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哲學角度評唐詩——閱讀隨筆

唐人詩歌的藝術魅力令人驚歎於運化天成,但對唐詩藝術本體的認識,不應該流於學院式的對唐詩藝術現象作浮泛的闡釋,而應該對其內在精神予以深沉地探究。

有學者認為,面對唐詩的鬼斧神工,後人不能不從唐詩本體研究中尋找新路,掙脫以往的一般性的羅列和歸納,而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與判定,也就是從藝術哲學亦即美學的角度評價唐詩。

從藝術哲學亦即美學的角度評價唐詩,是藝術本體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取決於唐詩藝術美的本質,直接把唐詩作為藝術展示出來,在形成本體研究的基礎上,使唐詩研究由被動的詮釋變為主動的把握,這也是文學的審美特性及唐詩研究的必然迴歸。

從藝術哲學角度評唐詩——閱讀隨筆

《全唐詩》

基於上述,應該從藝術哲學的分析入手,著重於從美學精神的演變上對唐詩進行歷史性描述,更多地涉及唐詩美學現象的歷史動因和理性本質,強調不同作家(詩人)在共時狀況下的風格特點。

應該注重唐詩美學自身的精神節奏,當盛唐詩人展開自己寬闊的胸襟,面對著宏偉無限的世界,詩作為一種感性活動,就必然帶有積極豪邁的因素,顯示出人們對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信心和把握,顯現出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謀求達到“盡人之性”和“盡物之性”。

比如李白,在盛唐詩人充滿自信、富於豪邁的積極進取精神凝結在他身上時,呈現出一種開創性的創造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從藝術哲學角度評唐詩——閱讀隨筆

李白圖

又如杜甫,他缺少磅礴浪漫的熱情,但趨向於更為內在的思考,他從來沒有放棄自由的追求,但不像李白那樣的任性,而是耽於萬物微妙變化規律的探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其情調瀰漫著憂愁和悲愴,恰也嚴格體現了盛唐詩歌規範美的特徵。

從藝術哲學角度評唐詩——閱讀隨筆

杜甫(連環畫)

以往評論唐詩現象時,大多注意其意向、興趣以及胸襟、才情,這都表現了評家企圖從創作主體的角度去考察唐詩的審美特點,多少揭示出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的基本本質,對認識唐詩的審美屬性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但是,這樣沒有把藝術主體置於社會歷史關係中加以認識,也就不可能深切地理解到唐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的本質力量,以至於使唐詩現象變成了某種詩人的個人活動。

唐詩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現象,對唐詩進行美學分析是藝術哲學的重要任務,而藝術哲學的研究包含著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要達到描述性和規範性的統一。

這種重視對唐詩本體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理性色彩,而理性的根本歸宿就在於唐詩精神。同時,藝術哲學更側重於思考性,因此不妨多一點形而上的研究,以更有利於從唐詩現象中發掘出其精神實質,增進研究整體的有機性。

如果把這種唐詩美學研究歸諸於本體研究的一個環節,必然要體現出某種強烈的參與性,唐詩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其研究的當代性也出於此,也標誌著唐詩研究的更新與開拓,以努力填補唐詩研究在美學領域的貧乏與欠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