價值,都是經由這根血管,輸送進千百萬生命的神經末梢。”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認為,《主角》有一種“整全之美”。無論從故事、人物、結構、語言還是整體節奏看,《主角》都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憶秦娥身上體現出茂盛、結實和堅韌的中國文化根脈,從而使作品成為當代文學史中獨特的“這一個”。

除了憶秦娥,傳統戲曲也是《主角》中的主角

《主角》的主角憶秦娥,原是放羊孩子。她舅舅在劇團打鼓,見姐姐娃多家窮,想弄(招)一個去劇團。原想選漂亮靈氣的姐姐,只是因為“憶秦娥年紀小,在家用處不大”而成全了她。

在劇團,大夥“也看不出她有太大前途”,只是舅舅的相好胡彩香覺得這娃嗓子好而教她唱戲,“因為她在家放羊時,常在山上野喊”。舅舅在單位屬於怪人,但痴迷專業有正義感。由於舅舅犯事,憶秦娥也當不成演員,到伙房幫灶,閒著沒事時就練功。

後來,老戲被“解放”而恢復排演,老藝人發現這娃能吃苦,“能吃苦是戲曲演員的首要條件”,就把她弄出來排戲,竟然火了。憶秦娥被調到省大劇團。 在省團,主角配角爭鬥愈演愈烈,憶秦娥卻不斷後退。她沒有名利思想,只希望安安寧寧。可她越是不爭,反而越被往前推,最後成了大主演。當然,隨著褒獎的到來,流言蜚語也來了。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陳彥關於寫作的題詞

再後來,經濟大潮起來,劇團不行了,大家要麼做生意,要麼做模特,她卻沒什麼可弄,沒事只能練功,也沒明確目的,只是因為不活動就不舒服。這樣堅持好多年,戲曲又慢慢得到重視。這個過程中,她開始清醒,逐漸走向自覺。

憶秦娥本名易招弟,給她取藝名的作家秦八娃說:“有時候這麼蠢笨的人,身上還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一面。”憶秦娥不斷尋訪老藝人,從他們那裡汲取營養,最後成為秦腔金皇后。在大家拋棄傳統迎合西方時,她反而回到山裡找尋老藝人學藝。當不斷接受外來文化把自家改得面目全非的人逐漸醒悟要從中國文化的根子裡學習時,憶秦娥已經很了不起了。

“由憶秦娥的經歷看,中國戲曲的萎縮、衰退,有時代擠壓的原因,更與從業者已無大匠生命形態有關,都跟了社會的風氣,虛頭巴腦、投機鑽營、製造轟動、討巧賣乖,一顰一蹙、一嗔一笑,都想利益最大化。”陳彥說,小說裡每一個人物,一定是鮮活的生命,配角也不能寫成道具人物。小說、舞臺劇不是寫概念,第一任務是塑造人物,人物鮮活了,才能承載你要表達的內容。“主角”是一個巨大的象徵,每個人都希望做主角,誰願意給人做配角?甘當配角,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無奈。“比如小說裡的廖耀輝和宋光祖,劇團的兩個炊事員,天天爭大廚,還有人使壞。他們也是主角與配角的關係。這種關係,生活中無處不有。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但我們永遠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全部命運,這就是文學、戲劇要探索的那個弔詭、無常吧。”“臺上臺下,紅火塌火,興旺寂滅,既要有當主角的神閒氣定,也要有淪為配角甚至裝臺、拉幕、撿場子時的處變不驚。”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住陳彥

“《主角》中有兩個‘主角’,其一為憶秦娥,其二為中國傳統戲曲。對這兩個‘主角’,陳彥都有極為豐富精彩的描述。”《文藝報》總編梁鴻鷹如是說。

陳彥說,創作時感到較難處理的,是寫戲曲知識,這對不瞭解的讀者是一種普及,但這種普及一定不能寫得生硬。如果作者要跳出來說話,那一定是多餘的,必須拿掉——“我是努力在讀者特別想了解時,插幾句戲曲的內容,一定要和人物此時的心境、故事的推進相關聯,甚至和人物命運關聯著來寫。比如憶秦娥遇到苦難時,我寫到《遊西湖》的某一段唱,一定要勾連她的心境。包括其中寫到秦腔‘吹火’技巧。所以,戲曲知識不是閒筆。”

“中國戲曲應當深切呼喚秦八娃式的緊緊匍匐在大地上的思想者。”陳彥說,無論社會怎麼變,都得向好、向善。不管西方宗教還是東方宗教,本質上有一致性,都在“善”字上做足文章。任何歷史時代,忠誠、孝敬、仁愛、道義、誠信這些基本的東西,缺失了就會亂象橫生。戲曲就始終守持著這些最基本的價值秩序,有一種杜鵑啼血般的悲愴。書中,“忠孝仁義”四個老藝人帶著民間性質,他們是“傳道者”,秦八娃則是“佈道者”,是民間思想家。中國戲曲數百年曆史,正是這樣一批思想家與守望者緊密結合,才構建與修補起人之為人、人之為群的諸多心理秩序。

“寫熟悉的生活、反覆浸泡過的生活、已然發酵了的生活。”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文學是戲劇不可撼動的靈魂

陳彥關於寫作的題詞

“秦腔的蒼涼與悲壯是與這塊土地有關聯的聲響,但我更覺得,因為秦腔的生命長度,使我更懂得了人性、人情與世事的艱辛滄桑。聽秦腔會使你生命變得沉厚、凝重起來。長期面對那種聲音,你會不自覺地去追求一種生命的悲壯感。”作為秦腔劇種近40年來發展變遷的見證者、親歷者,陳彥認為,秦腔從來就不是獨立於社會之外的什麼“純藝術”,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裹挾進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大量秦腔劇作中,能看到社會生活的演進過程。

“我在努力完成分內工作後,就會一頭鑽進書房。怕跟人過多交流,只喜歡跟書對話,然後就是在作品中建構、完善自己的世界。寫完長篇小說《西京故事》和《裝臺》後,即使不寫《主角》,我也會寫其它東西,閒不下來。”陳彥坦言,自己沒有寫作任務,年終不需要考核創作完成情況。“過去專職創作,後來幹了管理,就不專業了。不專業並非壞事,它打開了你認識世界的更多窗戶,讓你不完全為寫作而寫作,有時甚至是培養了你更想透過寫作來對社會發言的渴望與興致。”

“寫作有千條道理,之於我只有一條,那就是寫熟悉的生活,寫反覆浸泡過的生活,寫已然發酵了的生活。”陳彥坦言,長篇小說《裝臺》寫搭建舞臺的一幫農民工,和《主角》是連貫的,同時也是一種象徵,生活中無非兩種人,一種是在舞臺上表演的,一種是搭舞臺供人表演的。舞臺劇創作的經驗也為自己提供了幫助。戲劇把生活濃縮在那麼短的時間,刪繁就簡,要做很多工作,長篇小說在這方面要向戲劇借鑑。更關鍵的一點,這三部小說都寫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最大的積澱是生活。凡寫長篇,七八十萬字的篇幅,需要的生活細節是海量的,生命中所有的東西在這時候都要調動起來使用。

創作《主角》時,陳彥幾乎不需要做任何採訪,只需要一些印證,一切都了熟於心。親身經歷過的,或把別人的生活經驗信手拈來。全書一兩百號人物,全都似曾相識,但都是經過藝術加工後才“粉墨”登場的。任何一個人的真實生活,都不具備藝術化的典型形象需要,必須虛構。“現實中沒有憶秦娥,也沒有秦八娃,更沒有叫‘省秦’的劇團。老藝人我一生倒是遇見不少,但他們都不是直接就有了小說中的那種風貌,有時需要集合起好幾個人來才能完成一個形象塑造。” 寫作時,陳彥常有一種“淪陷”感,就是寫得停不下來的感覺。有人說寫作不需要生活,他卻是必須在生活裡親自浸泡過的東西才敢寫,只有覺得不需要補充生活就能“一瀉千里”時,才是最好的寫作狀態。

陳彥說:“憶秦娥與劇作家秦八娃、還有先後五任團長,包括忠、孝、仁、義四個老藝人等,都寄託了我對秦腔這一行當的理想與信念。我想透過這些,來承載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那股流動血脈、血象,儘管這可能是那股血脈的根鬚部分,但根鬚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腔是一種博大深沉的文化現象,它從歷史深處走來,就跟文物一樣,是裹挾著很多歷史基因與密碼的。無論從何處解剖,都能得到不同的社會資訊。這種資訊甚至包括了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社會的方方面面。因為它是活性的,所以在歷史滾動中,就更能把諸多社會程序中的細節滾動進來。研究歷史與社會程序,尤其不能忽視了秦腔這種注重歷史與社會細節的‘活物’的存在。”

在紛繁的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每個人又都是他人的配角,無需戴著面具在這個世界上手舞足蹈。對於集作家、編劇和行政管理於一身的陳彥來說,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自己的主角,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別人的配角,但他清楚地明白,在他的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痴迷癲狂的藝術世界裡,他從來就是自己和別人的主宰,他從來都是按照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暢笑和慟哭,他和他的憶秦娥、順子、羅天福、喬雪梅一起暢遊在屬於他的那片遼遠的天空。

“我也會繼續書寫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因為熟悉,有感情,有感覺,寫起來順手。很難想象,硬寫自己不熟悉的生活甚至是不相信的生活,該有多痛苦。”關於下一步創作,陳彥說,三部長篇都寫都市,但側重點不同,因此“裹挾與牽引”的東西也不一樣。以後,創作空間會轉折,但不是現在。也許,將來會更直接反映新的生活體驗積累,但現在仍然會在城市“邊緣人”或者“小人物”身上下功夫,下更深的功夫。“從個人審美講,自己更喜歡厚重的現實主義敘事。陝西話講,這樣寫,‘摟得更稠些’。”

作者:魏 鋒

編輯:蔣楚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