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3月2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送來了振奮人心的訊息。考古工作者歷時6個多月深入調查、勘探與發掘,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了六個“祭祀坑”,並出土了金面具殘片、巨型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500餘件。此次考古發現豐富了三星堆遺址的價值內涵,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三星堆文化全貌,推動三星堆文化研究取得更大進展。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新出土的金面具殘片

三星堆遺址,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35年前,首次大規模發掘,揭開了古蜀國的神秘面紗,眾多精美的青銅器出土,例如造型誇張的縱目大面具、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的青銅大立人、高達3。95米鑄造精湛的青銅神樹……這些自成體系的青銅器向後人展示著古蜀人天馬行空的幻想、藝術乃至心靈。

作者蕭易繼歷時10年,跟隨《中國國家地理》進行考古之旅,深入走進四川具有代表性的諸多考古發掘現場,匯成《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一書。書中,不僅介紹了讀者耳熟能詳的三星堆、金沙遺址,也有諸多難得一見的現場見證,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銀,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從遺址解讀巴蜀文化,展現四川的歷史與沿革。

經出版社授權,本文摘錄該書的《縱目之神 三星堆的青銅時代》一章,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走進三星堆考古現場,瞭解文物背後那個神秘的巴蜀世界。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尋蜀記》,蕭易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

眼睛是古蜀人給人的印象

1986年夏天的一個黃昏,四川廣漢鴨子河上的打魚人早早吆喝魚鷹進了船艙,河畔鱗次櫛比的磚廠冒出一團團黑煙,飄蕩在天空中,久久難以消散,挖土機的轟鳴聲令這裡的夏天顯得燥熱無比。多年後,這個燥熱的夏天仍留在了許多人的記憶之中。就在這天,磚廠的挖掘機意外發現了驚人的寶藏。這是兩個埋藏著大量珍貴文物的祭祀坑,坑中出土了青銅大立人、縱目面具、青銅人頭像等大量珍貴文物。一個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國透過這些美輪美奐的文物向後人講述著它的族人、戰爭、藝術乃至滅亡的不幸。

縱目大面具,高65釐米,寬138釐米,出土時倒立在祭祀坑裡的,遠遠看上去像把椅子,挖出來原來是個巨型面具。它長刀眉,鷹鉤鼻,扁平的嘴巴似乎帶著盈盈笑意,最特別是的眼睛,呈圓柱狀往前伸出,甚至連眼肌都附在眼球上拉了出來,似在奮力張開眼睛。古蜀國的工匠們,將人與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這具既誇張又獨具特色的作品。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縱目大面具寬136釐米,兩頰上下均有榫孔,推測是被高高供奉在宗廟中的,可能代表著三星堆人對眼睛的崇拜。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蜀犬吠日”,說的是成都平原上的狗很少看見太陽,一當太陽露出臉時,它們就感到奇怪,感到是個怪物要去叫,要去咬。成都平原自古多霧,天基本上是陰沉沉的,生活在這裡的蜀人想要看清遠一點的東西,很不容易。一種觀點認為,縱目面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製作出來的,面具的眼睛是柱形的,這無疑意味著它有超乎尋常的望遠能力,可以看見很遠的地方;兩個尖尖的耳朵像鳥的兩隻翅膀一樣,在古人眼中,天空中飛翔的鳥能夠聽到很遠的聲音,甚至是雲霄之外神靈的指示。因此,縱目大面具又贏得了千里眼、順風耳的稱呼。

另一種觀點認為,縱目大面具塑造的是蜀王蠶叢形象。《華陽國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做石棺石槨,國人從之,謂縱目人冢也。”所謂“縱目”,是否像神話中的二郎神一樣,額頭中間長出一隻眼睛?祭祀坑發現後,學者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縱目”可能正如這些面具一樣,眼睛是向外突出的。也許有人要問,蜀王蠶叢怎麼會長得如同怪獸一般?殊不知,縱目大面具是對蜀王蠶叢的追憶,這樣的形象,顯然經過了古蜀人天馬行空的幻想與藝術加工。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與青銅人頭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除了縱目大面具,三星堆還出土了許多與眼睛有關的文物。“眼形器”有菱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種樣式。菱形是完整的圖案,鈍角三角形器由兩件上下拼合成菱形,直角三角形器則須由四件才能拼合成菱形。菱形的中間,恰好組成一個突出的圓,它們代表的是古蜀人“縱目”。

眼睛,是古蜀青銅器藝術表達的重要母題,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寫法雖有20多種,每一種寫法上面,都有一個大大的“目”字。歷史上的古蜀人並未留下自己的文字,為什麼商朝的甲骨文中會以眼睛來代表蜀人呢?從青銅器中的眼睛崇拜來看,當時的古蜀人創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於宗廟或神殿中。同時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聽說了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將它記錄下來,這或許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來。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甲骨文中關於“蜀”的記載。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祭祀坑之後最大的考古發現

縱目大面具,碩大的體積說明它不是戴在人臉上的,聯想到它兩頰上下均有榫孔,推測是組裝在大型柱狀建築物上,被高高供奉起來;眼形器的四角均有小孔,表明過去是組裝在某些建築物上的。種種跡象表明,三星堆古城曾有一座龐大的宗廟,容納古蜀國珍貴的青銅器、玉器,也是巫師舉行重大祭祀儀式的場所。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神廟復原圖,兩個祭祀坑中的出土文物,過去可能都是懸掛在宗廟中的。金磊磊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這個推斷在2013年得到證實,新發現的三星堆青關山遺址,向後人展示著古蜀國恢宏的建築與隱秘的祭祀。我來到青關山時,巨大的考古探方中,隱約可見一個長55米、寬15米的長方形建築基址,根據殘存的柱洞分析,這處建築由6~8間房屋組成,沿中間廊道對稱分佈。牆基內外各有一排密集的土坑,總數近200個,可能是支撐屋面出簷的“簷柱”,底部由紅燒土壘砌,夾雜大量卵石。

青關山北瀕鴨子河,南臨馬牧河,是三星堆位置最高的風水寶地,站在這裡,整個古城盡收眼底。考古勘探顯示,青關山臺地分佈著大片紅燒土與夯土,現存面積約16000平方米,年代被確定在商代,這也是中國繼河南安陽洹北商城一號宮殿基址之後發現的第二大商代建築基址。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青關山遺址,可能是三星堆的宗廟,它也被譽為繼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之後的最大考古發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地處河南安陽市的洹北商城是商代中期都邑,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的一號宮殿基址,東西長173米,南北寬約90米,呈“回”字形結構,由主殿、耳廡、廩臺、南廡等部分構成,這一發現將中國四合院的歷史追溯到商代。已發掘的四個封閉式臺階上有儲存完好的木質踏步,每個臺階正對正室,其中兩個正室祭奠坑用豬、狗、羊作祭品。同樣,青關山下方也埋藏著多處破碎的玉璧、石璧、象牙,可能是奠基時埋下的。玉璧、象牙曾在祭祀坑中屢有發現,它們是古蜀國的祭祀重器,由此可以管窺青關山的尊貴地位。

由於發掘面積有限,青關山迄今只露出了冰山一角,從奠基使用的玉璧、象牙來看,青關山基址上曾有一座禮儀性建築,可能是古蜀國的宗廟,它被譽為繼兩個祭祀坑之後的最大考古發現。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青關山F1北牆牆基掩埋石璧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青銅人頭像,他們是誰?

縱目的形象,成了三星堆青銅器的特徵。青銅人頭像也是縱目的,但與縱目大面具還是有很大區別——眼睛鼓出眼眶之外,中間有一道橫向稜線,雖然神秘,卻不像縱目面具那般誇張,可能代表酋長或祭司階層。

青銅人頭像戴著面具,作為古蜀國的頭目,為了保持神秘,是不會輕易以真面目示人的,戴上面具,不但掩蓋了自己的面容,也隔絕了與世俗的聯絡。我曾經在雅安蘆山縣看過當地的慶壇表演,這是蘆山當地的古老儺戲,當那些年過六七旬的壇師戴上面具的一剎那,身體似乎被注入了活力,頓時手舞足蹈起來。

學者們普遍認為,人頭像過去是有身軀的,只不過青銅珍貴,它們的身軀以木頭或者泥巴代替,並在埋入祭祀坑前被毀壞。在三星堆,能享受全銅鑄造殊榮的,只有那尊高260釐米的青銅大立人——出土時在祭祀坑中平躺著,身邊環繞著縱目面具、人頭像、玉器以及六七十根1米有餘的象牙。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高260釐米的青銅大立人。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大立人的模樣,與青銅人頭像並無太大區別,粗眉、縱目、高鼻、闊口、大耳,只是他的身體也用青銅鑄造而成,竭盡奢華之能事:頭戴雙層高冠,身穿三層華衣,外衣裝飾四條飛龍,很像後世帝王的龍袍,雙手碩大,誇張地握在胸前,過去可能握著玉璋或象牙等禮器,似乎正醉心於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之中。大立人在所有人像中居於最崇高的地位,是古蜀國群巫之長。

有意思的是,在可以辨認的64件青銅人像中,髮型只有兩種:一種長長的辮子拖在腦門後面,稱為“辮髮”;另一種頭髮捲起來用笄(古時的髮簪)系在腦後,叫作“笄發”。在古代,不同部族的髮型一般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出現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辮髮”和“笄發”是兩個風俗裝扮差異很大的部族。

梳著“笄發”的青銅人像常故作神秘之態,他們的工作幾乎全部跟宗教有關。身著華麗服飾、高高站立在祭祀臺之上的青銅大立人,雙手無限誇大舉在胸前,正陶醉於恢宏的儀式之中;頭戴鳥頭冠、下穿鳥足褲的青銅立人,似乎正在雲蒸霞蔚中飛翔……無一例外,他們都是“笄發”。

那些梳著“辮髮”的青銅人像則似乎終日無所事事,若干年前的一場變故毀壞了他們脆弱的木製、土製身軀,面對著孤零零的人頭,我們很難復原出他們曾經的生活。跟那些醉心祭祀的“笄發”們不同,“辮髮”們可能是世俗的權力集團,也就是通常說的王權。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左為辮髮銅人頭像,右為笄發銅人頭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在古代,國家權力往往分為宗教與王權兩個部分。青銅人像的兩種髮型透露出古蜀國內部的政權模式:“笄發”們代表的是神權階層,控制著三星堆人的精神,充當著三星堆人與神靈之間溝通的媒介;“辮髮”們則奴役著三星堆人的身體,把王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如此說來,三星堆古國的政權一分為二,一族佔有神權,另一族則把王權收入囊中。

兩個部族的真正身份,引起了學者的濃厚興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華認為,他們一支是成都平原上的土著部落,另一支則可能是來自二里頭的夏代王族。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想象遠古的一幕變遷:3000多年前或更早,一支來自二里頭的夏朝王族來到成都平原,當地土著部落對他們禮遇有加。王族神秘、虔誠的祭祀儀式引得土著心馳神往,他們留下來擔當古蜀國的巫師。王族最終取代土著巫師,並進一步攫取了三星堆的神權。成都平原上出現了神權與王權並駕齊驅的情況。

祭祀坑中,“辮髮”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笄發”。不過,數量跟分享權力可能沒有太大聯絡。青銅人像中有四個戴著黃金面罩,黃金暴露了兩個部族之間的秘密協議。在古代,青銅珍貴,黃金更為稀有。四個青銅人像應該代表了古蜀國的最高權力。他們兩個“辮髮”,兩個“笄發”,數量恰好相等,似乎刻意維持某種平衡。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黃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口說無憑,他們似乎還簽下了協議。在一件金杖上,刻有這樣一幅圖畫:四根羽箭平行射入兩個人頭之中,箭頭分別穿入兩條魚的頭部,箭尾則是兩隻展翅的飛鳥。一個最新的說法是,兩個人頭代表著“笄發”和“辮髮”兩個部族,魚和鳥是它們的圖騰,羽箭則相當於誓言。這是“笄發”和“辮髮”們刻下的契約,寫下的是莊嚴和肅穆。

特立獨行的青銅時代

除了青銅雕像,三星堆人還用青銅鑄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動物世界。鳥形器是最常見的,青銅神樹枝頭上有鳥,青銅尊上有鳥,許多鳥出土時便是形單影隻的,誰也不知道它們原先棲息在哪裡。最具震撼力的是青銅大鳥頭,通高40。3釐米,大大的眼睛,長長的勾喙,可能寓意著繼蠶叢之後的蜀王魚鳧,魚鳧的“鳧”字,指的就是捕魚的水鳥。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銅鳥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在三星堆遺址,龍也時有出現。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龍一直備受中國人信仰,有著不同圖騰崇拜的古人,紛紛將自己部落的圖騰嫁接到龍身上。崇拜豬的部落,說龍很粗壯;崇拜蛇的部落,說龍頭上沒有角;崇拜羊的部落,說龍是有鬍子的。我們今天見到的龍,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才最後定型的。三星堆青銅龍柱形器,一條小龍趴在青銅器上,瞪著眼睛,張開嘴巴,露出鋒利的牙齒,正伸著腦袋四處張望,後爪緊緊抱著青銅柱。它有一對大耳朵,耳內側長著一對犄角,卻留著山羊鬍子。

青銅蛇多呈S形,彷彿正在遊弋或昂首攻擊,眼球呈圓形凸出來,腹部有一排鱗甲,頭部和背上長有翅膀。《山海經》記載,鮮山有鳴蛇,樣子長得像蛇,卻有四隻翅膀,聲音像磐石。據說鳴蛇是不祥之物,見了就要大旱。三星堆人還用青銅鑄造出虎、雄雞、鶴等動物的造型,它們和三星堆人一起,奏響了生命的歡歌。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遺址出土銅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商朝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術,也影響著古蜀人。三星堆出土文物雖然頗為神秘,不少文物卻能看到商人的背影,諸如青銅尊、罍等,應該是蜀地工匠模仿中原青銅器製作的。早在3000多年前,極富探索意識的古蜀人已經走出成都平原,積極與外界交流,從浩瀚的商文明中吸取了諸多精華,卻又自成一體。這就使得三星堆在保留了它天馬行空幻想的同時,又加入了殷商文明的大氣與磅礴。

自大禹鑄九鼎以來,鼎、尊、罍、彝、盤、豆、簋等青銅容器便成為中國青銅文明的主流,三星堆卻自成體系,這些青銅器被他們用於祭祀,追憶他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祖先、無所不能的神靈和死去的親人。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

高396釐米的青銅神樹,可能是神話傳說的神樹扶桑。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

一棵棵神樹,一個個銅人,一隻只飛翔的鳥兒,一雙雙神秘莫測的眼睛。三星堆900餘件青銅器成功地搭建起了古蜀青銅文明的高度,繪聲繪色地把一個失落已久的古老帝國重新拉到我們身邊。也許,當風拂過古國的時候,整個王國的人們都可以聆聽到那些由金屬的搖曳和碰撞演奏出的音樂,那一聲聲清脆的聲響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青銅時代在成都平原達到頂峰,它自成體系的題材,吟唱著古老卻特立獨行的史詩。

圖文轉引自

澎湃新聞公

眾號提供。

內容如有出入者,以實物為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