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很溫暖的一首小詩,只有20字,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

有人說,知己,是縱使相隔萬里,但只要看到美好的事物,第一個就想分享給你。

1500多年前的春天,一個名為“陸凱”的詩人,給身處北方的好友范曄寫了一封信,信中放著一枝梅花,還附了一首詩。

詩云: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雖然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字,但是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歷來為人所稱道。

南北朝很溫暖的一首小詩,只有20字,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

關於這首詩中的兩個主人公,歷來有爭議。

有人說,作者陸凱是鮮卑族,出身名門,是北魏的大臣,與南朝的史學家范曄交好。

雖然當時南北朝處於敵對狀態,但是兩人私下仍有書信往來。

顯然這個說法是有漏洞的,根據詩意來看,當時的陸凱應該是在江南,而范曄則是在北方。

可是根據歷史記載范曄從未出使北地,那麼又則能可能會是詩中的“隴頭人”呢?

既然此范曄非彼范曄,那麼陸凱也許也不是北魏的那位大臣了。

但是無論陸凱和范曄是何人,都不影響後人對這首詩的喜愛和推崇。

南北朝很溫暖的一首小詩,只有20字,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詩人在折梅花的時候,正好遇到了信使,於是便順手將這梅花裝入信封,寄給遠方的友人。

這裡的隴頭指的是陝西的隴山,古代交通不便,詩人和友人相距千里,只能靠信使傳遞訊息。

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想起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機,他有一條愛犬,名為“黃耳”。

他在京城為官的那段日子裡,一直收不到家人的音訊,內心十分焦灼。

有一次陸機突發奇想,寫了一封信,將信放入竹筒,掛在黃耳的脖子上,讓其回家傳信。

神奇的是,黃耳真的帶著這封信回到了家鄉,還為陸機捎來了家人的回信。

南北朝很溫暖的一首小詩,只有20字,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

兩地相隔千里,若是靠驛站的信使往返也要五十天,可是黃耳卻只用了二十天。

在黃耳死後,陸機還為他立了座墳,名為“黃耳冢”。

但不是每個人都像陸機那般幸運,那時大多數的音信往來還是靠驛站的信使。

路途崎嶇,交通不便,所以能夠收到遠方友人的信件,也是相當不容易。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人的友情應該是相當深厚的,不然不會逢著驛使,就想到遠方的好友。

南北朝很溫暖的一首小詩,只有20字,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江南沒有什麼好東西,那麼就贈你一枝報春的梅花吧。

看似很隨意的語氣,實際飽含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

詩人選擇贈梅花應該是有兩層含義,一來梅花是“報春花”,

“唯有梅花報春早,雪中傳信過江干”

,又是一年春天,兩人依舊分隔兩地,詩人的心中有著無限的懷念。

雖然他們無法見面,但是詩人依舊想要和友人分享這爛漫的春光。

這看似普通的梅花實際寄託了他深切的掛念。

二來梅花堅貞不屈,冰清玉潔,就像兩人之間的友誼。

自古以來,文人就十分偏愛梅花。

而且在戰國時期,便有贈梅的習俗。

根據《說苑》記載,越國的使臣在覲見梁王時,就曾手執梅花將其作為見面禮送給梁王。

可見“贈梅”的傳統自古有之。

南北朝很溫暖的一首小詩,只有20字,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

雖然陸凱的這首詩,無一“梅”字,卻驚豔了世人1000多年。

而且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宋之問的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秦觀的“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周紫芝的

“故人還寄隴頭梅,憑誰為作梅花賦”

大概都是脫胎於這首詩。

短短20字,卻寫出了最美的友情,讀後令人倍感溫暖。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