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宗聖曾子仁孝家風

曾子和父親曾點先後拜孔子為師,俱為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而曾子尤為突出,因其得孔子真傳,以“仁以為己任”相號召,對後世儒家影響甚大,元代被封為宗聖,與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一起享有孔廟祔祀孔子的榮光。曾子父子師從孔子,深受孔子開創的詩禮家風的影響,著力以仁恕修身,以孝悌齊家,從而形成了曾子的仁孝家風,世代傳承,為人欽慕。

曾子的仁孝家風是春秋戰國時期鄒魯地區四大聖人家風之一,雖然由曾子父子二人共同開創,而曾子的貢獻更大一些。曾子對儒家思想有深刻的領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形成以仁孝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曾子的思想決定了其家族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形成了家族的風格特色、精神面貌。曾氏後人尊曾子為家族始祖,原因多在於此。曾子家風不僅引領著曾氏家族走向興盛,還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對現代家風的培育亦具有啟示作用。

一、曾子家風的形成

家風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而形成的。有什麼樣的家庭,便有什麼樣的家風。在士農工商四民分業的時代,士有士的家風,農有農的家風,工、商亦然。從總體上說大致如此,當然也不否認同一類別之下也有若干個體的差異。曾子父子出身於魯國平民,世代務農。從傳世文獻記載看,至少曾點是“半耕半讀”,即一邊跟隨孔子學習,一邊耕作務農;曾子年輕時有和父親一起“耘瓜”的記錄,大概年長學成以後不再務農,而是在洙泗之間以弘揚仁道為己任,招徒講學,並且一度“友教士大夫”,居武城,為武城大夫之師。也就是說,曾子父子兩代大半時間是“耕讀傳家”,中國傳統社會兩千多年興盛的耕讀家風與曾子父子有著密切關係。耕讀多屬平民家風。曾子是從平民中走出來的聖人,因此,曾子家風有耕讀傳家的一面,又有超越了耕讀傳家而直達“士希賢,賢希聖”的層面,開創了聖人的仁孝家風。這是曾子對平民耕讀家風的突破與超越,也是他對培育聖人家風的一大貢獻。

曾子由平民成為聖人,是因為曾子偉大的思想。其思想的形成主要依賴於父親曾點的家庭教育和孔子對曾子的學校教育。曾點的教育奠定了曾子人生的底色和方向,而孔子的教育則是曾子思想形成的決定因素,對曾子的思想形成具有根本性指導作用。

(一)曾點教子

曾點,字晳,是孔子早期弟子,少孔子六歲。《論語》中記載其人其事不多,然而《先進》篇記載曾點言志卻影響不小。曾點與子路、冉有、公西華一起言志,孔子獨對曾點表示了讚賞。曾點表達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皇侃評論說:“唯曾生超然,獨對揚德者,起予風儀,其辭清而遠,其指高而適,亹亹乎固聖德之所同也。”這一評述可謂恰當點明瞭曾點品德高尚,心有遠志。《孔子家語 七十二弟子解》評價曾點道:“疾時禮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也就是說,曾點對禮樂教化不能推行感到痛心,想要重修禮樂。這與孔子重建禮樂的追求相契合,又得到孔子的讚揚。可見,曾點對孔子的思想有較深認識,具有遠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格。這些美好的品質必然展現在行為舉止中,從而對年幼的曾子起到身教言傳的啟蒙作用,在他心中早早種下向學習儒的種子。可以說,曾點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養對曾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曾點胸懷大志,卻因諸多原因未能如願,遂把理想寄託在曾子身上,希望他能學有所成。故而,曾點對曾子的教育非常嚴格。《孔子家語 六本》記載:“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點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因粗心誤斷瓜根,曾點用大杖擊打曾子,意在告誡曾子要謹慎。誰知這一杖過重,使曾子倒地不醒。等曾子醒後,他不但不怨父親,還說“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認為父親在“教”他,故意彈琴讓父親知道他身體無礙。由此,既可知曾子自幼有孝心孝行,也可知曾點家教嚴格。嚴格的家教一定程度上養成了曾子小心謹慎的性格和嚴格認真的做事態度。

曾點教子嚴格,更關心和了解曾子。《呂氏春秋 勸學》記載,曾點派曾子去做事,過了該回的時間曾子還沒回來。人們對曾點說:“曾參大概是死了吧?”曾點說:“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可見,曾點對曾子非常信任和了解,父子之間感情深厚。相比來說,曾子的母親對曾子則比較慈愛、寬容。嚴父慈母的教育,養成了曾子嚴於律己、寬厚仁愛的品行。加上家庭貧困,曾子自幼便“弊衣而耕於魯”,從小體會到生活的艱辛。這種耕讀傳家的家庭,一方面磨練了曾子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堅韌品格,一方面因曾點的教育打開了曾子思想的一扇門,為曾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成為曾子開創仁孝家風的一個前奏。

(二)曾子學於孔子

曾子約在十六七歲入孔門就學,這應該出自父親曾點的安排。此後,曾子在學問與修養上飛速進步。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子“從夫子遊於諸侯”(《孔叢子 居衛》)。在隨侍孔子周遊列國期間,曾子既學習了儒家典籍,又歷經世事磨練,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和儒家思想有了深刻認識。

隨孔子返回魯國後,曾子邊跟孔子集中學習,邊贍養父母,直至孔子病重離世。這個時期,孔子不僅思想體系已經成熟,而且其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等也更完善。所以,其晚年的弟子中卓越超群者尤多,曾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評價曾子“魯”,認為他性情敦厚,算不得特別聰明。可是孔門弟子三千,唯獨曾子知孔子“一以貫之”之道,這除曾子敦厚好學的品行外,還在於他尊師重道、勤學好問、善思篤志等。曾子經常向孔子提出一些深刻的問題,孔子有問必答,盡力教授。這些問答使曾子快速掌握了豐富的知識,領會了孔子的思想。同時,透過這些問題,孔子也清晰認識到曾子的天賦特長,“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專門教授他孝道方面的知識,使他在孝的方面有了系統的認識,終成為孝的集大成者。

曾子以敦厚、嚴謹、善思等品質,不僅對孔子思想有深刻領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與觀點,而且具有很高的品德修養。故而,曾子得到孔子與同門的高度讚賞與評價。如,孔子讚道:“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語 七十二弟子解》)認為曾子道德修養比較全面,“孝”“悌”“信”“忠”皆備於身。這是除顏回之外,弟子中得到的最高評價。曾子自然在孔門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三)曾子家風的奠基

孔子去世後,曾子邊著書立說,邊聚徒授業,傳承與發展儒學思想。曾子授徒於洙泗之上,子思、樂正子春等一批弟子和兒子曾元、曾申、曾華一同接受曾子的教育。如此,曾子的家教與教學結合在了一起。這與孔子的家教頗為相似。

(1)曾子教子

曾子特別重視家教,古代典籍中有多處曾子教子的典故,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記載了曾子“殺豬示信”的典故。曾子妻要去集市,兒子想去。曾子妻以答應兒子殺豬吃肉,沒讓他去。妻回來,見曾子要殺豬,阻止,說只是哄小孩。曾子言:“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從曾子的言行中,可知曾子不僅重視父母對孩子的教化作用,而且認識到最有力的教育方式是以身作則。父母說到做到,孩子才能信其言,成為誠信的人。所以,曾子特別注重身教,謹言慎行,率先示範。

《禮記 檀弓上》記載了“臨終易簀”一事,曾子臨終仍堅持讓兒子們為他換去“簀”。因為按照當時的禮制,簀是隻有大夫才能用的席子,而他當時已不是大夫。由此既可看出曾子自覺恪守禮的信念,也可看出曾子身體力行的品格。他所教給兒子的準則和規範,自己必先要做到。

《大戴禮記 曾子疾病》一整篇都在記載曾子病重時對兒子們的殷殷囑託和敦敦教誨。他將自己一生思想的精華、行人處事之要濃縮在最後的遺囑中,期望兒子們成為有德性修養的君子。

歸結起來,曾子對兒子們的教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傳承孝悌之道。他對兒子說:“親戚不說,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大戴禮記 曾子疾病》)孝是君子之務的首要,做到對父母的孝,才能處理好其他關係。第二、修養仁義之德。曾子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泰伯》),希望兒子以修仁義、行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終身不已。第三、聞道向學。曾子教誨兒子說:“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大戴禮記 曾子疾病》)聞道而行可達至高明廣大。故君子要志在聞道,努力學習聖人之學。此外,曾子又提出了一些修身的途徑,如好學、好省思、好改過、謹慎行事等。這些教誨可以說是曾子思想的精華,是曾子希望子孫具有的品德修為,也是曾子家教的主要內容。

曾子教子作為古代家教的典範,不斷受到讚頌和傳承。如,《說苑 雜言》贊曰:“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路(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這裡把曾子教子與孔子教子相提並論,強調曾子家教不是透過簡單的責罰,而是透過身教言傳,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正所謂“父母正則子孫孝慈”,父母的人格修養具有重要的引領教化作用。同時,曾子教子的理念和方法在曾子家族中更是成為世代相承的家教寶典,深深影響著後世子孫。

(2)子承父教

孔子曾對曾子說“不知其子,視其父”(《孔子家語 六本》),這在曾子與其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在曾子的言傳身教下,三個兒子都很優秀,尤其是曾元和曾申,不僅在道德修養與學術涵養上得曾子真傳,而且也重視教化子孫、傳承家學。

長子曾元志向高遠、堅守仁義,能踐行孝道,曾任魯國兵司馬。《荀子 大略》記載,曾元曾評價燕國國君“志卑”,從中可見曾元志向遠大,自覺繼承與實踐曾子“仁以為己任”(《論語 泰伯》)的責任擔當。《孟子 離婁上》記載:“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雖然做不到曾子養曾點“養志”那樣高的境界,也能敬養有加。曾子病重,曾元一直陪伴身邊,盡力事親,認真聽從曾子的教誨,沒有絲毫懈怠。

次子曾申學識淵博、博通六經,是先秦時期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禮記 雜記下》記載,曾申問曾子“哭父母有常聲乎”。從此問可知,曾申不僅特別注意孝道,而且對禮也特別關注。《禮記 檀弓上》記,魯穆公問曾申如何為其母辦喪禮,曾申用曾子的教誨來回應魯穆公。可見,曾申所學禮的知識主要來自曾子的傳授教導。推而言之,曾子所授還應包括其他六經知識。曾申好學不已,又師從子夏進一步學習《詩經》,向左丘明學習《春秋》,成為精通六經的大儒。後來,曾申也授徒教學,培養了侄子曾西、魏人李克、衛人吳起等一批優秀人才。可見,曾申也是將家教與教學相結合。並且,因曾申學於子夏、左丘明,家學進一步得到豐富與發展。

曾西是曾元之子,除接受父親教導外,主要跟隨叔父曾申學習。他在《詩經》上尤得曾申要義,特別重視德行仁政。據《孟子 公孫丑上》記載,曾西對子路充滿敬畏,卻不屑與“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管仲相比。他所看重的不是功業,而是道德,所稱道的不是專權的霸道,而是王道仁政。可見,在征伐不斷、崇尚武力的戰國時期,曾西仍能繼承先祖遺志,倡導仁義,主張實行仁政。

由上可知,曾點教曾子,曾子教曾元、曾申、曾華,曾申又教曾西,祖孫四代親授不斷,達到思想上的相承,學術上的相習。曾子與曾點又都師從孔子,所以說,曾子四代傳承和發展的是孔子儒家思想,且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這誠如清人鄭曉如在《闕里述聞》所言:“孔門弟子四世著聞者,推魯曾氏。”因為曾子有自己的著述,所以其家族在家教中不僅教授儒家六經典籍,還應傳授曾子著作,這些組成了曾子家族家學的主要內容。經過四代人、近百年的時間,曾子家族內家學傳承、家教傳授不斷,形成了傳習儒學、進德修身的氛圍和風氣,養成了以曾子思想為主導的家族風格和特色。這就是曾子家風。

二、曾子仁孝家風的內涵

在曾子家風的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曾子。曾子的思想決定了曾子家族家風的內涵和特色。曾子得孔子思想之宗旨,思想豐富而深刻,涉及修身、齊家、治國等多個方面。據史料記載,現存《孝經》、《大戴禮記》曾子十篇、《大學》,及已經散佚的《曾子》十八篇等,均為曾子所著。這些典籍集中體現了曾子的思想,也應成為曾子家族家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子家族的家風也是內涵豐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自省循禮、孝道傳家、仁以為己任三個方面。

(一)自省循禮

曾子特別重視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修養。他著重從兩個方面來修身養德:一是透過內在自省、慎獨等方式來自我監督、自我警醒,自覺提升道德境界;一是透過禮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行為,自覺循禮而行。

第一、自省修身。曾子生性敦厚,注重修身,提出了自省、慎獨等一系列修身方法。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論語 學而》所說“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反思自己在工作、交往、學習等活動中的言行舉止是否合於道德規範。這是對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的進一步發展。內省是發自內心的自覺反思,是透過不斷體察、醒悟,查詢自身不足,進而改過遷善,不斷精進。這是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曾子的自省不是空想,而是與學、行相結合,將自省融入到行動之中。他提出:“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闢,易者弗從,唯義所在,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大戴禮記 曾子立事》)即君子要做到守業,就要白日勤奮學習,及時去實踐,做到不逃避、不盲從,以義為標準。晚上應內省反思,總結哪些好、哪些需要改善,直到老死不懈怠。這種思與學、行相結合的方式,是人立業成德的重要途徑。曾子還提出:“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大戴禮記 曾子立事》)。也就是說,君子應思考論證後再行動,行動中也要有所反思,行動中思考如何言說,再次思考仍覺得無悔,如此在行動中反覆自省,讓行動更為正確、客觀。這也叫做慎。

慎貴在慎獨。《禮記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面對自己的真實想法,不自欺,不欺人,獨處時也能夠謹慎自律,始終如一,堅守道德,這便是慎獨。這種慎獨的修養方式,使君子心胸坦蕩,做到誠意,進而達致正心、修身。

曾子之所以強調自省、慎獨,在於認識到“心”的功用和意義。這種從“心”出發,主觀“內求”的修身方式,是對心性之學的發展,成為儒家修身養性的主要方法。同時,這也成為曾子子孫進德修身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如,明山東布政司王思任作《曾華贊》曰:“慎厥所與,毋為詭隨。當其顛沛,受乃遺辭。”讚美曾華身處顛沛之境,仍不忘父親遺囑,能做到謹言慎行,內省其身。內省、慎獨成為曾子家族修養自身、提升境界的重要方式,是其家族的一大特色。

第二、循禮守約。曾子不僅注重內省,也很重視禮。《禮記》《大戴禮記》等典籍中有大量曾子問禮、言禮的記載。《禮記 曾子問》一整篇都是記錄曾子向孔子問禮,包括喪葬、朝聘、冠昏等多個方面的禮。透過孔子的指引,曾子不僅獲得了豐富的禮樂知識,而且進一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見解。

曾子承認禮的規範作用,主張將禮落實在具體的行為之中。他說:“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大戴禮記 曾子制言上》)禮對於尊者重在表現出敬,對老者重在顯示孝,對幼者重在表達慈,對少者重在展示友,對貧者重在給予惠。對不同的物件要採用不同禮的表達方式,將禮顯現出來。

曾子還對禮加以擴充套件昇華,將禮與其他道德範疇相結合。他提出:“君子修禮以立志,則貪慾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則忿爭暴亂之辭遠。”(《說苑 修文》)把立志、修身、仁義與禮相關聯,將禮擴大到人生更大的方面。透過禮,達到內在扼制貪慾之心,外在無怠慢頹惰之節,遠離各種紛爭擾亂之辭。於是,禮不僅是社會的規範,還是人安身立命的內在指導,是修養仁義道德的途徑,更具全面性、自覺性和主動性。

曾子如此重視禮,與父親曾點重建禮樂這一志向的影響有關。後來,曾子在家教中自然也把禮作為重要內容,在家族中傳承下去。如“臨終易簀”,至死守禮,也告誡子弟要守禮。兒子曾申多次向曾子問禮,曾子傾力相授。從魯穆公多次向曾申問禮,可知曾申在當時已以知禮聞名。正如明山東兗西道參政吳邦相《曾申贊》所說:“精通變禮,審擇安身。善於問對,明乎屈伸。兼得友資,不負庭訓。”曾申得家學真傳,精通於禮,又將禮的精神傳給侄子曾西等。可以說,曾子家族中養成了學禮、守禮的風氣,代代相傳。

(二)孝道傳家

曾子孝道思想主要來自孔子,後又在孔子的基礎上將孝的思想進一步推進。這主要表現在曾子形成了系統的孝論體系,並積極踐行孝,在實踐中總結出系統的孝行方法。

第一、建立孝論體系。這首先表現在,曾子擴大了孝的外延,將孝貫穿於個人修養、家庭生活、從政治國和社會關係等多個領域,成為更加博大的理論。他提出:“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臨陣無勇,非孝也。”(《禮記 祭義》)將原本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推向個人修身、從政、為官、交友、征戰等多個領域,讓孝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和領域。

其次,曾子豐富了孝的內涵。他說:“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大戴禮記 曾子大孝》)這裡的“此”都是指孝,意指仁、義、忠、信、禮、行、強這幾個重要的德性都應在孝上得以展現,才算是仁者、義者、忠者等。也就是說,孝包涵仁、義、忠、信、禮、行、強等美德。這樣,曾子就將孝的思想加以昇華,使孝具有了更為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最後,曾子將孝作空間與內涵的擴充套件豐富時,也在提升孝的地位和作用。他將孝視為“天下之大經”(《大戴禮記 曾子大孝》),置於天地、四海、古今之中,使孝成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這樣孝就具有了永恆性和超越性,是人類普遍的法則。

此外,曾子還將孝作了多種劃分和論說,使孝的內容更為清晰。《大戴禮記 曾子大孝》將孝分為大孝、中孝、小孝。《孝經》將孝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種不同階層的孝。可以說,曾子建立起了以孝作為本位的社會體系,使孝的理論達到了成熟完善。

第二、孝行實踐。曾子踐行孝,探索出行孝的眾多規則和方法,使孝落實到實處。行孝的方式很多,主要表現為敬親、愛身、諫親、養親等。

敬親是使父母獲得敬愛、尊榮。它既是“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大戴禮記 曾子立孝》),也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經》)。發自內心忠愛與尊敬父母,透過德性修養使父母獲得尊榮,都是敬親。“養可能也,敬為難。”(《大戴禮記 曾子大孝》)敬父母比單純供養父母要難很多。“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大戴禮記 曾子大孝》),一時的敬容易做到,難在長久始終如一做到敬。

曾子在日常生活中悉心照料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新語 慎微》)曾子常年在噓寒問暖、早晚問安中表達敬愛之情,在飲食起居的精心照顧中表達關愛,這些都是最細微又真切的敬親。

愛身是讓父母無憂、安心的首要一步。《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父母最為掛念的是兒女的身體安危。孝父母首先是愛護好身體,以免父母擔憂。“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沒有過失,不給自身帶來危險和羞辱,這也是行孝。曾子一生謹言慎行,愛身養體,就是為了不使父母擔憂受辱。病危時,曾子見自身完好無損,說“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論語 泰伯》),如釋重負。這正是對孔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禮記 祭義》)的執守,是愛身不辱的典範。

諫親是當父母行為不合理時應積極勸諫。“從而不諫,非孝也”(《大戴禮記 曾子事父母》),一味地順從,不是孝。“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勸諫,可以及時阻止父母不當的行為,避免父母陷於不義,才是孝。勸諫有要求和規範,主要包括諫而不爭、以正致諫、微諫不倦等。可見,曾子的孝不是愚孝,而是一種理智、有分辨的孝。

養親是最基本的孝。《呂氏春秋 孝行》詳細記載了曾子五種養親之法:養體、養目、養耳、養口、養志。這五者可大致分養體和養志兩方面。養體,是滿足父母物質的需要,養活父母。養志是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與照顧。曾子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禮記 內則》)也就是說,孝子養親要忠心奉養,也要讓父母心情愉悅。養志比養體更難。

為了能親自孝養父母,曾子雖家裡貧窮,也不願遠離父母去做官。齊國曾聘請曾子做卿大夫,給予很高俸祿。曾子沒有接受,說:“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孔子家語 弟子解》)父母不在了,他才去楚國為高官,“堂高九仞,榱題三圍,轉轂百乘”,可謂待遇優厚。但是曾子並不開心,常因為思念故去的父母而面向北方哭泣。這便是曾子所說的“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約其親者,非孝也。”(《韓詩外傳》卷七)養親應不擇官出仕,不因個人名利而喜,而以能養父母為樂。

曾子養親,不僅養體,還做到養志。《孟子 離婁上》記載:“曾子養曾點,必有酒肉。”曾子家貧窮,卻以酒肉養父親,這是養體。“將撤,必請所與”,撤酒肉時,必問剩餘的酒肉給誰。這是曾子完成父親與人分享的意願,讓父親心滿意足,養父之志。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些曾子孝親的典故,如雪阻操琴、不食羊棗、觀禮淚湧、齧指痛心、不入勝母之閭等。曾子身體力行,成為孝的典範,名揚千古,更為子孫做了榜樣。曾元、曾申、曾華在父親的教誨和影響下,能盡孝道。曾元以酒食養曾子,做到養體。曾申繼承父志,授徒教學,傳承儒學,做到養志。曾子病重時,他們給予悉心照顧。故而,孝已成為曾子家風的重要內容。

(三)仁以為己任

曾子認識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也以此作為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發出“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泰伯》)的壯志。對曾子此志,朱熹闡釋道:“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可謂重矣。”這一闡述正點明瞭曾子的意願。曾子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明知任重而道遠,也身體力行,至死不悔。這是曾子對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衛靈公》)的最好詮釋,是其高遠志向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最好表述。

曾子之所以如此堅定“仁以為己任”,在於他對仁有深刻的體認。孔子思想博大精深,自言“吾道一以貫之”。唯曾子知孔子所言的“道”,提出了著名的言論:“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語說出了孔子思想的真諦,即一貫之道是“忠恕之道”。何謂忠恕之道?孔子在回答子貢所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時,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也就是說人終身所行的大道是恕,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仁。“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是仁。所以,忠恕之道就是仁道。

對於仁,曾子加以進一步闡發。他說:“是故君子以仁為尊。天下之為富,何為富?則仁為富也。天下之為貴,何為貴?則仁為貴也。”(《大戴禮記 曾子制言中》)把仁視為天下之尊、天下之富、天下之貴,人要追求的尊、富、貴要以仁作為準則。舜因為其仁德,得以擁有天下之富貴;伯夷叔齊雖然餓死於首陽之下,卻因為仁義,得以名揚千古。進而,曾子提出君子要透過不懈的努力來修養仁德。達到《大戴禮記 曾子制言中》所言:“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役其身。”即透過廢寢忘食的探求、自省,使自身具有仁義之德、仁義之行。

曾子積極探索仁的思想內涵,也在切實踐行仁。曾子家貧,以耕種為生。魯國國君贈給曾子土地,曾子一再拒絕,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說苑 立節》)。曾子固守貧窮,而不願接受他人的饋贈,是因在他心中仁德最為尊貴。他不願因接受他人的物質利益而畏於他人,從而使自身仁德受損。這正是他所說的:“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孟子 公孫丑下》)有仁義在身,便不必羨慕他人的富貴。

曾子以仁自任,具有剛毅勇為之氣,深深影響了其子弟。如,《曾氏族譜》記載,魏文侯知曾西是賢才,要立他為官。曾西見魏文侯所重在霸業,而不是仁政,便“克承祖訓”,捨棄高官厚祿離開了。這與曾子多次不接受魯君致邑相近。可以說,曾西自覺傳承曾子仁義精神,行事以行仁義為準則。

仁與孝作為曾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曾子所具有的兩個重要美德。同時,仁與孝兩者本就是緊密結合的。《後漢書 延篤傳》說:“先孝後仁非仲尼敘回、參之意。蓋以仁與孝同質而生,純體之者則互以為稱。”孔子稱讚顏回與曾子具有仁、孝,這孝與仁不是先孝後仁,而是同質而生,不可分割的一體。也就是說,曾子以孝著稱,其孝之中蘊涵著仁的因素,他“仁以為己任”的主張中,也含有孝的思想,仁孝思想實為一體。所以,以仁、孝為基本內容的曾子家風,可以稱為“仁孝家風”。

總起來看,曾子因盡得孔子思想精髓,成為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聖賢,其人生終由耕讀轉為專門傳授儒家思想的師者。曾子將其思想精要傳授給兒子們,並以其行為習慣、人格魅力和道德涵養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子孫。其子孫也都不再耕種,或授課,或為官,成為具有學識涵養計程車階層。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發展,曾子家族形成以內省循禮、孝道傳家、仁以為己任為主要特徵的曾子仁孝家風。

三、曾子仁孝家風的影響

曾子仁孝家風是曾子思想的凝聚,也可以說是儒學思想的精要,具有深邃的哲理和廣泛的普世性。它一經形成便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曾氏家族中源源不斷地蔓延開去,對曾氏家族幾千年的發展起到指導和引領作用。同時,它又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其他家族家風的建設等起到積極的影響。

(一)對曾氏家族的影響

曾子仁孝家風隨著家族的發展壯大,也在不斷傳承發展,成為曾氏家族的家風底色。同時,世代傳習的家學成為家風得以傳揚下去的載體,使無數曾氏子孫從中領悟到先祖曾子的智慧和美德。進而,修養自身、志道向學,在自身取得成就的同時,也使家風歷久彌新。重視家教的傳統為家風世代相承提供了保障和動力,保證了家學得以有效地傳承下去。於是,亂世之中,仁孝家風使家族得以自保,沉澱積累。治世之中,仁孝家風使家族興盛發達、人才濟濟。仁孝家風引領著曾氏家族走過兩千多年的歲月,輝煌不斷。

西漢前期,曾子仁孝家風引領曾氏子孫進德修身,多出仕為官,家族平穩發展。西漢末年,曾子十五代孫曾據富有仁義,對王莽篡權的做法感到憤怒,“恥事新莽”,率全族遷徙江右,定居南方。雖然與先祖曾子相隔幾百年,與故鄉相距數千裡,曾子仁孝家風的本質卻沒有改變,家學仍在家族中傳承不斷。經過幾百年的沉澱積累,曾氏家族在隋唐時期漸趨興旺。在宋代崇儒尊孔的形勢下,曾氏家族發展到了鼎盛。南豐曾氏、晉江曾氏、章貢曾氏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學術、仕途上都有顯赫的人才出現。

晉江曾氏英才輩出,科舉中第不斷。其中的佼佼者當數曾公亮、曾孝寬、曾懷、曾從龍,四人皆為宰相,不僅位居高位、勤政愛民,而且知識淵博,重家教家學。曾公亮盡孝盡忠,熟知典籍,著述豐富。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子孫異常出色。長子曾孝寬為相,為官體恤民情,在家盡孝、教子有方。曾孝寬孫曾懷受家學薰陶,自幼謹約自持,後任右丞相,封魯國公。曾從龍是曾公亮四世孫,進士第一,宋寧宗贊曰“有經緯之文章,乃天下之賢才”,後任國相。總起來看,晉江曾氏綿綿科第,廉潔自律,德行高尚。這與曾氏家族治家嚴謹、重視家學傳承有關,是曾子仁孝家風潛移默化的薰陶影響。

南豐曾氏因科舉起家,以文采揚名於世,政途與學術都達到了當時的高峰。曾仁旺少讀儒家典籍,文章出色,行孝悌,被贊“慈以撫下,莊以蒞眾,家人興於仁讓,鄉邦皆慕效之”。其子曾致堯以文鳴於世,七子中二人中進士。其中曾易佔有父遺風,也重家教,六子皆中進士。六子中曾鞏、曾布、曾肇尤為出色。曾鞏以道德文章名天下,與歐陽修等人掀起古文革新運動,被譽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還傳承家學,教育弟妹。弟曾肇說:“屬則昆弟,恩猶父師”。父師般的教導使兄弟幾人皆有成就。弟曾布官至宰相,學術上有建樹,著有《三朝正論》《曾布集》等。弟曾肇仁厚剛毅,博覽經傳,被贊“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才”。他教育有方,子孫杰出者尤多,“諸孫二十五人,皆克世其學”。可以說,南豐曾氏所以繁榮,主要是家族特重家教,文化積累深厚和曾子仁孝家風的長期薰染。正如清代學者紱所說:“孔子之道傳於曾子,曾子之後有文定公子固先生起於撫州,實傳曾子之學。”曾子之學、曾子之風在此家族得以充分呈現。

章貢曾氏因“一門四進士”聞天下,四進士為曾弼、曾懋、曾開、曾幾。除曾弼早逝外,兄弟三人又都曾為禮部侍郎,可謂衣冠盛事。尤其是曾幾,篤學力行,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寫成了《經說》《易釋象》等,還善寫文章,詩尤工。陸游在曾幾墓誌銘中寫道:“孝悌忠信,剛毅質直,篤於為義,勇於疾惡,是是非非,終身不假人以色詞。”這評價恰當說出了曾幾的品格修養。曾幾及其家族可謂具有曾子遺風。

明嘉靖年間,曾子五十九代孫曾質粹迴歸曾子故里嘉祥,主事曾子祀典。其子孫世代主事奉祀,並帶領曾氏家族在家學、家教等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志書《宗聖志》不斷得以完善;曾氏家譜、家規得以修繕;曾子祭祀制度不斷完備等。曾氏家族漸與孔、顏、孟三氏並立,成為著名的文化世家,家族再次進入興盛期。旁裔中也有能很好承繼曾子家風,取得巨大成就的家族。如,湖南曾國藩事功與道德並進,帶領湘鄉曾氏走向輝煌,將曾氏家教家風也帶到了新的高度。

概而言之,曾氏家族多次呈現一門英才輩出的大繁榮現象,這充分說明了家學、家教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明了曾子仁孝家風潛移默化而又異常強大的力量。曾子仁孝家風作為家族的精神紐帶和信仰追求,也引領著曾氏子孫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豐富著他們的心靈世界,使他們品行高尚、出類拔萃。“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嘉祥曾廟中這一楹聯是曾子仁孝家風很好的概述,激勵著曾氏後人不斷進德修業,保持家族興盛。

(二)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曾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曾子思想為核心的曾子家族之家學、家教、家風,自然也是儒家思想的組成部分,促進著儒家文化的發展。同時,曾子家風重視孝悌仁愛,這對其他家族也起到積極地示範引導作用,促進了其他家族家風的形成。特別是,曾子被封為“宗聖”後,曾子家風也一躍而為“聖人家風”,更具影響力和感召性。

首先,充盈著儒家思想的曾子仁孝家風,為曾氏家學的發展提供氛圍和動力,保障家學能順應時代需要,更好的發展與傳播。曾氏家族幾經遷徙,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有放棄對家學家風的傳承與發展。進而,將儒學帶到了多個地方,促進了當地儒學的發展。如,曾據南遷,將曾子思想、儒家文化帶到了廬陵地區。唐僖宗年間,曾子三十六代孫曾延世舉家遷徙到福建晉江,發展為晉江曾氏,極大地促進晉江儒學的發展。

其次,因曾子家學家風融入家族文化的傳承建設中,使儒學更具有生命力和永續性,使中華文化得以更好發展傳承。當儒學面臨困境時,家風能保證儒學在家族中自覺發展傳承下去,而不會斷裂和消亡。如,秦時統治者對儒學採取打壓抑制措施,但曾子家族仍保有仁孝家風,透過家學的形式令儒學儲存活力與生氣。五代十國時期,儒學荒滯,儒家典籍散佚較多。曾子四十代孫曾崇範延續曾子仁孝家風,家藏九經子史,讀書自若。南唐要建學校,蒐集典籍,曾崇範便將家中豐富的藏書敬獻出來,為當地文化的發展、儒學的傳承做出了貢獻。當社會尊孔崇儒時,曾氏家族便能赫然興盛,將自身優秀的思想文化呈現出來。宋代南豐曾氏、晉江曾氏、章貢曾氏便是最好的例子。優良家風培育出的眾多優秀人才,對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最後,曾子仁孝家風作為聖人家風的一種,促進了眾多家庭良好家風的養成。曾子及曾氏後裔透過實踐孝悌之道,發揚仁義剛毅、忠信廉潔等美德使自身走向繁榮。同時,這種道德風氣自然對眾多家族具有強大的示範力量,引領它們也學習踐行仁孝等美德。如,曾子孝親、教子等典故,成為古今中外無數家庭盡孝、教子的楷模。近代曾國藩家教的結晶《曾國藩家書》,成為家庭教育的經典,對教子、齊家等家風建設起到了引領和指導作用。可以說,曾子家族的良好家風家教,在有意無意間成為眾多家庭家風形成的方向標。

總而言之,以仁孝為特色的曾子家風對曾氏家族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家族內保有儒家文化的本質,培養出眾多德行兼備的人才。同時,曾子家風作為傳統優秀家風的代表,對其他家族、社會文化也帶來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可以說,經過歷史沉澱的曾子家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普世性,對當代家風建設仍具有啟示意義和指導作用。

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專案“聖人家風研究——孔顏曾孟四氏家學、家教、家風”(18CZXJ06)的階段性成果,孔子研究院院課題“先秦儒家家風研究”(19KZYJY06)的階段性成果。

原載:《孔子學刊》第十輯

作者:孔麗,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孔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