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文丨來碗油潑@bigfun社群

如今,末日題材、廢土題材等後啟示錄風格的影視,遊戲,文學作品有著很大數量的忠實受眾。本該向往美好的人們為何對這些描繪末世亂象下人命如草芥,荒蕪廢土中希望無處尋的作品如此痴迷?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一千零一種“世界毀滅”

·影視

《瘋狂的麥克斯》系列

背景簡介:

經歷核戰後世界破滅,建立在石油資源的基礎上的工業社會陷入崩潰,為了生存,人們丟下道德和秩序,把瘋狂的科技和武器搬上戰車,開始肆意掠奪……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海報

《我是傳奇》

背景簡介:

致命的病毒不幸在全球範圍散佈,90%的人口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只有1%的人口具有免疫能力,剩下9%變成了“夜魔”……

同名小說也很好看,和電影各有千秋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我是傳奇》海報

《行屍走肉》系列

背景簡介:

治安官瑞克受傷昏迷後住進醫院,一覺醒來後世界已經被喪屍佔領……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行屍走肉》第八季海報

還有:《末日郵差》《末日危途》《遺落戰境》《流浪地球》《艾利之書》《未來水世界》等許多優秀作品

·遊戲

《地鐵》系列

背景簡介:

於2013年世界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戰,最終演變成核災難,倖存者躲入地鐵系統中苟延殘喘……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地鐵:離去》封面

《輻射》系列

背景簡介:

“偉大戰爭”打響,在那一天,輻射世界裡所有能發射核武器的國家全都按下了核武器的發射按鈕。當最後一枚原子彈和核彈頭落下之時,全世界沉入了核浩劫之後的無盡黑暗……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輻射4》

還有:《廢土》系列,《無主之地》系列,《腐爛國度》,《潛行者》系列,《dayz》等

·小說

《萊伯維茨的讚歌》《末日郵差》《我是傳奇》等

其中網文裡末世題材的作品更是豐富,也有部分表現不錯,比如《第一序列》等。

還有動漫《北斗神拳》等許多許多優秀作品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由淺入深瞭解“後啟示錄”

見識了這麼多後啟示錄風格的作品,讓我們來逐步瞭解一下這個所謂的“後啟示錄”。首先我們先從“啟示錄”說起。

《啟示錄》是聖經中最後一部預言,是由信徒約翰根據主的啟示寫下,書中描繪了一場規模宏大的人間劫難。由於許多人認為所謂“世界末日”“最後的審判”的說法是來源於本篇,所以啟示錄文學或者影視可以被解讀為描繪世界末日的作品,比如各種災難片。

大家明白了啟示錄的含義,再來看後啟示錄就應該很好理解了。

“後啟示錄”即為“末日之後”,相較於“啟示錄”熱衷於對世界或某一特定地區遭受劫難當時情景的刻畫;“後啟示錄”最初是作為反型別出現的,所謂“反型別”即是對“型別”的超越、改寫甚至諷刺和批判。所以“後啟示錄”更強調“末日之後”情景的描繪,如劫難後倖存者的生存、秩序的破壞和重新建立、以及對人性和宗教等方面的思考等。

·發展的時間線

存在和毀滅是永恆的話題

正如這句話所說,人類既然存在於世,對世界毀滅的猜測和幻想就永遠不會停止。對毀滅的猜想也一直能在文學,影視乃至如今的遊戲裡找到。最早的能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的《吉爾伽美什史詩》。

同樣是毀滅,不同的時代下有著不同的猜想。

神權至上;天要亡我

放到從前,科學不足以解讀許多現象,宗教的影響力遠超過如今,那時的人們對“毀滅”的猜想往往會傾向於“天災”“怪力亂神”。正如《聖經啟示錄》中:世界毀於“神戰”“神罰”,《吉爾伽美什史詩》裡的洪水。

隨著醫學生物學等的發展,人們逐漸將視線放回了自身

末日開始從天災轉變出“人禍”,出現了“瘟疫”“科學怪人”等緣由。比如1926年出生的Richard Matheson創作的作品《最我是傳奇》,後來三度被好萊塢抬上大熒幕。

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科學逐漸有了更深的思考

二戰期間,生化武器、核武器的發展,甚至於在戰場上運用後造成的慘烈場景讓人毛骨悚然。二戰過後,冷戰期間的核對峙期間,“核威脅”“核恐怖”給人們帶來深刻影響。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末日”與“核”結合,讓後啟示錄作品有了一波長足的發展。

尤其是電影方面,因其更直觀更有衝擊力的表現形式,使其地位日益重要,逐漸取代文學成為後啟示錄風格更推崇的表現方式。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選擇翻拍成電影流傳。

由此,後啟示錄從文學逐步涉足影視

1979年,預算僅35萬美元的《瘋狂的麥克斯》面市,一年內砍下全球一億票房,以神話般的利潤率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後面緊接著的《北斗神拳》等作品相繼面市,這些成功的後啟示錄作品讓大眾對這些描繪核戰後荒蕪的土地上發生的事的作品充滿了興趣。也正因為他們發生在廢土之上,他們後來被稱作:

廢土風格

之後

後啟示錄風格在文學與電影領域都獲得了很不錯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出現,後啟示錄風格的遊戲也開始風靡

同樣可以在畫面上下功夫,遊戲裡更高的自由度讓這種表達方式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題材上出現了“機器人滅世”“人工智慧滅世”乃至“外星文明入侵”等許多新鮮題材。

形式上由於末日後往往處於無政府、無秩序、無道德的狀態,導致後啟示錄的作品往往能夠與“朋克”文化有很好的結合。

內容上,因為美國生存主義的影響,後啟示錄作品中開始對生存技能進行更詳盡的描寫,也對意識形態、道德倫理、人性等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到如今,後啟示錄風格已經逐漸成熟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後啟示錄的魅力

對觀眾和玩家而言

·自由感

所有的秩序都被摧毀,所有的枷鎖也被開啟

後啟示錄展現的無秩序,無政府的環境充滿了反叛和逆反的味道。這對於一些壓抑許久的觀眾(玩家)而言是很對胃口的。這種絕對而純粹的自由是部分觀眾(玩家)渴望的宣洩。

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仍能恪守原則,固守人性於一隅的主角們才顯得格外珍貴,也更能激勵觀眾。

·迷茫

他們在末世求生,我們在城市求生

後啟示錄裡描繪的末世是土地的荒蕪,資源的枯竭。而我們的末世是精神上的荒蕪。

不思改變彷彿是我們對生活的妥協,日復一日相似的生活讓我們迷失自我,渾渾噩噩的度日,沒有目標也沒有改變。心中充滿了感情想要表達,到嘴邊卻什麼都說不出。

這種場面在後啟示錄作品中有著類似的描繪,弱者們活在強者制定的框架下苟活,如同行屍走肉卻不自知,從來不會想過為什麼和怎麼改變。這便是他們精神上的末世。

劇中的主角往往便是那個打破束縛的人,他不屈服於他人的制定的框架,他有自己的行事準則,他好像從不迷茫,對前路永遠瞭然於胸。這即是影片想要傳達的,也是我們所渴求的東西。

另一方面,當今資訊社會,多元化的世界,紛雜的選項讓我們陷入抉擇。而末世下一切只為生存,這種純粹且明晰的方向感讓我們能從現實的迷茫中稍稍鬆口氣。

·平等

末世下,沒有背景,沒有權勢,沒有關係,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身處末世,人人回到同一起跑線上,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這種平等是一些觀眾(玩家)極其渴求的。他們堅信自己的一些境遇是環境使然,心中充滿了對命運不公的憤懣。所以一切以實力說話的末世是他們渴求的公平舞臺。

·反省

有些東西,我們在別的地方里失去了,才能在現實裡找回

我們身處安逸,吃穿不愁,生活無憂,一切稀鬆平常。輕易得來的便顯得不那麼珍貴。

眼見著末世裡慘淡景象,方才能讓我們意識到一些東西的珍貴。才能意識到身邊的美好。

末世無序,顯得社會安定難能可貴。人人自危,顯得團結如此難得。

等等許多,一個破滅的世界後邊是一個新生的世界,正因為新生所以有無限可能,觀眾往往也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想要的,這可能就是後啟示錄的魅力所在。

對作者而言

·創作難度

構造一個全新的世界難度非常大,而直接以現實世界為依託束縛有太多。相比之下,一個破滅的失去所有束縛的現實世界則優秀得多。

他足夠承載作者的想象力,完整的表達出作者想表達的東西,而很多框架依於現實無需贅述。同時以現實為依託的後啟示錄作品有著極強的代入感,又能給許多不合理事件的發生帶來可能。

這無論放在文學、影視還是遊戲裡都是極佳的題材。

·啟示警醒

就如,廢土風的出現反映了當時民眾反戰的意圖。而“科學壞人”“病毒”等題材也警示了人們對科學運用時不要逾越紅線。

後啟示錄就是這樣,將一副破敗景象擺在觀眾面前,喚醒觀眾自己的思考,讓觀眾自己找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東西。這樣傳遞出的想法會比直接傳達來的更深刻更有力。

結尾

電影、遊戲進行到最後,也總是要回歸現實。

希望大家能夠捕捉到後啟示錄作品的背後作者想要傳達的那份美好,也保留住對作品的熱愛。

生活不會是末世,但你一直都是倖存者。

淺談後啟示錄風格——描繪破敗荒蕪的它為何如此受歡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