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何意?

說到俗話,想必大夥並不會覺得陌生,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會聽到或者記住一兩句俗話。俗話是一種民間學問,它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俗話非常之接地氣,它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人生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俗話——

“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這句俗話何意?

俗話,往往有警示和訓誡的作用,很顯然,這句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俗話,是告誡人們不同年齡段,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值得注意,來分別看看,是否在理!

第一、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

“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何意?

五十歲和六十歲,可以歸為俗話的上半句,因為這兩個年齡段,都屬於“三壽”中的下壽。按照現代的觀念,五六十歲是個比較“中庸”的年齡段,說年輕,有比這個年齡段更年輕的,說年老,有比這個年齡段更年老的。

這句俗話是從另一句話延伸而來的,那便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是聖人孔子自己的回憶錄,然而,生活中有些人並沒達到這一標準,既到五十歲了也不知天命、到了六十歲也不耳順。

對於這些人,俗話告誡五十不交錢。到了五十歲,人生已經過半,開始逐漸步入衰老的年齡,所謂的“不交錢”,通俗一點來講,便是要守護好自己積累半生,用來養老的本錢。

同時,這也告誡旁人,不要欺騙別人用來養老的血汗錢,或者利用他們來投資自己等等。

人到六十歲,已經經歷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此時內心完全成熟,對於很多事情,本該看得開,不會輕易與他人爭論太多。

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而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到了六十歲不但沒有耳順,反而積累了一生的戾氣,對於這樣的人,所謂的“不交言”,便是不要隨便與他們起爭執。

總的來看,古人所說的這句“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俗話的後半句呢?

“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何意?

第二、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過了七十歲,便是古人“三壽”中的上壽了,當然,由於現代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增高,七十歲和八十歲在現代應該算是“中壽”

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歲開始,便步入古稀之年。

生老病死是自然發展的規律,從古至今沒有人能夠避免,人到了七十歲、八十歲,就如同草木進入枯萎、鮮花進入凋零。

所謂的“不留宿”、“不留飯”,有兩層含義,一種是自己是不要輕易離家留宿或者留飯,也就是說,人老了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飲食起居,不可以逞強,要有自知之明。一種是旁人對待老人家的生活起居也要格外注意,要照顧到老人。

值得注意的是,從七十歲的“不留宿”、到八十歲的“不留飯”,是越來越嚴苛,這也告誡人們,年紀越大,越要保重身體。

“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何意?

一句又一句樸實的俗話,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般,融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俗話是來源於生活,作用於生活的,對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俗話的生命力,在於傳承,當然,傳承不是一味地繼承,對待不同的俗話,要採取不同的態度,要辯證地去看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