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上下五千年。

古語云:”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

可見中國人對玉石的情懷乃是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的。

然而古玉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可以成為這悠悠歷史長河中最璀璨的瑰寶?

讓我們一起跟隨小編的腳步,給你一個愛上古玉的理由。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漢代龍紋玉佩,獅子山漢墓出土,徐州博物館藏

關於古玉的起源

8000年前

,遼河流域興隆窪文化的美玉飾品,芳澤百代。

5000年前

,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祭祀用玉,讓玉承蒙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3000年前

,先秦,兩漢的帝王,貴族,以玉示等級,明身份,彰顯君子的人格,品性和地位,甚至用玉來殉葬。

1000多年前

,唐宋時期的玉,則逐漸退去神秘的光環,走向市肆,親近百姓。

300年前

的清代乾隆皇帝,更是講究玉的材質,把玉的製作工藝,裝飾紋飾和器物造型等各方面發展至極,令後世人自嘆弗如。

故宮博物院 春秋龍紋玉璜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故宮博物院 春秋龍紋玉璧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西漢 龍鳳乳釘玉璧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春秋 勾雲紋玉璜 1988年山西趙卿墓出土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 玉豬龍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何為“古玉”?

嚴格意義上來講,戰漢之前的玉,才可稱之為“古玉”

,顧名思義,之後的玉不可稱之,而

史前文化

,例如“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興隆窪時期”,這些

則可稱之為“高古玉”

興隆窪文化

距今8000年,位於內蒙古和東北地區,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器起源。

那時候的玉器大多被製成工具和簡單的飾品。但是從造型和美感可以看出非常淳樸和原始。

出土的原始飾品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出土玉玦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古玉成為信仰

人們真正將玉器作為一種信仰是指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

是指在5000-7000年前,出現在內蒙古赤峰一帶的農業文化,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遺蹟之一。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在1935年對赤峰(內蒙古)東郊紅山遺址進行了發掘,於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玉龍

古玉形態

關於古玉形態的各有不同,有學者是這麼總結的:

文化期

(指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

重沁

(沁是指沁色,俗話說:玉有五色沁,勝似萬兩金);

商周重線

(線指雕刻的線條);

戰漢重型

(這裡的型,指的是外型,每一種型態都有所對應的象徵意義);

唐宋元重題材

明清重玉質

我認為這段話即全面又中肯,值得借鑑。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良渚文化獸面三叉紋器

明清時代的玉是要講究玉質的,跟現代差不多,只要是玉,人們都會問是否是和田玉,潔白,油潤,很難讓人不愛,但我個人還是喜歡高古玉。

因為在古代,美石即玉,那時人們對玉質沒有過多的要求,大多采用地方玉,即“漂亮的石頭”,雖然玉質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特質,但最吸引我的是線條。

那時的雕刻工具很有限,也就是這些簡單的工具,透過一些極簡的線條,創造出一件件傳神的作品,是那時人們對神與圖騰的崇拜。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玉鴞,上海博物館藏

那些無法複製的美

紅山文化的這種極簡的線條所刻化出的形態加上玉質本身的包漿帶來的年代感,是後期或是現代無法複製與模仿的,雖然現代的科技工具與工藝都非常發達,但

古時的神韻是無法臨摹

的。

瀋陽的那位研究員曾經說過,高古玉的文化與內涵是十分深厚的,也存在著許多至今都沒有解開的未知領域。

相較而言,如果說研究明清玉是小學生水平的話,那麼高古玉便是研究生水平了。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西周 三聯璜玉組佩 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鑑賞紅山文化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 青玉馬蹄形器(玉發冠)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晚期 玉勾雲形佩 高14.2 cm,寬19.1 cm,最厚0.55 cm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玉人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玉人佩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玉豬龍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紅山文化 神人形玉佩

愛上古玉的理由:這個無法反駁……

玉龍,紅山文化,高26釐米

其中不乏有很多類似於外星人的形態,學術統稱“太陽神”。

C型龍大家也並不陌生,它是華夏銀行的LOGO,寓意華夏上下五千年文明。

華夏上下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

關於古玉的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在億萬年的歷史長河中

拾取文化的瑰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