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吳昌碩與王個簃在漢三老石室前留影)

王個簃是篆刻大師吳昌碩的入室弟子,但目前網上流傳的吳昌碩給王個簃批改印稿的“作業圖”並不是王個簃拜師之後的作品,而是王個簃自行學篆刻刻成印稿之後,由諸宗元帶去讓吳昌碩審閱的(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印書房)

吳昌碩看到他的印譜之後,一方面大加讚賞,一方面在每一方印的邊上都加了批註,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批註: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這方“西園客‘,字法多出漢印,如“西”字出“新西河左伯長”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漢印“新西河左伯長”)

如園字出“康陵園令”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漢印“康陵園令”)

這方印說明王個簃在接觸吳昌碩前已有較深厚漢印功夫。因此字法既古,章法上又疏密得宜,全印古意盎然,因此吳昌碩批”古意可掬“四字,以示讚賞。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慶雲”一印,吳昌碩贊以“古雅”,在於王個簃這方印在師法漢晉印,既有漢印敦樸,又有晉印(通常情況下,晉印在印學史上也歸屬漢印的大時間範疇)雅緻。刀法以衝刀仿出淺鑿意味,深得古人雅趣。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黃蘊香印”一印,吳昌碩批註“渾樸”二字,贊王個簃得漢印封泥渾脫古樸之態。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這方“自陶”吳昌碩沒有多說,而是直接說“弱”,一語指出此方印的線條弱,氣息弱的弊病,我們結合古璽與漢印,就能領悟到這種“弱”。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當王個簃這方字法相近於今體字的“白丁”一印出現,吳昌碩不留情面,直接說“欠古”,沒有古樸意味,沒有古雅之態,首先是從字法開始的。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易心齋”一印,本是古璽印式的印章,而這種印式的印章,貴在印內章法參差錯落而造成的氣息流轉通暢,貴在氣息活潑,而王個簃此印齋字下部接邊,導致氣息閉塞,吳大師一眼看出,批註到“無流動活潑之趣”,可謂一語中的。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此方“滄翁”章法上是輕重得宜、紅白相當的,左右的強壯留白,右下與左上的輕刀呼應都是頗具匠心的經營之作,只惜中部的水旁刀法可去峭露,鋒芒畢現,吳昌碩大師法眼獨具,一語指出:“少含蓄”。吳大師認為一方印章不管章法、字法、刀法如何運營,讀來都應當有未盡之意方是佳印。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慶豐”一印,吳昌碩大師批註“絕佳”是有道理的,這方印字法古樸,章法勻停,疏密有致。本來字法原因兩字下部略顯峭露,王個簃巧加界線以使章法穩妥,一印之內,既有端莊,又有險勁,化險之法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匠心獨運。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王個簃的印,吳昌碩的批註)

對於“孔陽”一印,吳昌碩沒有再提具體建議,而是指出:“朱文欠自然,多寫篆字便能佳”,這是給王個簃直接指出努力方向,我們知道,刻朱文印,如果沒有好篆書基本功是刻不好的,如王個簃上印中的孔字的右部“乙”部線條,陽字“易”部的下部線條,都欠自然流暢,顯然有削薄、板滯現象,大概這是王個簃朱文印的共性特徵,於是,吳大師直接說,你多寫篆書吧。

好了,吳昌碩大師批改作業的批註還有很多,諸如“再求虛動”“加厚”“此宜再得空氣壺字略改小更佳”之類,我們先只提供這些批註解析,我們接下來說說老師的作用。

篆刻因為是操作性很強的一門藝術,對刀、筆的運作、對字法、篆法的掌握很多時候需要以師徒形式面對面、手把手式的教育,遇到一個好的老師相當不易,那麼好的老師如何找就成了一個問題,平常的方法是擇“名”師,因為“名師出高徒”。為什麼會這樣呢?

吳昌碩上述評語通通是簡短的,多則十餘字,最短僅一字,但通常情況下,言簡意賅的幾個字,卻在某中程度上積累了吳昌碩數十年的審美經驗,而這些審美經驗往往是為師者長期學習和實踐得來的,學習者卻可以在三言兩語間直接領會,老師的作用由此可見,真正是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王個簃當然是善於學習的,否則不會取得開篇所寫的那樣的成就。

吳昌碩批改作業之“弱”“欠古”“欠自然”……

(吳昌碩及諸耆宿雅集。中排左四為吳昌碩,前排左二為王個簃)

當然,有的老師藝術上名望頗高,藝業精湛,但卻不擅教學;或者某些學生,老師已經指出,但卻不用心體驗與領悟,亦或不勤於修習。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如王個簃得遇吳昌碩這樣的師父擅教弟子擅學的印壇師徒佳事,實在並不多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