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蘇轍的名字裡,藏著蘇洵的大智慧

“唐宋八大家”之中,有父子三人,即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這父子三人,又被成為“三蘇”。他們的文化成就,光耀史冊,令人敬佩。

蘇軾和蘇轍的名字裡,藏著蘇洵的大智慧

不過,“軾”和“轍”這兩個字,在古人的名字中,並不常見,為何蘇洵想起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取了這樣的名字呢?其實,我們還要從蘇洵的那篇《名二子說》中,去尋找答案——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為了兒子的名字,做父親的專門寫了一篇短文來進行說明,可見這位父親的用心之處。那麼,這篇短文究竟說了什麼意思呢?

簡單翻譯一下: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即使這樣,車毀馬亡,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蘇軾和蘇轍的名字裡,藏著蘇洵的大智慧

“軾”是指車上可以讓人抓住,避免身體不穩的橫木;“轍”,就是車軲轆印,有一個很著名的成語叫“南轅北轍”。

為什麼蘇洵給蘇軾取了這個名字呢?因為蘇軾早就表現出來自己個性中不服輸、愛較真,甚至有些不太穩妥的一面。後來的蘇軾,在自己的人生中,確實屢屢因為這個性格特點,而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他是反對最激烈的,也因此在京城中待不下去,只能自請出京任職。

在外任職的時候,蘇軾看著百姓們因為“青苗法”而苦不堪言,又按捺不住自己的性格,寫了好幾首針砭時弊的詩文,也因此引出來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在這一次磨難中,差點丟了性命。

蘇軾的這個特點,蘇洵早就看出來了,所以,他希望兒子能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免得給自己帶來磨難。

蘇軾和蘇轍的名字裡,藏著蘇洵的大智慧

而蘇轍,則是一位比較穩當的人,他能夠循規蹈矩地按照事情的發展,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所以,雖然蘇轍的文采,不及哥哥蘇軾,但他的官職,卻比蘇軾大得多,人生也比蘇軾順遂得多。

蘇洵對蘇轍的性格特點,也非常清楚,所以,他才會說,“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我知道我的這個小兒子,應該不會碰到太大的麻煩。

這倆兄弟的人生,完全印證了蘇洵的預測,也足見蘇洵的人生智慧,能夠給出兩個尚未成年的兒子,最精準的評價,最有用的指導。

從這篇《名二子說》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洵為兩個兒子取名的過程中,其實隱藏著他的人生大智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