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卡夫卡的《變形記》:一個人的書卷,一個人的書本| 教學

上卡夫卡的《變形記》緣起於去年部編本新教材的試教,當時我將卡夫卡的《變形記》和蒲松齡的《促織》進行對比教學,中間在X-Reading讀書會跟我的小夥伴又分享了一次,後來參加海口市的教學大賽,我選了這篇文章。公開課是公開上課,不是表演,所以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級上過不同版本的《變形記》,每一次上課,都是我和文字的一次相遇,都是嶄新的。

一方面,呂建中和李奭學所著的《西方文學史》當中說:“即便是最勇敢的讀者,恐怕也要對卡夫卡的作品退避三舍。”似乎讀不懂卡夫卡的作品才是常態。另一方面,高曉松說:“連卡夫卡都沒看過的人,是沒辦法追到女生的。”似乎我們又必須要讀卡夫卡。

《變形記》這個故事的敘事確實足夠讓人瞌睡——可能還不止一個療程。但是構成要素卻並不複雜,只有一個場景——家裡;只有六個人物:格里高爾一家四口、女僕和協理。所謂“變形記”,記錄了格里高爾變形之前到變形之後的生活以及周邊人的態度變化。

變形前,格里高爾在家庭裡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嚮往自由的經濟支柱:

1。 “他們長期以來就形成了這樣的信念:兒子在這家公司裡幹活兒,一輩子生活都無須憂慮的。”

2。 “假如我不考慮我父母的態度,我早就辭職了,那樣我就會走到我的老闆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腦兒倒出來,……等我攢夠了錢,還清父母欠他的債—大概還得五六年吧—我一定辦理這件事。”

但是一到了工作場合,他就變成了,一個懦弱的膽怯的不敢反抗的不被信任的沒有表達權利的人:

1。 “他是老闆的奴才,沒有脊樑骨,也沒有頭腦。說他請病假如何?但這會使他十分犯難,因為格里高爾在職五年,一次也沒有病過。那樣的話,老闆會把管醫療保險的醫生帶來,因兒子的懶惰而責備他的父母,並藉助醫生的意見,駁回所有的口實。”

2。 “可是協理才聽了格里高爾頭幾句話就轉身向門口走去,他聳著肩,嘴巴張得大大的,扭過頭來,將兩眼朝向格里高爾。在格里高爾講話時,他片刻也沒有停留,而是一邊瞧著格里高爾,一邊向門口挪動腳步,彷彿有一道禁令讓他離開房間似的。”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格里高爾生病的時候,老闆帶來的醫生是管醫療保險的,醫療保險負責報銷醫藥費,他當然是不希望看到有人生病的。

當這樣的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集結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他的內心無疑會遭到絞殺。其實當他生病以後無法成為家庭和單位的生產力的時候,他就已經失去了以人的形式存在的意義。如果變成一條狗或者一隻小小的甲殼蟲,都有可能是亂入房間的,如果是變成一隻巨大的哺乳動物——那麼他家人對它的恐懼可能來自巨大的威脅本身而非其他,恐懼也就變成了人之常情。可能基於這個原因,依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作者讓格里高爾變形成為了一隻巨大的連門都出不去的甲殼蟲,剛剛好能夠讓他的家人感覺到變形,又剛剛好感覺不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卻剛剛好又有噁心和厭惡的存在。

為了讓讀者能夠感覺到格里高爾確確實實依然是一個人,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並且不斷用“他想”這兩個字來暗示我們。

如果我們對格里高爾變形之後的遭遇進行簡單地分析,你就可以發現,他們對格里高爾的溫情是妹妹>母親>父親的,妹妹對格里高爾的態度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不管是哭也好,像風一樣跑去找醫生也好,都是出於對哥哥的愛。而他的母親,則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1。 “六點三刻了,你不是要趕火車嗎?”多溫柔的聲音!

2。 離他很近而正陷入沉思的母親突然跳了起來,雙臂前伸,十指叉開,大喊:“救命!老天爺,救命啊!”

【讀書會】卡夫卡的《變形記》:一個人的書卷,一個人的書本| 教學

你很難想象,兒子毫無威脅和攻擊性地變形之後,母親做出如此強烈的反應。而他的父親,剛開始“隨即用手捂住眼睛哭了起來,以致他壯實的胸脯顫動不已。”最後則“從後面給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除非把格里高爾從蟲形推回人形,否則任何“解救性”的推都應該被理解為“致命性”的。

格里高爾坐實了是一個工具人。但他並不可憐,你看:

要是妹妹在這兒就好了!她很聰明,在格里高爾還安安靜靜地躺著的時候,她就已經哭了。協理是個喜歡女人的人,他會聽妹妹的話。

這是他最喜歡且最疼他的妹妹啊,這句話在暗示他眼裡的妹妹也是被利用的物件,而這種計謀,正是眾所周知的。

人們不禁要問,這種畸形的親情關係到底是被臍帶連線著怎樣的社會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一方面尋求出路,銳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世界的混亂、戰爭的苦惱、社會道德的衰落、金錢至上,使人們深感失望與不安,作為西方精神支柱的傳統文化觀念開始崩潰。

這樣的文章和情緒,教給中學生的時候,必須給他們解藥,這種解藥並非是我們在大單元中痛斥《變形記》的資本主義惡之花和《促織》所處的封建社會的糟粕思維,而是告訴他們:“他們”這個詞語有著豐富的含義,其中一個義項就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其他人,對於他人來說,我們也是“他們”中的一份子。如果我們萬一遭遇了格里高爾的變形,可否免於格里高爾的內心苦痛和親情的絞殺?如果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異化,或者說變形,並不是一種新鮮的手法,現代的西方有,古代的中國也有,比如《西遊記》。在蒲松齡的《促織》一文當中,變形還帶來了超能力,但是超能力並不一定是汪洋中一片浮萍的依靠。

也許下一次,我可以換一個篇目來上,以免下一次有人問,本科是誰?“啊——就是那個老上《變形記》的老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