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即翼山

堂庭山再往東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即翼山(注)。山上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野獸,水中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魚,還盛產白玉,有很多蝮蟲,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樹木,總之就一個字——怪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即翼山十分險惡,人是上不去的。

現今各種校本大都都把“猨翼之山”寫成“即翼山”,猨同“猿”。

明代文學家楊慎曾對“猨翼之山”做過解說,他說猨是沒有翅膀的,為了突出這座山的兇險難登,特意用猨翼命名。意為猿猴本就擅長攀爬,就連猿猴到了此地都覺得自己少了一對翅膀,由此可以看出此山的確險峻。

蝮蟲

蝮蟲是蛇的一種,身長只有三寸,頭如同人的大拇指大小。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蝮蟲又叫做反鼻蟲,顏色像紅白兩色的綬帶紋理,鼻子上還長有針刺,體型大的可以重達百斤。它們棲息在怪樹上,綬紋就是其保護色。

晉代學者郭璞註釋的《山海經》中曾解釋道:

“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蟲;古虺字。”

所以也有人認為蝮蟲不念(fù,chóng),而是念作蝮蟲(fù,huǐ),蟲為虺(huǐ)的本字。

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第十六篇《釋魚》中也曾記載道: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因此,蝮蟲很有可能就是後世文學中提到的虺的原型。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蝮蟲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怪物,屈原在《楚辭·大招》中曾經寫道:

“魂乎無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意思就是呼喚靈魂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有千里炎火、兇猛可怕的蝮蛇和其他的一些可怕的動物。

蝮蛇的不僅僅分佈在《南次一經》的即翼山,在《南次二經》的

羽山

和《南次三經》

非山

中皆有”多蝮蟲“的記載。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虺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一種毒蛇,常在水中,頸部細長而頭部較大,身體有著綬帶紋理般的花紋,體型較大的有七八尺長。

明代字書著作《字彙》中描述道:

“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傳說中認為龍是由虺進化而成的,虺是化龍的幼年期。

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中寫道:

“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由此可見中國悠久而神秘的龍文化,究其起源則很有可能正是蝮蟲這種兇猛的蛇類,歷經千年進化而來的。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蛟和應龍則出現在《中次十一經》和《大荒東經》當中,到時候再為大家做詳細介紹。

以上就是今日份對於即翼山的講解了,有小夥伴想要探討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下一篇我們將要走進的是生活著珍奇異獸的杻陽山。

注:

即翼山:猨翼之山又稱即翼山,即翼山名稱的說法採用的是神話學學者袁珂先生的《山海經校注》。清代學者郝懿行注引《初學記》又名稷翼山。

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版本的《山海經》,可能起源都出自晉代學者郭璞所註釋的《山海經傳》,而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整理校定《山海經》的學者則是西漢末年的劉向、劉歆(後改名劉秀)父子。

趣談《山海經》|即翼山—蝮蟲,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