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上,作者淚崩,邊咳血邊創作堅持完成

很多人應該都讀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行走在冬雪裡衣衫襤褸的女孩,營以為生的只有手中的那一抹燭火,像是冬日裡底層勞苦人民反抗黑暗的呼嘯。舊社會的弊病,讓殘酷成為了人民無法擺脫的命運,像是被緊緊鑲釘在十字架上的詛咒,生來就難以擺脫這人間疾苦。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上,作者淚崩,邊咳血邊創作堅持完成

《三毛流浪記》就是這樣一則描繪上海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影片,於1949年在全國上映,正如題目所說,這部影片的主人公就是三毛,他是一個瘦骨嶙峋的小男孩,從小就失去父母,一個人在舊社會中闖蕩流浪,無依無靠,由於頭髮稀少,只在額前卷做三四縷,因此得名三毛。

《三毛流浪記》一經問世,就引起了眾多民眾的關注,引發了熱議,影片對三毛悲慘生活的揭露,更是刺痛了無數人的心,對三毛同情憐憫的背後是對舊社會冷漠無情的深惡痛恨。《三毛流浪記》其實是改編自一本漫畫。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上,作者淚崩,邊咳血邊創作堅持完成

他是畫家張樂平先生所創作的連環畫上的人物,形象滑稽,只有頭頂三根毛。動漫中的三毛,是個善良樂觀的好孩子,雖然枯瘦如柴,但是依然靠自己的勞動,在富麗繁華的大上海,自己養活自己,即使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看遍社會的黑暗,嚐遍社會的苦楚,依然保持著人性中良好純粹的真善美。

三毛的原型就是來自於張樂平先生親眼觀察到的,舊時社會的流浪兒。1947年,張樂平在上海以畫畫維持生計,當時抗戰勝利,但是社會還處在動盪之中,不少勞動人民的生活都還依舊艱難,而張樂平的生活,也是不容易。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上,作者淚崩,邊咳血邊創作堅持完成

某一天在他回家的路上, 他路過一個清冷的弄堂,只看見三個衣衫單薄的孩子,光腳站在雪地之中,跺腳取暖,他們圍著烤紅薯用的爐子,瑟瑟發抖,弱小的身體似乎沒有絲毫可以抵抗寒冬的力氣,好像頭上時刻都懸著刺骨的劍,隨時就能斬斷他們瘦弱的身軀。

張樂平心如刀割,他絲毫救不了這三個可憐的浪流兒,自己早已食不果腹,生活舉步維艱,他拿什麼救助他們呢?三個孩子的悽慘模樣就像深沉的罪惡紮根於社會一樣紮根在他的腦海,窗簷下落著雪花,風聲吹打門牆,翻騰著他們的面目,化成張樂平了心中鮮紅的血。一夜無眠,一夜無光曖。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上,作者淚崩,邊咳血邊創作堅持完成

等到第二天,張樂平再次經過弄堂時,其中有兩個孩子已經死在了那裡,沒有一點氣息殘存於世,張樂平看著他們已經化成紫紅色的屍體,痛苦不已,他毅然決然要把三個流浪孩兒的故事畫下來,把他們的悲慘遭遇公之於眾,讓他們的悽慘生活被更多大眾知曉。

他渴望人們能由此引發共鳴,能夠有更多的人關注到流浪兒童的生活,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三毛的形象就這樣誕生了,一個枯瘦嶙峋的光頭小孩身上,三根孤立無援的毛兒,就正是那三個凍死街邊的小男孩。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上,作者淚崩,邊咳血邊創作堅持完成

為了讓角色更加貼近現實,張樂平甚至去找了一個孤兒集中地,去那裡跟孤兒接觸,瞭解他們的遭遇。1947年,《三毛流浪記》在上開始《大公報》連載,張樂平把自己的親身感受深刻的雕琢在了漫畫裡。

由於他長期編畫漫畫,後來勞累過度,積思成疾,後來得到肺病,他如果繼續創作,只會加重病情,可是那三個男孩的悽慘模樣,一直縈繞在他心中,揮散不去,他依然堅持完成創作,誓死都要把流浪兒的故事完成。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上,作者淚崩,邊咳血邊創作堅持完成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三毛流浪記》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還被拍成了電影,就連宋慶齡也與張樂平一起,辦了三毛原作畫展,越來越多的人一起籌集資金,給像“三毛”一樣的流浪兒提供救助。而三毛在黑暗中自強不息的精神也一直留在了我們心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