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墓被髮掘,出土的文物揭開了他真面目,顛覆傳統認知

引言

張飛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物,在今天中國人的認知之中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可改變的思維定式,但其實在之前明朝的時候,這種習慣還沒有形成之前,鄭飛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為大家描繪了兩種形象,至於具體是哪一種,很多人沒有見到具體的張飛遺蹟和出土文物之前都是不敢斷言的,這種情況正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張飛墓葬出土了,而且裡面的文物遺蹟表示以前的我們其實都錯了!

張飛的具體外貌描寫

張飛墓被髮掘,出土的文物揭開了他真面目,顛覆傳統認知

《三國演義》之中對於歷史的記載雖然信任程度不是很高,但羅貫中老先生在人物的外貌刻畫之上卻是十分的用心,以至於為我們今天的人還原張飛的形象找到了十分可靠的理論依據。他說張飛身高是八尺有餘,頭部長長得豹子頭,眼睛是環眼,如同燕子一樣的下顎,還有和老虎一樣的鬍鬚,最後就是張飛的聲音如如何勢都如同奔雷烈馬一般。這樣的記載到底可靠與否,是否符合常人之中的理論依據呢?

張飛是桃園三結義之中年紀最小的第一個,所以排名是第三的位置,但張飛地方家庭卻是最為富有的。這一點在兩本不同的書籍之中都是得到了公認的觀點,既然是得到了公認的觀點那在沒有差別的情況之下其實就是不用去質疑的,張飛開始出名的時候是關羽介紹自己的二弟比自己還要厲害,可以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人頭,然後就是張飛自己在長坂坡的時候一聲怒吼嚇退了曹軍。

張飛墓被髮掘,出土的文物揭開了他真面目,顛覆傳統認知

面對敵人的時候作為主將他沒有退守到後方,反而是一馬當先的地到了最前面,這一點大概就是漢朝將軍時代從戰國秦朝遺留下來的血氣武勇,是後人是不具備的。這個缺點讓張飛在有人支援和幫助的時候是沒有害處的,可以得到無限的能力放大效果,但如果等到張飛失去作用和沒有辦法去控制自己的性格之後,張飛的這種情況就會給國家帶來許多危害,所以張飛後面在關羽死後才會直接導致劉備伐吳的情況發生。

張飛任務的下達並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和當時閬中百姓的生產能力,十萬套白色的盔甲和旗幟準備至少也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但張飛張口就來的那種性格讓人三天完成,最後將別人逼迫到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逼死了張飛自己,至少在人性之中的確是這樣一個情況,在可以選擇讓別人去死,而自己活下去的時候,誰也不會自己主動地去死。所以歷史之中的張飛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之下必須去死。

發掘張飛墓葬的原因

張飛墓被髮掘,出土的文物揭開了他真面目,顛覆傳統認知

對於我們國家的考古學界來說,發掘一座古代武將的墓葬其實除去滿足虛榮心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因為武將的墓葬和文臣王公貴族這些人不同,他們的墓葬風格一般都是比較簡單,活著的時候並沒有積累很多財富,陪葬的物品一般也是自己生前所擁有的武器和盔甲裝備這些,對於收藏古董的專家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麼意義,那為何還要主動的去發掘張飛墓葬呢?

這其實是一種被動的情況,中國的考古學界對待古代人的墓葬情況其實是十分謹慎的,一般很少出現主動去發掘古人墳墓的情況,因為我們中國人講究的都是一個死者為大,誰也不敢擔保今天自己主動地提出要求去發掘古代人的墳墓,為了滿足所謂科學研究的需要,到自己死後的一百年或者幾百年之後,不會有新的考古學家或者學者為了弄清楚今天的情況而誤發掘他的墳墓。

張飛墓被髮掘,出土的文物揭開了他真面目,顛覆傳統認知

因為這種情況的阻礙和當年考古學界郭沫若主動挖掘明朝萬曆皇帝皇陵最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在前面作為一個經典例子,沒有人敢主動的去發掘。所以張飛墓葬的發掘那就只能是滿足一個條件了,歷史證明今天中國絕大部分的古代墓葬挖掘其實都是出於“保護文物和墓葬”的需要的,這裡很多人其實從思維邏輯上可能就弄不清楚了,明明是發掘墓葬,破壞了原來的古墓穩定情況,為何還會被反常的說成是保護呢?

這其實是在古墓之中到底誰先出手的原則性問題,中國打仗近現代以來講究是一個“人不犯我,人不犯我,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在古墓的保護和發掘上面也是這樣,一般古墓只要沒有遭受到破壞都不會主動去發掘,但張飛的墓葬近些年來被盜墓賊覬覦,最後他們盜竊文物給張飛墓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為了更好地保護張飛墓之中的文物,不造成其他的盜墓人二次破壞,考古學家才會申請進行“搶救性發掘”。

張飛古墓的搶救性發掘

張飛墓被髮掘,出土的文物揭開了他真面目,顛覆傳統認知

張飛古墓是在被盜墓賊破壞的得像樣子之後,考古學家們才開始了對於張飛古墓的發掘工作,在重新開啟的時候首先是基於人道主義上對於祖先英雄的敬畏,大家都沉思哀悼了一會兒,然後開開幕後發現已經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了,因為許多文物被拿走的痕跡在不同顏色的泥土之上呈現十分明顯。正當考古學家和學者們大失所望,以為張飛古墓又成為了一座“空墓”的時候。

陪葬坑的方向有人說出土了不得了的東西,原來在更加深層次的地方出現了很多“書法字畫”。這些書法字畫因為在更深層次的裡面,當時的盜墓賊可能是考慮到時間以及周圍環境的關係,只是在張飛古墓的淺表層次蒐羅了一番就匆匆地離開了,不然被抓住了也是有他們好果子吃的,但大家看到張飛古墓之中出土了東漢末年的書法字畫的時候就十分地疑惑了,因為張飛是一個武將,而不是文人啊1

張飛墓被髮掘,出土的文物揭開了他真面目,顛覆傳統認知

當時在場的許多考古家可能習慣性思維都還在三國演義這這樣小說的描寫之中,很多人雖然看過陳壽的《三國志》,但沒有辦法,人的大腦之中第一反應就是自己最為熟悉的東西,所以陳壽文字之中描寫張飛是一個尊重世紀大族,喜歡和文人雅士交往的那種情形沒有浮現出來,第一時間浮現反而是作為小說演義逗大家開心的張飛魯莽形象。

後來大家經過和史書之中的描寫對比發現這裡面出土的書法字畫大部分都是張飛自己臨摹和繪畫的作品,其中的文化藝術價值很高,張飛的書法也是獨具一格,畢竟這些作品在時間可是在書聖王羲之之前的幾百年啊。最為吃驚的都還不是這些,是古墓開棺之後發現一副人物畫像,整個人物看起來斯文白淨,彬彬有禮,略微瘦弱,英俊非常,大家一時間都懵了,以為這不是張飛墓,而是周瑜或者姜維墓。

總結

真相其實就擺在那裡,張飛的形象在中國歷史之中歷來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說張飛是一個虎背熊腰的壯漢,平日之中最不喜歡的就是舞文弄墨。另外一種說法說張飛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儒將,最喜歡和世家大族之中有學識的人交往,自己的書法繪畫和古代讀書人精通的技能他也都會。只不過後來羅貫中的小說形象妖風壓倒了陳壽先生的東風,試想要是張飛真的是一個不識字的魯莽大漢,為何他的家族產業能夠在他的手中欣欣向榮,成為當時的富豪之家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