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學洛神蕭紅:悲劇叢中那棵傲人的泣血玫瑰

民國文學洛神蕭紅:悲劇叢中那棵傲人的泣血玫瑰

在那個殘缺的年代,一個弱女子輾轉大半個中國,身在漂泊,心也在漂泊中掙扎,卻洋洋灑灑地留下百萬文字,這是用生命在滴血寫作,直到生命的盡頭,無不讓後人所震撼與驚歎。她就是蕭紅。

蕭紅,原名張乃瑩,生於1911年哈爾濱呼蘭縣,著有其代表作《生死場》《呼蘭河傳》等,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魯迅稱其為民國最有前途的作家。其所創蕭紅體,文風樸實、自然,融合小說、散文、詩歌手法,頗具代表性。蕭紅一生,坎坷崎嶇,顛沛流離,情感不斷挫折,從一個悲劇走向另外一個悲劇,最後用盡生命最後光陰寫出其代表作《呼蘭河傳》,一舉奠定民國文壇地位,號稱民國文學洛神,然而終究花逝香港,年僅31歲。近年來,蕭紅研究作品甚多,電影《蕭紅》《黃金時代》的上映,讓世人再次聚焦那位才華橫溢卻凝聚悲劇色彩的蕭紅。

2006年五一期間,我去了一次長春末代皇帝溥儀博物館,再次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後轉至哈爾濱,行進的火車上,透過窗子,藍天下裹著幾朵悠閒的白雲,平整的黑土地上佇立著寥寥無幾的村落,炊煙裊裊升起。我走在中央大街,深深呼吸著這座融合中西文化的城市和建築。東北,一個物產富饒的土地上,盛產著豪情萬丈的情義,我用自己的身體融合進那方的土地,那方的文化。

今天重讀蕭紅的作品,讓我再次燃起對北方文化的興趣,更讓我深刻思考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蕭紅,短暫生命中的男人們,第一個就是其祖父,一個沒落的地主,張維幀,蕭紅一生中最為美好的回憶就是陪祖父度過的,祖父的離去,對蕭紅的影響又是深遠的。父親,張廷舉,其固執封建的思想,開啟了蕭紅後面的悲劇人生,導致蕭紅離家出走,至死卻再也沒有回去過。汪恩甲,資助蕭紅讀書,也曾給她過溫暖的肩膀,卻在蕭紅懷其骨肉時,選擇了無情地離開,蕭紅也由此陷入人生的困境,蕭軍的到來,給了蕭紅生的希望,兩人並肩創作,合創《跋涉》,然而在蕭軍“愛就愛,不愛就放棄”的觀念下,兩人感情縫隙日漸增大到不可彌合。蕭紅懷著蕭軍的孩子,嫁給了端木蕻良,一個紳士家的少爺,流落到香港後,蕭紅最後的生命時光是在一個叫駱賓基的人陪伴下走完的。

蕭紅,從二十歲到三十一歲,人生最為黃金的時代,卻是從一個悲劇的落幕到另一個悲劇的開始,悲劇、苦難、寂寞成為蕭紅人生中最顯著的字元,然而,有一個人卻對其作品影響巨大,那就是魯迅。

撇開苦難的憂傷外,蕭紅的文字中瀰漫著一種自然樸素、童真般的芬芳,有人說,這就是典型的蕭紅體,屬於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的銜接體,其書寫風格上融合小說、詩歌、散文的特色,我們小學時學過的《火燒雲》就出自其之筆。魯迅先生對蕭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曾為其《生死場》作序,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與蕭紅作品中的後花園,其風格極為相近。蕭紅對先生的離去異常傷感,在她的心中,先生不僅是其文學生命中的導師和燈盞,更像是其精神上的依靠和慰籍,在蕭紅短短一生中,帶給她成長快樂,只有兩位,一位是她的祖父,一位便是魯迅先生了

蕭紅一生生過兩個娃,前一個送人,後一個夭折,關於對這兩個孩子的描寫,從蕭紅自己的作品以及研究者的作品中,所找到的相關內容,確實很少,如第二個夭折後,蕭只是說死了就死了吧。今天的我們無法想像這種別離之痛以及蕭紅內心複雜的糾結,如果說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如果說苦於生計生而不養也算一種愛的話,都未免是牽強的,從這一點上說,蕭紅確實不是一個好母親。

但如果重新置於那個年代下,第一個娃苦於困境窮迫無可奈何送人,是可以理解的,舊社會養不起而送人情景為數甚多,電影中把養者給的錢還給養者留給孩子用,這何嘗不說明愛的無奈。但這兩個娃,恰恰又是在前任男人或被拋棄或離開下出生的,孩子是愛情生命的延續,孩子送人或夭折,就意味著這段感情的完結。

蕭紅作品中充滿童趣般歡樂,蕭在其作品越發成熟時,自己心理年齡卻似乎一直長不大,對一個30歲以前經歷過兩次與娃別離經歷的蕭來說,其作品更像是蕭紅的孩子,更像其生命的延續。

每個人都是一段歷史,哪怕是一介草民,終究都會化作泥土,融進土地裡,我彷彿看到璀璨的星空裡,一顆流星劃過,留下那最美好的回憶。

活著,就是人生最好的註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