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代詩人孟郊

考取進士之後

寫下的詩句

講述自己登科後的巨大喜悅

那麼

狀元,是如何誕生的?

10月26日,“春風得意馬蹄疾——廣東狀元文化展”在廣州魯迅紀念館二樓臨展廳開展。展覽透過一個狀元的誕生、廣東狀元那些事、狀元文化進行時等部分,系統挖掘、梳理廣東科舉文化資源,展示廣東狀元的人生軌跡和事功。

歷史上廣東曾有14位狀元,3位是潮汕人,2位祖籍是惠來

所謂“科舉”,“科”指科目,“舉”是選拔,“科舉”就是“分科舉士”,透過設立科目考試選拔人才。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考試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始於隋唐,完備於宋,盛於明清,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制度,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構建影響巨大。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策展人劉丹介紹,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1300多年間,廣東一共出過9位文狀元和5位武狀元。他們憑藉鍥而不捨的苦學精神,得以金榜題名,給自己的家族和地域帶來無上榮光。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展覽設計了一份《廣東狀元名錄》,其中出自佛山的狀元數量就高達6位,分別來自南海和順德;出自潮州的狀元有2位,分別是文狀元林大欽和武狀元黃仁勇;出自揭陽的狀元有1位,是武狀元林德鏞。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林大欽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林大欽(1511年~1545年),明嘉靖壬辰科狀元。字敬夫,號東莆。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山兜村人(今為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仙都三村人。)自幼家貧,聰穎嗜學。

1532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歸,結講堂於桑浦華巖山,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性命之旨。

1540年母逝,哀傷過度而大病。

1545年葬母於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

林大欽是潮汕本土培養出來的唯一一位科舉文狀元,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當時盛行的王陽明學說。後人集其生前作品結集《東莆先生文集》,潮學學者黃挺補充整理為《林大欽集》。

林大欽在潮汕地區民間有大量傳說故事,不少潮汕熟語亦與其相關,他的蟾宮折桂,為一代代潮汕學子樹立了一個奮發向上良好榜樣。

黃仁勇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黃仁勇(1762~1817),字良越,號智齋,諡莊敏,廣東海陽縣(今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孚中村人。清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即為慶祝嘉慶帝登基特開恩科武進士第一人,狀元及第。

黃仁勇出生於農村普通家庭中,其父黃廷毅,是一老實本分農民。黃仁勇自幼膽識過人。因家貧,至12歲方才進本鄉私塾讀書。他既勤於學文,又喜習武。他使用過的練武石,最重的竟達300多斤。乾隆四十六年(1781)仁勇得中文秀才。黃仁勇的岳父是遠近聞名的武術教師,在池湖楊厝開館授徒。他不單武功好,也具慧眼,見女婿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料定日後必然所成,便勸其棄文習武。黃仁勇聽從岳父所勸,真的在武功方面下功夫。他能夠刻苦自勵,經過10年苦練,果不出岳父兼師傅所預料,此時的黃仁勇已學得十八般武藝俱精。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第三十七名武舉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上京赴試不第,但是,他並不氣餒,寄留在京城的一個佛寺中,三年之中繼續苦練武藝。乾隆六十年參加乙卯科會試又再次落第。黃仁勇博取眾家武術之長,以補自己之不足,精益求精,使自家的武藝日臻完善。次年,嘉慶帝登基,為慶祝嘉慶帝登基特開恩科,丙辰科,黃仁勇再度赴試,考中會試一甲第二名武進士,在殿試中,皇帝喜其文武雙全,欽點為會魁武狀元、頭等侍衛,官拜福建金門鎮中軍遊擊等職。在金門鎮任職達15年,黃仁勇傾注心血於加強海防,抵禦外海,保衛國土。因成績卓著,屢受朝廷嘉獎賞賜。嘉慶十六年(1811)自感身體不適,難馳疆場,上疏請求解甲歸田。朝廷允其所請。仁勇為官清廉,自奉節約。因身體不適歸田後,仍為桑梓興農桑、修水利做出貢獻。黃仁勇自入仕途,為官清謙,自奉甚約。歸鄉之時,積蓄無多,從未蓋過豪華的狀元宅第。倒是樂為桑梓造福,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做出貢獻。清嘉慶二十二年(1827)病故於故鄉孚中,終年55歲。

林德鏞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林德鏞,字白庵,生於揭陽縣榕城(今榕城區)。幼好武,膂力過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舉人第2名。六十年(1721年)中武狀元。授二等侍衛,乾清門行走,並加哈哈珠子扈。康熙皇帝到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對林德鏞甚為賞識,但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幹,於1722年去世。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首位狀元莫宣卿出自廣東封川長樂裡,也就是今天的肇慶封開縣。他不僅是廣東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也是隋唐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

七歲的莫宣卿已會吟詩寫對聯,十二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被鄉人譽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十七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取得制科第一,被皇帝欽點狀元。初授翰林,後封臺州別駕。莫宣卿榮歸故里,奉母攜眷赴臺州上任,不幸病逝於途中。

狀元文化延續至今

展覽中,館方還原了當時的考場樣貌。這些號舍,又稱號子、號屋等,是士子白天考試,夜晚住宿的場所,每列號舍為一個字號,用梁代文人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編列。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作為延續了一千多年的考試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影響充斥在社會的每個細微角落,幾乎到了無所不在、無遠弗屆的程度,滋生了豐富多彩的狀元文化。比如在廣州魯迅紀念館旁邊的一面牆就是當年放榜的龍虎牆,至今還吸引眾多遊客前來。

廣東史上出14位狀元,3位潮汕人,2位祖籍惠來!

“這種狀元文化體現在飲食、交遊、建築、社風民俗等日常生活當中,是詩歌、小說、戲曲、繪畫等文學藝術的絕佳素材,更體現在‘讀書重學’的風氣、‘尊師重教’的傳統以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精神追求當中,並且傳承至今,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劉丹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