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諾:以今天的標準來說,唐朝沒有一個真正的的詩人

比之陷過賊的王維、逃過難的杜甫、獲過罪的李白,最終,生命際遇對待蘇東坡要嚴酷多了,儘管他看起來活得遠比他們欣然。

——作家 唐諾

01

除了杜甫的“敗筆”,

唐詩沒有真正的“失敗之作”

我手中的《全唐詩》,十二巨冊,字印得很小,密密麻麻的名字,多到難以從頭到尾一首一首細細讀完的詩,我相信這還只是一部分而已,流失的、淘汰了、不好拿出來見人的必定比存留的多很多。但很奇怪,這麼多寫詩的人,而且動輒寫一輩子,數量高達幾百上千首,生活中每個稍稍重要的時刻都會寫首詩,詩在人整個生命中佔領著如此巨大的時間和空間,但

這裡面,以我們今天的標準大膽來說,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純粹的詩人。

這些寫詩的人,他們的身份自覺,一直是我們所謂計程車人文人,而不是詩人,包括那一個個有著驚人文學稟賦和觸感的天才詩人,自己都不怎麼珍視此一上天慳吝的祝福。他們很謙卑地相信,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事,不是寫詩;而他們更常不自量力地相信,自己真正的能耐乃至於天命,也不是寫詩,而是還沒歷史大舞臺可顯露的那部分。這奇異的謙卑和自大,往往在漫長的等待中、在一次一次希望和幻想裡合而為一,成為唐詩乃至於往後詩人的重要詩作主題。

唐諾:以今天的標準來說,唐朝沒有一個真正的的詩人

電影《妖貓傳》劇照

研究唐代寫詩文人的經濟生活應該是頗有意思的題目,但起碼從詩的實際呈現來看,這不是一群朝不保夕、有衣食之憂的人,相對於當時的生活水平,他們過得不錯,吃得也不錯,如果更考慮到書寫者總是超乎常人的敏感易傷、詩的誇大渲染云云,那就更加不是個問題。

今天,任何一個稍稍認真的書寫者都知道,我們多難擁有一個完整、不受干擾、肆無忌憚、不憂愁吃什麼穿什麼地那樣書寫人生。

我們總得

分出一部分時間心力,並折損一定比例的理想,去和世界打交道,好養活自己的書寫

:做另一份工作,在書寫中加入一些好看、好懂、好煽惑情感的東西,或至少減去深奧的部分,不放棄在公眾面前露臉表演的機會,或最新的做法,慈眉善目經營部落格臉書什麼的、貼妻兒家居照片乃至於適時適量自我爆料,回答和文學全然無關的詢問,只為了耕耘一批你出新書就會去買的有交情讀者云云。

我們看回去,

唐代這些寫詩的人,的確比我們像天空飛的鳥

——這麼說,指的並不僅僅是他們好像不大憂愁吃什麼、穿什麼這一點而已,更是他們的某種集體“生態”。我們實際從他們詩中顯示的言行、生命軌跡、他們和世界的相對位置、他們和世界的關係暨其對應伸縮之道等等,大致可看出來

這是一個特殊的、相當程度封閉的、候鳥似的群體,如果要為他們找出一個最鮮明的共同影象,我自己會選擇“征途”

,包括直指的,也包括生命隱喻的。

這是一批始終動來動去的人,每一次停歇感覺都是暫停,他們以某種鳥瞰的角度和時間節奏看世界,看萬事萬物。他們見到的人,老農、牧童、婦女云云,也多是邂逅的、不識的、無名的,他們對這些人所在的世界並沒進一步好奇,或說心有其他;但他們彼此之間,看起來卻又如此親密、歡快、相互關懷休慼與共,好像大家都是同一心性、同一種生命質料構成的人,今天你來看我,明天我又含淚目送你繼續前行。我們知道,真正朝夕相處的人會發展出一言難盡的千絲萬縷關係,人的個性遲早會跑出來,其中必然有著難以事事嵌合的摩擦,不會只有如此純淨的好意和祝福而已。

唐人的詩,基本上多是即興應景之作

,書寫者並不那麼主動選題目,而且深刻的程度一般不會超過所謂的當下感觸,深入到人的真皮組織底下,也通常得在眼前的景物改換、感觸浪潮般退去之前快快寫完。

這樣子寫的詩,真正使用的是人本身的才情和當下的機智

,大家對著同一座山、同一條河、同一個歡宴夜晚、同一番世事如此的感慨書寫,詩的根本聲音是共同的,用博爾赫斯的話來說,這聲音是時代的,而不是個人的。也因此,大致上除了杜甫經常顯得勉強、顯得左支右絀、隨處有那種不顧一切硬碾過去的“敗筆”之外,唐詩其實看不到什麼真正的“失敗之作”,如果我們說哪首詩並沒寫好,呈現的通常並不是刺眼的、力有未逮的劣作,而只是平庸,在於這樣的詩大可不必寫下來留存下來,它跟我們喝酒聊天所講的諸多話語一樣,說過就好了。

唐諾:以今天的標準來說,唐朝沒有一個真正的的詩人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截圖

02

王維的挑揀捨棄,

才是彼時詩更自然的下一步

當時,詩是陽光空氣水似的東西,寫詩的人困難不在詩,而是另一種古老的瞻望——中國留存著一堆這些人的名字和其激動人心故事,傅說、伊尹、姜尚、管仲、韓信、諸葛亮等等,人原本在最低處,當奴隸,當建築工人,當漁夫,當農人,探照燈一照見他,他就一身光華,瞬間拔升到最高層,這是那些樂觀的有志之士的大樂透。

說是古老的瞻望,因為這裡有著歷史的時間差,所以一部分已是神話是夢境了。今天我們回頭看唐代的官制及其運作實情,這已經是一個相當複雜、專業分工的科層系統,人的進入、晉升有一定管道,名賢禮士這種事不算斷絕,但能提供的職位不會太高,施展的空間有限,一般不過是參謀幕僚的工作而已,其實並不過癮。我們實際讀詩的內容,

宋以後就慢慢接受現實了,唐詩是這個夢境的最後高峰

,唐代的寫詩之人成為集體傳頌這些古老故事、自己也忍不住信其為真的最後一整代人。

困境不在詩,解答自然也就不在於單純的詩好詩壞了——一直以來,我們慣於把李白杜甫當唐詩的兩座最高峰,這基本上是公允的,儘管有點低估了王維,但這無妨也不是真正關鍵。詩不再是芝麻開門的咒語,而是愈來愈像某種“多餘的才華”,璀璨奪目,依然可打動某些人心,但無用。所以詩要順利往前行,人得重新整個想過,包括他站立的位置,他和世界的關係,他對自己生命的期待和想象,他想成為的人以及他可以過的生活等等,其間有著一系列的取捨。王維後期的詩,刪除掉那一排傳奇名字和故事,這絕非偶然,這是這個新世界應然的模樣。

日後的詩,不可能走李白的路,不管大家對他如何折服。這不只因為他無從仿寫,而是並沒有所謂李白的路,他正是最具代表性地卡在這兩個世界夾縫之中的人,他的詩是那個即將殞沒時代所傳回來最後的清晰聲音;走杜甫其實有可能,如果困境是詩本身的話。和王維的挑揀捨棄恰恰好相反,

杜甫的書寫是“加法”的,他極可能是整個唐代把最多文字帶進詩裡來的人

,絞盡腦汁但肆無忌憚。這裡,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為大家做件傻事,實際統計一下,王維,尤其是《輞川集》的王維,一共用過多少字、哪些字;還有,杜甫寫詩又用過多少字、哪些字。

唐諾:以今天的標準來說,唐朝沒有一個真正的的詩人

王維《輞川圖》(唐人摹本)

但是,“杜甫不是我們這邊的人”不是嗎?——這個人,和大家處境不同,迫切想要的東西不同,行為舉止不同,事實上,他就連笑聲都和大家融不在一塊兒。杜甫的好笑不是文人一派輕鬆的機智幽默,鬧笑話的是別人;杜甫的好笑是突梯的、狼狽的,帶點下層生活的粗野味,以及生活中人不停被命運追弄的無可奈何,滑稽的是自己。像他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個被掀掉飛走討不回來的屋頂,寫《羌村》久別回家時鄰居掛滿牆頭上觀賞他們一家子哭泣團聚的畫面,這都不是靠想象能寫出來的東西,這種好笑是果戈理式的,絕不是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式的。

杜甫有點誤打誤撞闖出來這些詩的新書寫可能,當時人們也許察覺得出來,但不見得樂意追隨,當時的時代空氣,就像米蘭·昆德拉講的,“文學史上有很長的時期裡,藝術並不尋求創新,只是重複舊的東西,將傳統加以強化,以確保群體生活的穩定性。”更何況,

要能寫杜甫詩的前提是,人得過杜甫這樣子的生活,而這可能是唐代文人最不願意做的事。

所以不是原地徘徊的李白,也不是新的路才剛剛開啟、遙遙無期且不知究竟通往哪裡的杜甫,而是王維,這才是彼時詩更自然的下一步。

李白詩說話的就是李白,杜甫詩說話的就是杜甫,不會搞錯,但王維詩中的那個“我”,沒有個體特殊經驗的著色,最終甚至沒有身體,透明到幾乎只是一雙眼睛

;也已經不在任何特定的時間裡,比方大唐天寶年間的某一個清晨;這只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人跟世界的關係只有位置,沒有時間,所以山可以是任何一座山無妨,溪澗就是溪澗,特定的命名得而復失,這樣一個世界於是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眼前的世界,或者說某種永恆的世界。

03

蘇東坡隨口說的話,

是對中國文人傳統的最早預言

從唐到宋的這道詩之路,不是開啟,而是結果;不是出發,而是實現;人不是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而是“回家”了。我們順著王維看下來,“這氣就順得不得了”。

唐詩多煩多憂地常以嗟嘆收尾,意思是人仍留有不解不平難以嚥下的成分,至此已一個一個轉成了某種徹悟和哲思,意思是人已緩緩找出生命的和解之道,知道怎麼和它好好相處,

宋詩因此有一種很特別的晴朗和溫暖,低溫的、世故睿智的、柳暗花明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詩的年紀感覺比唐代大了一二十歲,且跨過了一個生命階段。

人以為自己回到了一個更熟悉更舒服更有把握的世界,或更像回返自身的昔日幸福時光,眼前不識的人、眼前新鮮的東西,透過如此鄉愁,都成為原有的、親切的、久違了的,就跟當年吳中張翰秋風吹起忽然憶起的家鄉菰菜、蓴羹、鱸魚膾一樣。其實並沒有我真正不知道的、讓我不安的東西,只有一些我不記得有、原來如此的東西。

唐諾:以今天的標準來說,唐朝沒有一個真正的的詩人

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宋朝文人“夜生活”

蘇東坡便是這樣救了自己。

同樣是曠世英才,也一樣獲罪被貶到南方當時所謂的蠻荒瘴癘之鄉,蘇東坡就是比李白有辦法應付

——他說自己心念一轉,為什麼不能就想我本來就是一名惠州在地秀才呢?為什麼不能說我其實只是赴京考試不第回家的呢?為什麼不把眼前的陌生人都當是自己家鄉父老呢?這讓他和世界回到一個熟悉怡然的關係,當然,也意味著這個全新的世界魔術般消失了,人去除了絕大部分的好奇,以及必須消化掉它的持續艱難思索。但重要的是避免受苦避免發瘋,而不是窮究真相要求正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昨夜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東坡的《江城子》,寫得好極了,極可能就是中國古來悼念亡妻最好的詩或直接就是最好的詩之一,這樣確確實實的、如此自然又這麼沉慟的情感也是我們在李白那裡找不到的。

蘇東坡遠比李白多學多能,人本身也遠比李白溫暖富同情,是個更好的朋友或可以談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朋友;還有,他是有年歲刻度的,“老夫聊發少年狂”,

讀蘇東坡的東西你往往也會想知道這是他什麼年紀時寫的,更好的是你愈讀愈容易猜中

,因此,他還有李白所沒有的世故,一種可分解的確實生命經歷,一種對生命有層次有微調有一一校準的認識,以及由此隙縫中才源源而生的真正幽默。

他真的是個太聰明太厲害的人,幾乎就是中國歷史排名第一的那隻狐狸,

也是你在每一處夠長的人類歷史裡總會看到僅此一名兩名的那種人,當然和稍後那種硬充內行、硬要表示自己又讀書又學劍、琴棋書畫樣樣來的文人雅士不一樣,蘇東坡會的東西同時也都是頂尖的,而且好像連其中硬碰硬的技藝養成都不大需要時間,有你我不知道的快捷方式;更氣人的是,就像博爾赫斯說某個奇特詩人:“他的嫻熟技藝使他邈視文學,把它看成過於簡單的遊戲。”“這是一位放棄施行巫術的幸運的大巫師。”不管書法書畫詩詞乃至於經國治世,他很容易一眼洞穿其極限,以及極限之後的虛妄和隨之而來人的種種造作虛假,不幸的是,對往後成形的所謂中國文人傳統,這些洞見一一說中了,他隨口說出的勸告和嘲諷成了最早的預言,哈姆雷特式清醒但不免讓人非常沮喪的預言。

唐諾:以今天的標準來說,唐朝沒有一個真正的的詩人

紀錄片《蘇東坡》截圖

有這麼多藏不住、壓不下的聰明,活在那時怎麼會不危險呢?裝瘋裝傻裝弱,裝成全身破破爛爛又真的太難看了,人的尊嚴其實是人對自己的要求,毫無尊嚴地示弱,另一面往往是沒什麼事做不出來的殘酷和自私,更多時候出現的並不是老莊想望的通達睿智哲人,而只是惟權勢力量是從的單純壞蛋,這我們在自己人生中都看過、打交道過好些人不是嗎?人如何能維持自己最起碼的英勇不屈、最低限度的存在呢?人得以全身而退,的確總有些幸運的成分,但蘇東坡的多樣才藝,的確也是他的一個個狐狸洞窟,致世之路會走不通,字數有限的詩詞終究承載不起一整個世界,事事有險阻有時而窮,但既然都不是惟一的,就不會是致命傷就不是絕境。

只是,今天我們可不可以這麼問,有關加西亞·馬爾克斯所說“人一生最主要做著的那件事”,對蘇東坡而言究竟是哪件事?真正不能棄守無法退休的最後一個洞窟是哪一個?我們可不可以純粹好奇地進一步想象,這麼厲害一個人,如果他孤注一擲,如果他不怕失眠,不在乎樣子狼狽,不惜拆毀自己“生命的房子”以此磚石來打造某一物,不懼憂患絕望纏住人十年二十年不放,他會衝出什麼來?會衝到哪裡?

但我們一定得附帶說的是,

比之陷過賊的王維、逃過難的杜甫、獲過罪的李白,最終,生命際遇對待蘇東坡要嚴酷多了,儘管他看起來活得遠比他們欣然。

蘇東坡追加式地一貶再貶海南島,這可不是今天經濟起飛充滿可能性的海南島,北宋當時,不用說這就是極南、就是世界盡頭,再往下去空無一物,章惇這些人是擺明了不要他活著回來,我們這個追問,可能殘忍了點。

本文節選自

《盡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