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一絕“僰人懸棺”

僰人懸棺分佈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幹越、僚人、僰人都有懸棺葬的習俗。珙縣的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共有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內懸棺儲存數量較多也是較完整的地區。僰人懸棺被稱為巴蜀一絕,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巴蜀一絕“僰人懸棺”

巴蜀一絕“僰人懸棺”

珙縣麻塘壩南北狹長,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岸東西兩側對峙著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佈在險拔峻峭的絕壁之上。懸棺當地人稱“掛巖子”,即是將死者的棺木懸掛於懸崖峭壁上,一般距離地面10米至50米,較高可達100米。置棺方式有幾種:一為木樁式,在峭壁上鑿孔,楔入木樁,將棺木置於懸山崖之上;二為鑿穴式,在崖壁上鑿洞放置棺木;三為自然式,利用崖壁上裂縫放置棺木。

巴蜀一絕“僰人懸棺”

僰人為何行懸棺葬?元代李京撰寫的《雲南志略》雲:“行懸棺葬者,掛得愈高愈吉,以先墜者為吉。這應是僰人行懸棺葬的原因。”

巴蜀一絕“僰人懸棺”

懸棺的崖壁上一般會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磨蝕,至今部分色彩猶新。

充滿古老而神秘色彩的懸棺及巖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懸棺之謎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時吸引著無數的旅遊者。

曲靖日報記者 楊學榮 文/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