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似尊神 臺下是常人—緬念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惠雲先生

編者按:

一篇舊文,遵姬君超老師囑託,重刊此文,以此緬念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惠雲先生!

謹以此文緬念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惠雲先生——

臺上似尊神 臺下是常人

寫在著名錶演藝術家張惠雲演唱會之前

才剛接到惠雲大姐的電話,邀我參加惠雲大姐的個人演唱會。我在欣喜慶幸之餘,不禁嗟嘆,這演唱會要是早辦幾年多好!那樣惠雲大姐一準能一口氣唱它兩三個小時,效果必然是,現場贏得滿堂喝彩,戲友狂熱,叫好聲如排山倒海!而後也會久久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一大盛事!遺憾的是,時下惠雲大姐年事已高,多少業內業外崇拜惠雲先生的同仁、弟子、親朋、戲友一覽名家精湛藝術的渴望,都因時間的流逝而成了求之不得的憾事。好在惠雲先生的親傳弟子不少,私淑弟子更是不下百名。想到此,就有了“尊神”“常人”這樣的標題。一來表達我對惠雲先生的尊崇,二來排遣我心中久久不息的嘆惋。

初見張運花

也許您還不知道,張運花是惠雲先生1960年5月1日前的學名,是時人們又親切地稱她張小花。

我初見惠雲先生是在新中國初建的火熱年代。那時我所在的河北省河北梆子劇團少年學員隊在河北省省會保定有一樣特權,即是到所有戲院看戲全是免費。一如荀慧生的《紅娘》、天津河北梆子“五杆大旗”的《打金枝》《秦香蓮》、小翠雲前青衣後老生的《大拾萬金》、小梁達子的《窮八出》、李桂雲的《蝴蝶杯》、果子紅的《打金枝》、筱桂桃的《贈劍》、常香玉的《拷紅》、陳素真的《洛陽橋》、袁雪芬、範瑞娟的《梁祝》、小達子的《獨木關》、賈桂蘭的《杜十娘》、秦鳳雲的《教子》、《劉香玉》的《三上轎》……直至六十年後的今天,那一位位大師,一齣齣好戲,仍沉浮於我的腦際。在先輩大師們輪番亮相的戲臺上,有一出別樣的好戲,至今我更是歷歷在目。

記得那是1954年9月的一天下午,我們正在練第二盤功,忽見文化局的小邱騎著國產第一代的生產牌腳踏車,進了練功天棚就喊:“劉主任,快別練了。申局長叫你們去紅星看戲!”當我們趕到位於“馬號”北門裡的紅星劇場時,已經開演了,申伸局長、譚思源副局長坐在前排,省文化局的王紹九、張特、劉春風、於建忠、劉正平、李國春、李澤嚴、及林巖、李冰等河北梆子劇團的領導在座。臺上一男旦正唱獨角戲,還是我的乳師萍水先生小聲註解:“這是崑腔《思凡》。這戲最吃功。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就是這一齣。”可我這剛練了一年多幼功的小老乧,就只注意到了男旦手及小臂戴著的緊貼肉皮薄如輕霧的乳白紗套。還是乳師註解才知,那是旦角為了顯現手部潔白纖細佩戴的“蘭花套”。

看過了清雅的崑腔。接著就是火爆的開場鑼鼓連綴高亢的河北梆子《尖板》內唱:“在金山與天兵一場惡鬥”我們頓時來了精神。待到白素貞上場,走罷《前撲後摔》歸裡之後,小青兒隨著《撕邊一鑼》上場亮相,我頓時眼睛一亮。只見她,雙目炯炯有神,功架規矩自如。尤其是上下搜門的圓場,腳步亦碎亦急,上身紋絲不晃,宛如行雲流水。待到見著許仙那一瞬,絕不像一般的青蛇扮演者,一帶而過,而是先驚而後怒,劈頭一句《梆子穗》大拉腔,“見許仙不由我氣衝牛斗”高處如奇峰穿雲,低時似夯聲落地,拖腔更像激流洶湧一瀉千里。那情那聲令人震撼不已。我們這幫小老乧哪聽到過這樣的唱工。自然是興奮地跳著腳叫好!倒是恩師萍水(即彭瑞林)先生說了一句:“這戲全給小青兒唱了!”另一恩師周鳳岐先生卻說:“人家有能耐!戲臺如擂臺,就得這麼唱!”

這演青蛇的是那棟神仙?散戲後申伸局長特意把小青兒招呼到戲臺前,向我們師生說:“劉主任,人家定縣走到我們前面了,我們的學員隊什麼時候能培養出小青兒這樣的新生力量啊?……”

這小青兒就是張運花,我初見的張惠雲先生。時年一十四歲。

結識張運花

與惠雲先生結識共事始於1959年9月26日,這一天上午8時,“歡迎新戰友”的儀式在河北省青年躍進劇團的臨時駐地北戴河鷹角路1號蘇聯專家兒童夏令營南餐廳舉行。儀式簡單而講求實際,但規格很高。有河北省副省長高樹勳、張明河暨華北局、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天津市人民委員會的有關領導同志蒞臨。河北梆子大家李桂春、秦鳳雲、賈桂蘭、劉香玉、趙鳴岐等在座。記得是劇團負責人邱林介紹了張小花(即惠雲先生)、董啟勤(乳名套兒,淨行演員)等新戰友。高樹勳在賀詞中特別強調:“張小花十三、四歲就是定縣河北梆子劇團的臺柱子,人家不放啊!是省政府人事部門下了調令,才調來的。希望劇團抓緊安排,老師精心傳授,小花勤學苦練,拿出好戲向十年大慶獻禮!”記得張明河還問:“張小花的‘小’字是不是按科班排的字?”惠雲先生說:“不是?因為我是在山西運城出生的。那時候我父母在運城搭班唱戲,就給我起名叫張運花?小花小花是人們叫慣了。”張明河還說:“我們為什麼叫躍進劇團,因為是新型文藝團體,不能按舊科班那樣,名子還排什麼字。那就先叫張小花吧。”這段對話就為惠雲先生的改名留下了伏筆。另外也顯現出當時對家鄉戲以及惠雲先生本人的重視程度。會上邱林先生還公佈了針對惠雲先生的三步走計劃:一展覽演出、二定人定戲、三、教學新戲。

轉天惠雲先生的展覽演出就開始了。因當時劇團演職員一部已進京參加十年大慶獻禮演出,惠雲先生演出的司鼓就落在了我身上。又因高副省長時間有限,又要把戲看完。所以都是白天說戲晚上演。就在歡迎儀式的現場,連續演出了三天。第一天是《秦香蓮 告刀鍘美》惠雲先生飾秦香蓮,由於天稟的一口高低無擋的好嗓,唱腔不用力時,是聲甜韻美,到褃節上稍一發力,就有排山倒海之氣勢,每到這時高副省長都是帶頭鼓掌。待到董啟勤演的包拯處於太后壓力贈銀三百兩勸秦香蓮放棄控告的當口,只聽惠雲先生那句“從今後至死我再不伸冤哪!”的《哭板》唱腔,前半句用顫抖的泣聲低吟,到“再不伸冤”的“冤”時,又以調高的超高音“”一直下行十度,經過夯音“6”坐實的落在主音徵上。這一句唱就把在場的所有人都鎮住了。記得和惠雲大姐的母親名伶張鳳仙共過事的梆子演奏家朱克明先生還激動的說了句笑話:“嚯!這口嗓像他娘!小花這一句唱,就值十根金條!”第二天戲碼是《藏舟》《斷橋》。在這兩折戲之間惠雲先生趕妝時,高副省長還親自為惠雲先生送茶,又問惠雲先生累不累。記得惠雲先生說:“在鄉下一天三開箱,演慣了,不累!”《斷橋》惠雲先生這回演的是白蛇,那唱工做派要比五年前在紅星演青兒還要好。第三天是刀馬旦戲《雙鎖山》,惠雲先生演劉金定,披硬靠戴翎尾,那京白唸的字聲準確,清脆悅耳。做派規矩講究,尤其是圓場,亦快亦碎亦穩,非有多年的幼功底子而不能。

三天戲演畢,高副省長興奮地說:“好!小花條件好,唱的好。抓緊安排學習,一定要勝過金剛鑽!”當時邱林就彙報了下一步安排劉香玉老師向惠雲傳授《夜宿花亭》。高副省長說:“好!回到天津。就拿這齣戲向省委彙報!”

轉天我就和惠雲先生到劉香玉老師的寢室開始學戲。按照當時的習慣記譜的任務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在記譜時我發現,劉香玉老師唱腔的一大特點是音符特別密集,行腔婉轉到了極致。按惠雲大姐的說法就是“連過門都唱了”。我每記一個小分句劉老師都得唱三五遍。惠雲大姐總是一聲不吭地細聽。頭天下來曲譜記到了“將身兒躲進花叢細看分明”。好在闖過了最難記的《大安板 苦相思》這一關。下課後我問惠雲大姐:“怎麼樣?”惠雲大姐只是說了聲:“腔真好,就是難學。”我不由地暗想,譜子還這麼難記哪,那麼多小節骨眼可夠您記的。誰承想第二天上課,惠雲大姐一唱比我記的還準。我不由得驚歎她的樂感和靈氣,又一想這樂感和靈氣都是來源於她的真功力啊!待到1960年陰曆臘月初八躍進劇團定居在河北賓館時,當天就在天津佟樓的幹部俱樂部小禮堂向省市領導彙報了這齣戲。惠雲大姐以她那金鈴銅磬般的聲音;甜美清醇的韻腔;規矩謹嚴的舉止;真切傳神的表情,把一齣只有兩人,情節平淡的摺子戲唱成了傳世佳作。直至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被奉為經典,廣為流傳。我在讚歎之餘,更加堅信我的觀點:戲曲的傳承靠的是張惠雲這樣的好演員;劇種的興盛靠的更是張惠雲這樣的好演員。

話說回來,自此《夜宿花亭》就成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保留劇目,僅僅在1960年的前半年就演了五十多場次。1960年的五一勞動節又一次在幹部俱樂部演出《夜宿花亭》之後,在新落成的幹部俱樂部大禮堂宴會廳,主管河北省河北梆子躍進劇團的張明河副省長鄭重宣佈:“我代表林鐵、劉子厚、馬國瑞,閻達開、高樹勳、李耕濤等同志宣佈,從現在開始張小花同志更名為張惠雲。”

自此惠雲先生便成為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一線主演。一直到新世紀的2000年之後。這年惠雲先生一十九歲。

尊神張惠雲

人們不可妄稱之神為尊神。敬奉惠雲先生為尊神,是因為對於惠雲先生的藝術成就,人品情操實在是用話語難於表述。我自然就不敢妄言。只好就事論事了。

大約是在2004年初,我和著名電視導演賈惠廉先生一起策劃河北電視臺戲曲晚會節目。決定請惠雲先生和雷保春先生合演新編的《四盤山》,惠雲先生飾鐵鏡、雷先生飾楊延輝。這段戲我拉拉雜雜寫了六十六句唱,其中有《尖板》《安板》《正調二六》《悲調二六》《反調二六》《垛板》《流水板》《快板》《大送板》等。由於時間限制,唱腔寫的並不舒展四至,而且多是半個過門,尤其後半部有一段生旦壓著唱的快板,並不流暢。錄音時我就擔心的說:“大姐,現在裝置好,咱一句一句的來!”惠雲大姐卻說:“那情緒多不連貫,我先唱一遍,不行再來二遍。”我只得說說了聲:“試試吧……”誰想原本看來無精打采的她,一聽見過門立馬像針灸刺中了她的中樞神經。只見她隨著唱詞的情緒變化,唱起來時而眉開眼笑;時而親暱深情;時而驚異悲憤;時而激情奔放。與雷先生一道,配合緊密,一氣呵成的唱了下來。就連在場的錄音師王勇、李振環二位也讚歎不已。特別是最後生旦對唱的《快板》速度超過的極限。記得當時在場的戲劇家胡世鐸先生驚歎的說:“板頭飛快,沒有一個字聽不清,這功夫京劇演員也該學習。”

因為《四盤山》觀眾點播不斷,轉年的春節晚會又安排惠雲先生以老旦應工飾佘太君,攜三位年輕藝術家合演《女將凱旋》。是年惠雲已年近六旬,馬元素導演特意到惠雲先生家商議節目設想。當元素導演提出佘太君披大靠時,惠雲先生只是微笑著說了聲“試試吧。”我早知道惠雲先生六歲習藝。七歲登臺,九歲唱紅,十四歲就挑梁唱大戲。惠雲先生先從表叔王雲樓學梆子青衣、老生,1949年加入冀中九分割槽劇社,又從劉銀華老師學京劇花衫、刀馬旦,還向趙佩雲老師學評劇;1950年1月5日定縣專區興華河北梆子劇團成立,遂入該團拜焦慶雲為師專工河北梆子青衣。惠雲先生天稟優、戲路寬、功底厚、城府深,又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我便胸有成竹地為惠雲先生打了保票。到了現場,滿臺兵將六十八人,翻騰跳躍,異常火爆。待到惠雲先生扮演的佘太君上場亮相,只見她頭戴帥盔,身披大靠,手持馬鞭,雖無大動,那氣度頓時壓住了戲臺。開口一唱,更是威震全場,掌聲雷動。就連現場的人員也激動的叫起好來!負責領掌的張新華君事後還對我說:“我今天可痛痛快快的看了一回好戲!那叫好不用領,就爆炸了!哈哈哈哈……”

好在這節目的錄影被《戲曲傳媒》搶救了下來!

請看——

敬奉惠雲先生為尊神,還由於她人品情操的純潔高尚。

1976年春文革還未結束,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奉調拍攝電影《寶蓮燈》,其間有兩件與惠雲先生有關的事。第一件是影片中的伴唱全是惠雲先生唱的。聽擔任司鼓的著名鼓師、作曲家張玉照先生講:“惠雲一唱‘美華山……’導演陳懷凱立馬一驚,問是誰唱的,讚不絕口哇!”這事倒好理解。那第二件事叫現在的人們看來,絕對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那就是年近四旬的惠雲先生是十幾位仙女之一!後來有記者懷著不平的心態問起她本人對這件事的感受時,惠雲先生卻是平和的說:“那還算個事兒?人頭不夠就上唄。”說心裡話,我每次見到影片中惠雲先生扮的仙女在蓮臺上一站就是半個小時,心裡都很不是滋味!惠雲大姐卻說:“我看挺好。一來記下了我中年時的外貌,二來證明我參加了寶蓮燈的拍攝!”

到此時我真的不敢妄自評說我心目中的尊神了!

常人張大姐

常人,即凡人。也就是平常人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總歸是芸芸眾生,平民百姓。常言:凡人小事。我卻以為平常人家盡是凡人沒錯兒。但絕非小事。原因很簡單,即芸芸眾生是大千世界的根基。因而便有了平凡而渺小與平凡而偉大之分。也就是說,常人亦有高低好劣之分。

在我心目中的張大姐即是常人中平凡而偉大的高人、好人。您看!

她為妻子是賢妻!他與比他更是平常的武生演員王啟飛先生,舉案齊眉,和和睦睦生活了五十年。侍奉病臥在床的親人十年之久。

她為母親是慈母!她以慈母的愛心,以纖弱的身軀,難以承受的堅忍,默默地承擔著家庭的重負。每當我問起她的近況時,她總是用那無法形容的美妙嗓音笑著說:“我挺好。放心吧,師弟!”那音容笑貌,總會感染著我,使我把一切憂煩丟在腦後。

她對同仁謙虛誠信!他沒有一點名家的架子。對領導尊重有加,從來不提個人要求;對合作的樂師、化妝師總是和顏悅色;對徒弟和晚輩總是無所求無保留的真誠教誨!

細想起來她的人生價值遠遠超出了張惠雲本身!敬奉她為尊神,是由於她是當代最俱影響力的河北梆子名家。她的拿手好戲《陳三兩》《大登殿》《蝴蝶杯》(飾田夫人)《夜宿花亭》《雙錯遺恨》等被奉為經典。她首演的河北梆子《洪湖赤衛隊》等戲的唱腔廣為傳唱。京津冀所有專業院團的旦角主演中都有他的親傳弟子。她的專業業餘弟子和私淑者不下百名!在京津冀廣大城鄉的街衢坊巷間、園林田埂旁、茶案餐桌上,到處都能聽張惠雲那清脆甘甜、激越慷慨的梆子腔。她的演唱已成為燕趙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我作為一名家鄉戲的老研究人,由衷地歎服惠雲先生不愧為當代河北梆子創門立派的大家!

張惠雲先生臺下簡樸純貞的品格與臺上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形成了她特有的人格魅力!

正是:

常人心常人貌常人語以常人情懷低調潤物

尊神道尊神容尊神經憑尊神氣度高歌醒人

2017年9月7日至11日於石家莊默吟齋

臺上似尊神 臺下是常人—緬念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惠雲先生

作者

姬君超

:國家一級編劇。作曲、導演。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戲曲音樂學會顧問、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河北省藝術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為河北省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

其編劇、作曲、導演的劇目逾百部。獲國家文華獎作曲獎。其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中國電視飛天獎、星光獎、蘭花獎、中國廣播戲曲節目一等獎,河北梆子鳴鳳獎、河北省戲劇節編劇、作曲一等獎等共四十八種。著有《中國戲曲音樂整合河北卷·河北梆子》《河北梆子音樂概論》(與人合作)《王玉磬唱腔選粹》八十八回長篇紀實小說《大登殿》《漫話河北梆子》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