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則詳解

再讀《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則詳解

關注我們

2.22子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無信”,過去有人把“而”解釋為“若”“如果”等(比如王引之《經傳釋詞》),楊伯峻反對,他說:“不說‘人無信’,而說‘人而無信’者,表示‘人’字要作一讀。”(《譯註》)也就是說,這裡的“而”只是表示停頓。

對此,楊逢彬在《新注新譯》裡進一步分析說:“連詞‘而’的作用是連線謂詞性結構,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聯絡。這裡的‘人’也是活用為謂詞性的,表示‘作為一個人’。《左傳·襄公三十年》:‘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後兩句意為‘像子產這樣的賢人都死了,又有誰能繼承他呢?’《論語·八佾》‘人而不仁’(3。3)‘管氏而知禮’(3。22)《憲問》‘士而懷居’(14。2)與之類似。”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集解》引用包鹹的話說:“大車,牛車。輗者,轅端橫木以縛枙者也。小車,駟馬車。軏者,轅端上曲鉤衡者也。”

《周禮·考工記·車人疏》引用鄭玄的註解說:“大車為柏車,小車為羊車。”《皇疏》引用鄭玄的話說:“輗穿轅端著之,軏因轅端著之。”

《集註》:“大車,謂平地任載之車。輗,轅端橫木縛軛以駕牛者。小車,謂田車、兵車、乘車。軏,轅端上曲鉤衡以駕馬者。”

楊逢彬《新注新譯》:“古代牛拉的車叫‘大車’,馬拉的車叫‘小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套在牲口的脖子上。那橫木,套牛的叫‘鬲’,套馬的叫‘衡’。鬲、衡兩頭都有關鍵(插銷),‘輗’是鬲的關鍵,‘軏’是衡的關鍵。”(這種說法來自清代學者凌煥的《古今車製圖考》,較為可信,程樹德贊同,楊伯峻也採用)

這些說法不盡相同,但對於理解本則並無影響,無論大車、小車是什麼車,“輗”“軏”總是車上的關鍵部件,少了就沒法行走的。

●譯文:

孔子說:“做為一個人,卻不講誠信,不知道那怎麼可以。比如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它靠什麼行走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