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走黃河:探訪中國最早的王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朱長振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史記》中記載的“夏”到底在哪裡?華夏文明發軔於何處?11月10日,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探尋, 2019“走進黃河”採訪團來到洛陽偃師,走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領略“最早王朝”的神秘風貌,探尋燦爛的中華文明之源。

走近這座氣勢磅礴的博物館,記者注意到,該館的主題色調厚重溫暖,與周邊大地渾然一體。“博物館的裝飾材料主要為夯土與紫銅,蘊含了對王朝王權的迴應,是歷史智慧與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守望。”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館內遊人如織。在這裡,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在遊客面前徐徐展現。

博物館整體設計分為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頂部的半室外環廊供遊客眺望整個遺址區。博物館基本陳列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分,系統地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的探索歷程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展廳還透過文物、圖版、浮雕、沙盤、VR體驗、互動遊戲、模擬展示、影片播放等多種展陳形式,讓遊客深入瞭解展品歷史背景,擁有更好的參觀體驗。

60年來,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穫。10月19日,備受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迎賓。二里頭遺址,作為中華文明總程序的核心,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必將起到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連結:3800-3500年

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

60年

遺址於1959年發現並開始考古發掘,迄今已有60年,對研究華夏文明淵源、國家興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設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00萬平方米

遺址現存面積大約300萬平方米,經過60年的發掘,只精細發掘了4萬多平方米,相當於1%多一點

20000人

據學者推算,二里頭都邑興盛期的人口至少應在20000人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二里頭同時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過1000人

10000平方米

最大的1號宮殿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殿前是平整寬闊、四周圍以廊廡和圍牆的庭院,面積約5000平方米,可以容納數千人甚至上萬人

本報記者走黃河:探訪中國最早的王城

本報記者走黃河:探訪中國最早的王城

本報記者走黃河:探訪中國最早的王城

本報記者走黃河:探訪中國最早的王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