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不管是影迷還是原著粉,公認的是:“推理女王”阿加莎,才是YYDS!

|

作者:陳娟

|

編輯:許曄

|

編審:蘇睿

一艘遊輪行駛在尼羅河上,船上有對新婚夫婦正在度蜜月。

新娘年輕貌美,剛剛繼承鉅額財產;新郎高大帥氣,幾周前還是新娘好友的未婚夫——這位好友也在船上。

剛開始歌舞昇平,不久後新娘離奇被殺,接二連三有人死去……

最近,經典偵探故事《尼羅河上的慘案》又一次被搬上大銀幕,在國內上映。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2022版《尼羅河上的慘案》劇照。

金錢、美女、三角戀、謀殺、推理……電影集齊了堪稱“流量密碼”的各種元素,卻沒那麼好看,豆瓣評分6。0。

而1978年版和2004年版,在豆瓣的評分分別是8。5分和8。4分。

有影迷看完新版後吐槽說:“這是一場電影院裡的慘案。”

同樣傷心的原著粉則自我安慰:有“阿加莎·克里斯蒂”這個名字就夠了。

不管是影迷還是原著粉,公認的是——“推理女王”阿加莎,才是YYDS!

“推理女王”

阿加莎是世界推理小說三大宗師之一。

她一生寫了80本推理小說,被譯成103種文字,暢銷世界各地。《紐約人》稱,除了《聖經》,論小說發行量,她僅次於莎士比亞。

讀她書的人,有平民百姓,也有王室貴族。法國總統戴高樂自稱迷戀她的小說,英國瑪麗王后也是她的忠實粉絲。

阿加莎不僅“簡歷”亮眼,人生也很傳奇。

她1890年出生於英國,11歲喪父,後被母親帶到巴黎求學,主修鋼琴演奏和聲樂,夢想“成為一名傑出的歌劇演員”,結果因表演恐懼症,不得不放棄。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少女時期的阿加莎。

24歲那年,在拒絕了一連串條件優越的求婚者後,她嫁給了身無分文的飛行員阿奇。一戰爆發,阿奇上了戰場,阿加莎則到醫院藥房工作,閒時便窩在家裡讀書、寫作。

阿加莎真正開始寫推理小說,源於一次賭氣。

有一天,她對姐姐說想寫一個推理故事,姐姐回她:“別做夢了,你不可能寫出如此複雜的故事結構。”

阿加莎不服輸,寫下《斯泰爾斯莊園奇案》,經過6次退稿,於1920年發表。正是在這部處女作裡,與福爾摩斯齊名的大偵探波洛第一次登場。

後來,阿奇退伍從商,事業剛起步,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阿加莎繼續寫小說。

1926年,她完成第六部小說《羅傑疑案》,講述英國小村莊裡一個富有的寡婦意外自殺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偵探依然是波洛。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在這部小說裡,她以第一人稱寫作,讀者被誘導代入敘述者視角,先入為主地排除了“我是兇手”的可能。隨著案件全貌慢慢被揭露,其他嫌疑人被逐一排除,最終證明“真兇正是敘述者”。

這種“敘述性詭計”,被譽為本格派的開山鼻祖,後被廣泛用於推理小說。也因為此,阿加莎一夜爆紅,成為家喻戶曉的推理作家。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然而,文壇得意,情場失意。這一年,丈夫阿奇為了另一個女人絕情離開。傷心之餘,阿加莎直接將自己筆下的故事搬到現實——

那是1926年12月3日,她駕車消失在夜色中。第二天清晨,車被發現懸在採石場的懸崖邊上,梳妝盒、駕照、皮大衣也留在那裡,阿加莎人不見了!

這起失蹤事件轟動英國,各大報紛紛以大篇幅披露事態進展,掀起“全民尋找阿加莎”的狂潮……

12天大規模搜尋後,阿加莎被找到。原來,她化名棲身於約克郡哈羅蓋特的水療院。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每日鏡報》頭版報道“女作家失蹤案”。

這段婚姻最終結束。

為了療愈傷痛,阿加莎到中東旅行,其間遇見比自己小14歲的考古學家馬克斯·馬洛維安。兩人婚後相互扶持,相親相愛46年,直到1976年阿加莎離世。

既是波洛,又是馬普爾

阿加莎的筆下,有最著名的兩個人物:大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

尤其是波洛,一些中國觀眾至今還記得,1979年國內上映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裡,配音演員畢克的那句“哦,我的老夥計”。

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中,被觀眾吐槽的一個點就集中在波洛身上。

波洛會在船艙裡與兇手持槍對峙,會在犯錯時情緒失控。連他那標誌性的鬍子,也加了感情戲:一戰中,他臉部受傷,當時的女友讓他蓄起鬍子遮住傷疤;結尾處,他大概又陷入了愛情,刮掉鬍子,重新開始。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肯尼思·布拉納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飾演波洛。

“加戲”後的波洛,雖然更多面、更立體,卻不太像阿加莎筆下的波洛。

波洛第一次出場時,阿加莎這樣寫道: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波洛的這個形象,是有原型的。

當時,一戰剛結束不久,很多比利時難民流亡到英國,有一輛搭載難民的巴士正好停在阿加莎家門口。他們下車時,阿加莎看到人群中有個人,身高只有一米六,衣服一塵不染,看起來高傲又偏執。

“寫一個難民身份的偵探又如何?”她把這個人寫進小說裡,只是沒有想到,這個比利時偵探此後又80多次出現在自己的小說中,不斷地被搬上銀幕、熒屏和舞臺。

1975年,在《帷幕》中辦完最後一案,波洛溘然長逝。不久,《紐約時報》在頭版為波洛發表訃告——他成為第一個在《紐約時報》上發表訃告的虛構人物。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帷幕:波洛的最後一案》中的波洛坐著輪椅。

“波洛的魅力在於,他是一位具有生活氣的智者,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猥瑣低賤的,而是心存善念、恪守原則,但不會掛在嘴邊標榜的務實主義者。”有偵探迷總結說,波洛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智者形象,像一個詼諧幽默的鄰家大叔,福爾摩斯則像一位高大俊朗的情人。

與波洛海陸空“流竄破案”不同,馬普爾小姐是個一直生活在鄉村的老太太。

她第一次出場是在《寓所迷案》中,60多歲,沒人知道她的過去,她也從不談論;親戚貌似很多,但總是孤身一人;愛聊八卦,好管閒事,喜歡織毛衣和園藝;看起來普通,但辦起案來明察秋毫,推理能力驚人,對人性理解得非常透徹。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馬普爾小姐探案》劇照。

阿加莎的身上,既有波洛冒險的一面,又有馬普爾保守的一面。

100多年前的她,一位女性,環遊世界——《尼羅河上的慘案》是在埃及完成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在土耳其寫的;飛行技術並不成熟時,她就坐過飛機,也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站立衝浪的女性;她的打扮也引領過潮流……

但骨子裡,她又是個守著舊時代禮法的人,對現代社會的輕浮、自私充滿警惕,情願和馬普爾小姐一起住進伯特倫旅館。在休息大廳裡,爐火燃燒著,桌上有茶水、加了黃油的熱鬆餅——她永遠是那位熱衷於下午茶的英國老太太。

久盛不衰的魅力

無論改編形式是電影、舞臺劇,還是動畫、電子遊戲,這些年來,阿加莎從未失去她的人氣。在講究“IP”的時代,她的作品成了英國最大文學IP之一。

那麼,她何以俘獲不同時代讀者的心?

阿加莎的偵探小說,是獨特的,被稱為“阿加莎·克里斯蒂式謀殺”。

她筆下的謀殺,常用毒殺,《五隻小豬》裡用過毒芹、《死亡約會》裡用過洋地黃,《赫爾克里的豐功偉績》用過顛茄……《藥學期刊》曾刊發評論說其小說“非常真實準確”。

這跟她的經歷相關。她在醫院藥房擔任藥劑師時,積累了大量專業知識。

她破案的方式,是古典本格推理,而不是犯罪現場調查。波洛或者馬普爾小姐,最拿手的是和每個嫌疑人對話,從不在場證明、動機、人物性格,去判斷謀殺因子的強烈與否。

她有一句名言:當你排除一切可能的因素之後,剩下的答案不管看起來多麼不可思議,也只能是唯一的真相。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阿加莎。

阿加莎的偵探小說,是有開創性的,且難以超越。

比如,“暴風雪山莊模式”設定。這一模式,是將一群受害者集中到與外界隔絕的固定場景中,然後發生連環謀殺,乃至“無人生還”。

這並非阿加莎首創,但經由其《無人生還》完善併發揚光大。時至今日,這種設定還經常被“借用”。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無人生還》劇照。

阿加莎的偵探小說,寫推理更寫人性、人心。

無可否認,不少人是被阿加莎筆下精彩的案件吸引,但更打動人心還是生活的真相,是關係、情感與人心。

《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當波洛得知死者是一個當年拿到贖金後依然對一個3歲女孩撕票的綁架犯,而車廂裡的12個人都參與了謀殺,他決定為眾人提供兩個版本的真相,這表露的正是這個大偵探的惻隱之心。“這個車上沒有殺人犯,只有等待重生的靈魂。”

“尼羅河上的慘案”變“電影院慘案”,只有她才是YYDS

·

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劇照。

此外,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讀起來有一種鬆弛感。

她是講故事的高手,領著讀者逃離沉重現實,跟波洛旅行兼探案,聽馬普爾小姐的小幽默和小刻薄。

作家王安憶曾在《自選集》裡表達對阿加莎的喜愛,她認為阿加莎的故事要素都很簡單,動機都基於通常人性,絕不會有現代犯罪的畸形心理,“很像一種成人的童話”。

而這,或許就是阿加莎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放下先入為主的謎題期待,不論再過多少年,在某個時刻捧起她的小說時,總會跟著波洛或者馬普爾小姐收穫一段精彩的冒險,過程中不會讓人產生恐懼,反而會像旅行一樣愉悅。這大概也正是阿加莎寫小說的目的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