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春晚《只此青綠》《憶江南》“舞繪”出圈,再次說明傳統文化及其蘊含的詩情畫意美有藝術生命力,可以穿越時空帶來美的享受。詩書畫及其服飾,以及江南的景色都是那樣的美,那樣的有感染力。《只此青綠》的服飾非常美,《憶江南》的人物造型也很有個性,可見編導下了功夫。據《只此青綠》編導介紹,編創舞蹈時根據資料,反覆推敲,確定服飾、髮式等造型。

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肯定了兩部“舞繪”的創新性與精美性,但是他也指出在反映時代特點的髮式、服飾上還有點瑕疵。他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專訪,介紹了唐代發生、唐宋元服飾,以及江南服飾的特點。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只此青綠》舞者髮髻

《只此青綠》梳的到底是啥髮髻?

春晚過後,有關傳統文化的話題發酵不止。《只此青綠》以宋代王希孟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為創作摹本,舞出了詩意,彷彿一幅幅青綠山水畫,美得優雅,美得舒適。黃強說,大家發現沒,舞者的髮型造型其實不是宋代的髮型,而是唐代髮型。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唐代拋家髻、朝天髻

唐宋時期女子都流行高髻,髮式豐富,但是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區別。唐代的髮髻有烏蠻髻、同心髻、半翻髻、反琯髻、反首髻、拔叢髻、雙環髻、拋家髻、雙螺髻、回鶻髻等。而宋代女性發髻有朝天髻、芭蕉髻、龍心髻、流蘇髻、鬧掃髻、包髻、雲髻、寶髻等。從造型上講,唐代髮型更高大,形制更別緻,宋代髮髻流行戴冠飾。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唐代半翻髻

黃強認為,“編導說《只此青綠》中的舞者髮型是山峰髮髻,只是從造型類似山峰,其實宋代並無“山峰髮髻”之名,倒是更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拋家髻,編導正是從唐代髮髻中尋找到了創作靈感。”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穿襦裙半臂披帛梳高髻的宮廷侍女

陝西乾縣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畫有類似《只此青綠》舞者的髮髻。前室東壁壁畫繪製唐代女性人物九位,系死者親屬或宮廷特別派遣致祭的女官。圖中女子均穿長裙,上罩半臂或半袖上衣,披帛結綬,腳穿昂頭重臺履。九位女子都梳高髻,但是髮髻造型不同,有半翻髻、拋家髻、交心髻、峨髻等。永泰公主墓壁畫中間那位女子梳理的就是拋家髻,髮髻高聳,如同山峰。陝西長安縣唐代韋泂墓壁畫也有拋髮髻的影象。《只此青綠》舞者的髮髻與拋家髻近似,又糅合了半翻髻的元素。

拋家髻造型,按照《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唐末京都婦人梳髮,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拋家髻。”半翻髻在初唐時就流行,唐代宇文氏《妝臺記》載:“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半翻髻由翻荷髮髻演變而來,造型如翻卷的荷葉,尤其是側面看時最為相似。梳髮時自下而上,掠至頭頂,而後朝一側翻轉,其髻高聳而頂部向一邊傾斜。初唐與盛唐時期的半翻髻造型有所差別。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宋代婦女梳高髻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宋代晉祠朝天髻

黃強表示,從服飾、妝飾、髮式等風格上來說,唐宋文化是有差別的,唐代風氣開放,服飾色彩濃豔,異域風情濃厚;宋代風氣收斂,服飾色彩淡雅,風格中規中矩,《只此青綠》以青綠長裙呼應青綠山水,以拋家髻(編導稱之為山峰髮髻)來對應山峰聳立,但是編導使用的山峰髮髻實則是唐代的拋家髮髻、半翻髻,“用唐代髮髻來表現宋代《千里江山圖》的風情、美學,時代有點超越。唐代在宋代之前,如同唐代的秦瓊不能穿越來到宋代與岳飛並肩抗金,《只此青綠》編導完全可以從宋代妝飾中尋找代表性的髮髻來演繹‘舞繪’。”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區域性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只此青綠》髮髻

《憶江南》一葉舟輕讀書人

《憶江南》穿的不止有宋代服飾

央視春晚另一則文化爆款《憶江南》以唐宋元的五位詩詞家的詩詞,來展現元代黃公望傳世傑作《富春江長卷》,塑造了行者、樵夫、漁夫、讀書人的形象,體現的仍然是宋代的風格。

節目中,唐代吳融《富春》,唐代崔塗《樵者》,南宋陸游《鵲橋仙》,北宋蘇軾《行香子·過七里瀨》,元代周巽《釣臺》。黃強表示,“三個朝代所穿的服飾有所差別,但是《憶江南》中的三個朝代的人物則是以宋代服飾為主。”

《憶江南》一葉舟輕讀書人

黃強解釋說,《憶江南》所涉及的人物服飾是平民服飾與士大夫服飾,讀書人兼顧平民與士大夫身份,唐代有“白衣公卿”之說,科舉之前是民,科舉高中之後是官,身份變化,服飾也隨之變化。

梳理來看,宋代重文抑武,在服飾方面,宋代統治者倡導“務從簡樸”、“不得奢僭”的簡潔觀點。“女子學恭儉超千古,風化宮娥只淡妝”(《宮詞》),社會道德觀、價值觀變化了,審美傾向也發生了變化,於是唐代的奢華、繁複、豔麗、開放的服飾風格,漸漸被宋代簡樸,素雅而風格所代替。

宋代百姓有襴衫、直裰等士庶裝,各階層各行業的人群,遵循服飾制度,穿與自己身份相符的服飾。退仕的官員,隱逸士人,灑脫文人,市井百姓,鍾情於直身寬大的袍服,這種服裝宋代叫直裰,即長衣,在背後有縫紉的中縫,一直通到下面。故稱直裰,又稱直身,也有說長衣無襴的叫直裰。宋代還出現過以素布製作的直掇服飾,形制為對襟大袖,衣緣鑲嵌有黑邊。

宋代士人服飾以襴衫為主,在衫的下襬加以橫襴,過去有“品官綠袍,舉子白襴”的說法,也就士人出仕前,還是平頭百姓,只能穿白色的服飾,做官之後才能穿紅掛綠,因此白色與黑色是古代底層官吏、百姓服飾的主要服色。

宋代的文人還喜歡穿鶴氅。不過宋代的鶴氅並不是裘皮服飾,面料是布、麻等普通材料,他們之所以將寬大的服飾稱之為鶴氅,取鶴的高潔,仙道臨風之意。宋代女性服飾則相對繁多,宋代男子服飾相對簡單,“平民男子衣著日短,巾裹已無一定式樣,且不以腰椎髻為嫌。”

美翻了的《只此青綠》,同款髮型找到了

蘇東坡穿直裰

黃強說,《憶江南》中有蘇東坡的形象,穿直裰,戴東坡巾。表現宋代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詩詞涉及唐代、元代,服飾應當有所變化。

唐代士人日常服飾為襴衫,與宋代士人襴衫略有區別,襴衫並不是短衫,而是較長的衫,中間加一橫襴,類似襴袍又不是袍。在橫襴處系二條長帶的,稱之為馮翼衣。唐代隱士著以紵布為面料的短襴寬袖之衣,名為隱士衫。隱士也有著褐的,一種以麻、毛織成的粗衣,有長有短,大多為短衣,稱短褐,杜甫有《冬日有懷李白》詩云“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曾經居廟堂之高的唐代顧況,退仕後隱居山林,創制一種頭巾,其號華陽山人,巾子得名華陽巾。

宋代服飾沿襲唐朝,官服變化較大,平民服飾變化尚小,但是元朝是蒙古族統治的朝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指北方漢人和契丹﹑女真等族,南人指南方的漢人和少數民族。換言之,南方的漢民族人民的地位最低。元代官服雖然也受到中原服制的影響,卻有蒙元民族的固有特點,如質孫衣、辮線袍、大帽、婆焦頭,都與中原服飾差異很大。元朝士庶通用服飾為男子戴鬥帽,穿交領小袖長袍,用帶子束腰。

元人所穿的襖子,是蒙漢各族人民通用服飾,蒙古語稱之為答忽,又寫成搭護,也有稱褙褡。一種交領的無袖背心,即沒有雙袖的上衣。也有長款褡護,通常為大襟、對襟,衣式上窄下寬。

黃強總結,美中不足的是,唐宋元士庶服飾是有差別的,《憶江南》以宋代服飾來表現不夠嚴謹。宋人唱吟前朝詩詞,著宋人衣裳沒毛病;但是宋人頌唱元人詩詞略有遺憾。周全考量來看,服飾依據朝代變遷而有所變化就完美了。讀書人、行者、隱士穿寬袖衫、直裰都可以,但是樵夫、漁父都是靠勞動換錢生活的,那是必須短衣襟小打扮的,實際上大隱於世的高潔之人,都是衣食簡樸,甚至簡陋的表現,如陶淵明用頭巾過濾酒的雜質。幾分鐘“舞繪”濃縮三個朝代,可以在服飾細節上做到更完美。

《憶江南》賣魚生怕近城門漁父

春晚帶火江南服飾文化

《憶江南》舞蹈以及《富春江圖卷》說的是江南景,江南事,涉及的人物服飾、妝容自然是江南服飾。那麼江南服飾有什麼特點?

黃強說,江南是地理區域,在文化、地理、氣候等領域的不同情況下,江南的範圍、概念和定義各不相同。廣義上的江南是指長江之南,一般多指長江中下游南岸區域。江南是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唐朝時期,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江南服飾包括朝代服飾、地域服飾,六朝服飾、南唐服飾、明朝服飾、民國服飾屬於朝代服飾,東吳服飾、南京服飾、南越服飾、常州服飾、水鄉服飾屬於地域服飾。

服飾的全概念,包括官服、便服、女裝、冠帽、鞋履、妝容、辮髮,以及絲綢種植、生產、商貿,相關配套產業。六朝時已經有了錦,這個錦就是與南京有關的雲錦。雲錦因燦如天上雲彩而得名,又因為製造費時費力,有寸金寸錦之說,可見雲錦的珍貴。雲錦一向是皇宮的御用品,奉獻給皇帝,或者皇室成員,非一般官宦人家可以使用。

“六朝時期的南京出產黑色絲綢,質量高,也非常出名。黑色絲綢主要是印染工藝的結果,當時黑色絲綢多為貴族所用,百姓是用不起的。”黃強說,至今在南京夫子廟還保留著“烏衣巷”的地名,也是劉禹錫“烏衣巷口夕陽斜”所歌詠的烏衣巷。烏衣者,黑色綢衣。南京出產黑色絲綢一直到民國時期,並且馳名中外。

六朝褒衣博帶引領時尚潮流,展示江南士人翩翩風度;“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江南才子的創意鞋履,登山鞋的鼻祖;南唐韓熙載的“韓君輕格”是江南的創意輕紗帽;“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唐宋兩位大詩人展現的是江南才子輕服飾重友情,任風雨灑脫的豪情。

黃強還說,舞繪《憶江南》表現的是江南風光,風土人情,所舉五首詩詞很精彩,“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但並未收錄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或許是與主題不符,但略遺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