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19文學諾獎作家,我只能囁嚅

【題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記》

面對2019文學諾獎作家,我只能囁嚅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佈,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因捲入性侵醜聞,瑞典文學院宣佈2018年暫停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獎項推遲至2019年與當年獲獎者一起頒發。

【兩位諾獎作家】

面對2019文學諾獎作家,我只能囁嚅

彼得·漢德克是一位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和譯者,代表作有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電影《錯誤的舉動》《柏林蒼穹下》。漢德克的創作生涯中,戰爭、苦難與美好交織在一起,共同鑄造出了一部部著作。他的創作不僅僅源於自身生活,也包含著對人生的思考。

“人們應該活在當下,把歷史變成我們所說的生活,美好而乾淨。我不是什麼狂野分子,我熱愛生活。”——彼得·漢德克如是說

面對2019文學諾獎作家,我只能囁嚅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生於1962年,在波蘭文學界,堪稱是國寶級女作家。2018年,託卡爾丘克憑藉《航行》獲得英國最負盛名的的文學獎——布克國際文學獎。託卡爾丘克其它代表作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父母在一所私立高中工作。父親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使得她自幼便有大量時間進行閱讀,詩歌、小說、百科全書都在她的書單之上。

託卡爾丘克說自己寫作的靈感最多可以說來自大自然

。對託卡爾丘克來說,與大自然的聯絡讓她接觸到了最深刻的生命本質。

所以,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如是說——

大自然不停地向我們講話,用資訊充盈我們,而我們只聆聽到了其中的一點點。我一直認為,自然就是一種更高形式的“自我”,我們是它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大自然,我們根本就無法完整地存在。

漢德克從年輕時的作品開始,就是為了解答年輕人的“迷茫”與“困擾”而開始了寫作。

託卡爾丘克的寫作,只是為了“傾聽、記錄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所以她說“自己寫作的靈感最多可以說來自大自然!”

以上說法,與我本篇開頭的題記所說的倒是不謀而合——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記》

於是,我在我的QQ空間裡特地轉載了兩位獲獎作家的簡介與作品介紹,以示留念。

於是,在我微信公眾號第700篇的寫作時,我選擇了這個話題,想在讓自己面對諾獎作家,產生些不安,囁嚅些語詞。

面對2019文學諾獎作家,我只能囁嚅

【思維無序,獨自囁嚅】

看《教育的十字路口》。對自己說,寫不出什麼東西的時候就去讀書。現在讀書了,卻更寫不出什麼東西?

其實這裡說的“東西”,其實也不是什麼東西。無非就是就一個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與言論,其實對於自己,對於別人,這很重要嗎?懷疑!

看了《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看小說月報上的多篇小說如《好了》、《一生有你》,看《教育流行病》,看《視覺思維》……迷茫、無序、跳動的思維,像網一樣撒開,任意撒出去,網住了什麼,自己不得而知,睡不著覺,經常做夢,經常早起,經常夜醒……

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把自己的肉體與精神引向何方。

是不是每天都要寫下一些文字?就人生而言,每天都很特殊,就是每天樹一座紀念碑,銘記生活中所發生的每一件細小的、在不斷重複中變得略有新意的、而終究又是極其平凡的醜。

最無力把握的是我們每天的自己,穿過一個又一個道口,面對一部一部急馳而過的焦躁的人群、車輛,面對一件一件自己想做的與不想做的事情,其實我們的勇氣有時總是少得可憐!

一切沒有答案,因為人生不可以排練,不可以預演。

排練的時間,佔去的就是你人生的時間。

哲人柏拉圖說過——不經思考的生活不是好的生活。但經過思考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嗎?

無語。

我愚鈍如初。

順著身體內部的梯子,我一步一步,感覺是在往上走,還是往下走呢?其實這都需要調整自己的

視覺思維

越發不安,竟不知何因。

面對2019文學諾獎作家,我只能囁嚅

一個要好的朋友跟我說:我現在不敢發言了。因為發言後總會覺得自己說得詞不達意,想要表達的,與表達出來的,總是有些偏差。

語言這個東西,到底是好是壞呢?

有人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現在越來越懷疑這種說法了,因為我們的語言真的能準確的傳達我的意思嗎?

為什麼我們沒有開口說幾句,別人就說你誤會我了。

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表達清楚,別人已經聽得不耐煩了,因為他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聽你再繼續囉嗦下去……

於是,我們越發小心,越發得被誤會,於是竟不敢多說,打起哈哈來,但這裡別人可能可能又會說,你這人真會搗漿糊?

哈哈,你說,我們該學會怎樣說話呢?

越發細心,越發別人不經意的東西,真是容易引起我的不安與不適。我想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但是,沒有!

是什麼力量糾纏住了我們的思維?

只能坐在自己身體的陰影中,用相互抵消的念頭,說服自己平靜下來,讓自己向自己妥協。

期待什麼嗎?

所有的精神的或肉體的享受,都容易使人上癮。

想想看,難道不是這樣嗎?

我們心中的聖者總在先在前面使我們喪失自我舒展的力量,讓我們變得又聾又瞎,整日陶醉地杯盞碗碟中

——

讓我們的面板像紙張一樣日益泛黃了,時間不能增加的肉體的反彈力。

時間讓我們的壓抑感,一會兒似乎消失,一會兒似乎重現,讓我們用滋生出的一個念頭去打敗另一個滋生出的念頭,讓我們轉眼時從一個瞬間進入屬於自己的另一個瞬間。

人生真的需要經過這樣一個自我纏繞、自我陶醉、自我痴狂甚至自我荒誕的一段嗎?

我低聲囁嚅著,不知從何說起。

於是,我們體悟到生活的各種各樣極不完美的形式。

不要講什麼享受生活,熱愛生活,想想每天面對的各種煩心煩腦的事情,你就知道了。

那麼,是

什麼東西能讓你把生活之外的一面呈現出來呢?

只有文學。

也正好諾獎作家漢德克所說——

美是具體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