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墓苑 文郇起鴻、鄭穎旭

天橋區文化歷史概覽文物篇(之四)——張養浩墓苑

文/郇起鴻、鄭穎旭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齊東野人、雲莊老人,別號順庵。原籍章丘,至其祖父遷居北園雲莊。初為東平學政,後為堂邑縣尹、監察御史、右司都事、陝西行臺侍史、禮部尚書。英宗即位(1315年),參議中書省事,棄官歸隱,在雲莊度過近十年的隱居生活。期間,朝廷曾多次下詔啟用,屢召不赴。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朝廷召其任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張養浩到官4個月,因操勞過度而猝死。歸葬雲莊,增授陝西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養浩為政治、散曲大家,著有《三事忠告》、《雲莊閒居小樂府》、《歸田類稿》等。張養浩的大部分散曲詩文,是其歸隱雲莊時所作。

張養浩墓苑位於北園柳雲社群,東界西濼河,西迤清河北路,南有荷塘,北靠水屯北路。墓為土築,封土高1。9米,墓前有石供桌。墓苑另有張養浩親屬墓葬4座,有元代四柱三門石牌坊一座,元代石雕雄獅一對、龜趺一尊,明清碑刻4通,太湖石一塊。墓苑一株桂香柳,胸徑近40釐米,另植有松柏、楊柳等樹木。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濟南有81位先賢墓葬,張養浩墓名列首位。1979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養浩墓苑現存明清碑刻4通,即弘治六年(1493)尹旻祭文、萬曆三年(1575)尹士儋祭文、萬曆六年(1578)張養浩墓碑、順治十七年(1660)張文忠公護墳地畝碑。張養浩墓前曾有張起巖撰《大元敕賜故西臺御史中丞神道碑》。

張養浩墓苑

張養浩墓苑 文郇起鴻、鄭穎旭

張養浩墓苑現存元代四柱三門石牌坊一座,乃上世紀九十年代柳雲社群及張氏後裔整修墓苑時,於石獅迤北兩米深處出土。元代石龜趺一尊,亦同時於墓苑西清河北路迤西北方向百餘米,遂閒堂(張養浩歿後,遂閒堂改為祠堂)遺址出土。太湖石一塊,也是於遂閒堂遺址出土,據專家考證為張養浩舊物“麟石”。

張養浩愛石,歸隱濟南間,曾羅致太湖石十塊,呼為十友。十友,存世已知其五:除“麟石”外,“龍石(亦稱龜石)”立“濟南趵突泉公園”,“驎雲石”存“ 濟南博物館”,“蒼雲”、“振玉”二石歸“桓臺王漁洋紀念館”。

現存五塊太湖石中,惟“蒼雲石” 有張養浩書跡,石上鐫刻泰定元年(1324)暮春七日張養浩撰書《江城子》一首。散曲大家張養浩,亦通八法,能抗時彥,元時既奉其書為帖,有《跋張養浩示初科諸進士免謝帖》(元·王禮《麟原文集·前集》卷十)。濟南舜井街,元至治三年(1323)《迎祥宮碑》,篆額“迎祥宮碑”為張養浩所書,篆額取法李斯、李陽冰,靜中見動,規矩而不呆板。2008年北京匡時國際春拍,張養浩《酷暑帖》以593600元成交。張養浩書名被其他成就所掩。

桓臺王漁洋紀念館藏“水月松風石屏” ,亦屬張養浩舊物。“水月松風”四字,行書二行,款署“晉王羲之書”,系集字。石屏所刻行書聯句“風竽鳴地籟,雲錦發天機”(無款),有張養浩手泐一說。張養浩墓苑大門,抱柱聯“風竽鳴地籟,雲錦發天機”,系近年據“水月松風石屏”摹刻。

順治十七年張文忠公護墳地畝碑

張養浩墓苑 文郇起鴻、鄭穎旭

張養浩墓苑元代龜趺

張養浩墓苑 文郇起鴻、鄭穎旭

桓臺王漁洋紀念館藏張養浩遺物“水月松風石屏”

張養浩墓苑 文郇起鴻、鄭穎旭

昔時的張養浩墓苑規模很大,洪武肆年張養浩護墳地為“叄頃貳拾伍畝柒分八釐伍毫(325。785畝)”。張養浩墓“有學士張起巖(撰)神道碑”。到了清季則“墓門翁仲缺,松徑荻蘆香”了(王德容《拜張文忠公墓》。

北園張養浩故里,因有張公墓,曾稱張公墳村。20世紀50年代,張公墳、五柳兩個自然村組成張公墳村。自然村張公墳即雲莊。張養浩《雲莊記》有“池取其芳,名曰云錦;野取其幽,名曰云莊;林取其潔,名曰云香;亭取其閒適,名曰綽然。”道光《濟南府志》有云莊緣於唐李北海詩句一說,李北海《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詩》有“泰山雄地裡,巨壑眇雲莊。”關於五柳,亦有張養浩效法陶淵明,在宅邊植柳五株而得五柳莊。張養浩《雙調沽美酒兼太平令》有“怎如俺五柳莊逍遙散誕”之句。清代任弘遠《過雲莊吊張文忠公別墅》亦云:“五柳村邊過,蓬蒿滿目荒。雲香埋淺草,雲錦豔寒塘。”20世紀90年代,取“雲莊”之“雲”,“五柳”之“柳”,張公墳村改稱柳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