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就像每個男孩心中都有個江湖夢一樣,幾乎每個華人心中都有個武俠夢。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金庸是享譽海內外的一代武俠文壇巨匠,幾乎以一己之力,讓武俠文化登堂入室,逐漸被現代主流文學界所接納和認可。這一點毋庸置疑,從他能被聘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和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可見一斑。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為數不多的武俠作品被頻頻改編成影視作品,其歷史之久遠,作品數量之多,傳播率之高,能和它相提並論的恐怕只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了。金庸作品已成為能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爭鋒的最重要的兩大IP。

粗略統計,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已達百餘部之多。從1950年代開始,金庸武俠小說被頻繁地搬上大銀幕、小熒屏。這些作品,良莠不齊,能成為經典的更是寥寥無幾,說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十劇九撲,並不為過。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進入21世紀,金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的頻率越來越高,從三五年一部到兩三年一部,再到一年一部,一年兩部,結果大致相同,口碑撲街仍是大機率事件。

似乎改編金庸小說已經成為一個大坑,卻仍有眾多的後來者仍然樂此不疲的往裡跳,給我的感覺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麼,金庸劇難在哪裡,又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如飛蛾撲火般的奔著這個IP而來呢?讓我們從武俠文化的起源、金庸小說的特點、影視化的難點、金庸小說的吸引力和國產原創劇本的衰退等幾個方面一一說起。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01華人心中的武俠夢

武俠文化是中華文化所獨有,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早在司馬遷編撰史記時,就已單獨為遊俠樹碑立傳,名字就叫做《遊俠列傳》,可見司馬遷對遊俠是充滿讚譽和肯定的。

武俠文化出自平民階層,根基紮實,流傳甚廣。從戰國時的專諸、荊軻到紅拂女、李靖,似乎每個時代都會誕生流傳千古的武俠形象。

這並不難理解。俠文化本身就脫胎於傳統的儒家文化,正所謂“文者為儒,武者為俠”。儒家文化對華人的影響之深遠,不用我多說,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中國人是講情義的, 武俠文化正是基於情義倫理衍生而來,“仁義理智信”早已深深刻入中華文化的骨髓。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到“行俠仗義,救人於危難之中”,最後上升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萬變不離其宗,武俠文化的核心還是“仁義理智信”這一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化也是包容的。武俠文化雖起源於儒家文化,發展到後來,儒釋道三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隨處可見武俠文化的影子,可謂集三教之大成,自成一派。

這也讓武俠文化的根基愈發深厚,讓武俠文化成為“一種獨特的集體潛意識的人格崇拜,一種追求人格完美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情結”。

待至明清小說興起以後,武俠作品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誕生了《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眾多的武俠精品。最有名的當屬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沒錯,這部名著本質上也是一本武俠小說。

能在四大名著佔有一席之地,可見武俠文化對華人的影響之深。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這種說法並不為過。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02金庸小說的特點及影視化的難點

金庸老先生給人的感覺是個全才、天才。他的武俠小說天文地理、醫卜星象、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很難想象一個人可以精通這麼多的學問。這麼有學問的一個人來從事武俠小說創作,實在是武俠小說界的一件幸事。雖然當初寫武俠小說的初衷是為了把明報辦好,但可以看出,金庸先生寫武俠小說是認真的,從他寫小說時,經常把拳譜放到身邊的態度可見一斑。

在他的小說中,不難見到如他般的全才,黃藥師、蘇星河都是博學多才的佼佼者,雖然多次借小說人物之口自嘲“心有旁騖,雜而不精”,但那不過是老先生的自謙罷了,他的文治武功還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金庸和倪匡、 黃霑、蔡瀾一起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又和梁羽生、古龍並列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可見不論是才氣還是對新派武俠小說的貢獻,金庸是得到大眾認可的。

同為新派武俠小說三大宗師,單純從對古典詩詞的研究和文采上來講,梁羽生更勝一籌;從行文之簡潔,佈局之詭秘,古龍當為第一。相比梁羽生、古龍,金庸小說的特點更像新派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將新派武俠小說“俠骨柔情”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如此,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眾多讓人熱血沸騰的名場面,更是讓人慾罷不能。

正因為精彩,所以喜歡金庸小說的朋友,幾乎每部小說都會重讀不止一遍,幾乎每個喜歡金庸小說的人都有一套金庸小說藏品,而且資深讀者最認可的還是三聯版,對新修版並不感冒。最近小編髮現了一套三聯版金庸《天龍八部》,喜歡的朋友不妨收藏一套。

下面就從幾個方面談談金庸小說優秀之處和改編的難點:

1、寫武功

金庸小說的武功無疑是精彩的,它包羅永珍,變化萬千,是小說的一大關注點。

甚至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還在百家講壇專門開了個講座講述《金庸小說中的武功》。

網路上,金庸小說的武功為眾多觀眾和網友所津津樂道,網上關於金庸小說武功武力值的排名多如牛毛就是一個例證。

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一部分來自於傳統武俠小說和現實中的武術,也有一部分取自於詩詞歌賦,取材於古典經史子集,還有一部分憑著想象力獨創。

這些武功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具有高度浪漫主義色彩,又能跟人物人設及故事情節相吻合。這源於他的很多武功都取自於中華文化傳統典籍。

比如《神鵰俠侶》中楊過自創的黯然銷魂掌取自於南朝江淹賦作《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個掌法與他和小龍女生離死別的情節,楊過當時的心境很是相合。

比如在《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多次出現的降龍十八掌,飛龍在天、潛龍勿用、見龍在田、亢龍有悔等招式都取材於《周易爻辭》。而使用這套武功的都是氣宇軒昂,獨領風騷的正派人士,喬峰、郭靖等人這與《周易》博大精深,被很多人奉為中華文化根基之一也密不可分。

而《天龍八部》的逍遙神功,直接寫明瞭凌波微步、北冥神功出於莊子的《逍遙遊》。

再有一個特點是,很多武功都給人一種感覺,這種功夫是真實可信的,並不過分拔高

。這與金庸小說中一直強調的武功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思想是統一的。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2、武功改編的難點

剛才前面提到,金庸武功的特點是寫實和寫虛並重,招式重要,意境同樣很重要。在我看來,至今為止,沒有哪一部改編的影視作品能達到還原金庸原著的高度。有的實則實矣,卻失之神韻;有的過於縹緲,如同玄幻,過猶不及。

武戲是武俠電視劇最大的看點之一,也是最大的難點之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降龍十八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北冥神功,將小說中的武功具象化以如今的科技水平已不成問題。

問題在於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在科技尚不發達的上個世紀,比如1983版的《射鵰英雄傳》,這個時期更多的走的是寫實風,一招一式交代的明白,觀眾看得清楚,但你要說這種武功有多少小說意境在裡面那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近幾年武俠劇似乎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自從《駭客帝國》崔妮蒂著名的懸空慢鏡和《臥虎藏龍》竹林之戰出現之後,就被一窩蜂的模仿進武俠劇中。

慢鏡頭的濫用已經到了讓觀眾咬牙切齒的地步,一段三招兩式就可結束的戰鬥生生被拉伸到4、5分鐘,似乎沒有慢鏡頭就拍不了武俠劇一樣。這種拍法完全失去了武俠劇緊張刺激的畫面感,背離了觀眾觀劇的一大初衷。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3、寫場面、情節

金庸十分善於寫群雄聚會的大場面,特點是雜而不亂,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善於層層推進,將氣氛推向高潮。金庸對於這種大場面的駕馭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金庸小說中的經典大場面比比皆是,尤其在《天龍八部》中達到了頂峰:杏子林割袍斷義,喬峰為兄弟兩肋插刀;喬峰為救阿朱聚賢莊大戰群雄;喬峰、段譽、虛竹三兄弟少林寺武林大會大戰群雄、喬峰為救萬民於水火,兩軍陣前生擒大遼皇帝耶律洪基,為忠義不能兩全而自盡身亡……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97版天龍八部劇照

當然,其他作品的大場面也不差,比如:《射鵰英雄傳》中的千鈞巨巖、軒轅臺前、鐵槍廟中、華山論劍;《神鵰俠侶》中的俠之大者襄陽鏖兵危城女嬰、三枚金針生辰大禮;《倚天屠龍記》中的百歲壽宴摧肝腸、靈芙醉客綠柳莊、百尺高塔任迴翔、四女同舟何所望、新婦素手裂紅裳、不識張郎是張郎;《笑傲江湖》中的探獄、繡花、傷逝……

普通作者但凡寫出其中一個大場面就已經聊慰平生了,而金庸在每一部小說中都有類似的大場面出現。這些大場面不僅考驗作者的文學功底,也考驗作者的場面排程功底。人物主次、出場順序、氣氛烘托、矛盾衝突等等缺一不可。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95版神鵰俠侶劇照

4、劇情改編的難點

雖然金庸在寫作的時候,已經結合電影技法在進行創作,但小說和影視畢竟是兩個藝術門類。影視改編的難點在於必須有所取捨,雖然金庸小說寫的精彩,但要透過影視形式表現小說內容還是有所不同的。

既然是改編,不可能全然照搬,既要銜接上下文的劇情,又要改編的適度,最大的難點在於,沒有哪個編劇敢保證改編的情節會比金庸的小說更好。而全然照搬又使觀眾失去了新鮮感,要知道金庸影視劇的觀眾群,有很大一部分對這些大場面的情節已經可以做到倒背如流了。

而大場面十分考驗導演對場面排程的功力,從運鏡到畫面,從演員的表演到各部門的配合,都十分考校導演的能力。

事實上,很多金庸影視劇在拍攝大場面時,都採取了縮減人數的討巧辦法。這樣一來拍攝起來倒是難度小了一些,卻失去了原著中的恢弘氣勢。早前在攝影棚拍出的港劇,就更不用提了,往往是小貓小狗兩三隻,如同過家家一般,哪有什麼看點。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95版神鵰俠侶劇照

5、

寫愛情

金庸小說的男人,幾乎寫盡了世上所有男子的眾生相:有義薄雲天的喬峰,有痴情萬種的段譽,有假仁假義的嶽不群,有憨厚懵懂的虛竹;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也有亦正亦邪的遺腹子楊過;有玩世不恭的周伯通,也有身在江湖卻懷廟堂之憂的洪七公;有瀟灑不羈情繫伊人的令狐沖,也有小混混一般三妻四妾的韋小寶。

相比男人,金庸小說的女人則略顯單一一些。雖然也有工於心計的周芷若、趙敏,純真爛慢不經世事的小昭,冰清玉潔的小龍女,古靈精怪的黃蓉。但給人印象最深的女子,無不是帶有反禮教、反傳統的共性。金庸曾借楊過之口道出了其中精髓:“甚麼師待名分,甚麼名節清白,咱們通通當是放屁!”

前面說過,金庸小說的最大特點是俠骨柔情,愛情在金庸小說的地位絲毫不亞於武功。這些愛情或悽美,或甜蜜,或結局圓滿,或空留遺恨,無不纏綿悱惻讓人動容,其功力絲毫不亞於專寫愛情小說的表外甥女瓊瑤。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張無忌的表妹殷離

金庸對愛情的理解更是看的十分通透,試問殷離的這段情節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6、愛情戲及選角的難點

有人認為,愛情戲比武戲要相對容易一點,畢竟對於武俠劇來講,愛情戲並不是主戲。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金庸影視劇的愛情戲地位一點都不比武戲地位低,甚至有的劇集全靠愛情戲來推動,比如《神鵰俠侶》,全書就是楊過和小龍女追尋愛情,終於修成正果的一個故事。沒有了愛情,全書的情節無從談起。

金庸影視劇的愛情也並不簡單。不同於狗血偶像劇的是,首先要選對角色,角色立得住,愛情戲才立得住。這個“對”是符合觀眾的胃口,從長相、氣質到表演,要完全契合觀眾的胃口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比如郭靖,木訥、單純、正直、憨厚又心存俠義,一不小心就容易演成傻呆呆的樣子,李亞鵬版的郭靖就為此被觀眾狠狠詬病了一番。

再比如小龍女,冰清玉潔、天真爛漫、不明世事,因為修習古墓派功法而心境波瀾不驚,一不小心也會演成呆呆的樣子。在沒有多少表演空間的情況下,要得到觀眾的認可,何其難也。

所以,不少翻拍作品,在選角的第一步就已經註定要失敗了。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95版神鵰俠侶劇照

03金庸劇翻拍,前仆後繼為哪般?

雖然翻拍金庸作品,有著很多的難點。但影視圈內對此仍然孜孜以求,彷彿都有著成為經典的自信。

金庸的4部長篇,《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翻拍率高居不下。

《神鵰俠侶》被翻拍了9次,能被稱為經典的不過是1995年古天樂、李若彤版;

《天龍八部》被翻拍了8次,能被稱為經典的不過是1997年的黃日華版;

《射鵰英雄傳》被翻拍了8次,能被稱為經典的不過是1983年黃日華版;當然張紀中版和蔣家駿執導的兩部作品也不錯,但要成為經典還要時間的沉澱。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了8次,能被稱為經典的是2003年蘇有朋版。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2003版倚天屠龍記劇照

除此之外,待播的還有最新《神鵰俠侶》和《飛狐外傳》,兩部劇集都已經很早就拍攝完成,只不過因為一些原因至今未播。另外,還有一部徐克執導的電影《神鵰俠侶》沒有製作完成。

平心而論,進入新千年以後,張紀中執導的幾部金庸劇還是可以一看的,畢竟是搞過大製作的導演,對金庸劇的大場面排程上還是駕輕就熟的,評分怎麼也在及格線以上。

但近些年,翻拍的金庸劇似乎進入了一個死衚衕。口碑每況愈下,沒有最低,只有更低。2013版《天龍八部》4。3分;2017版《俠客行》3。8分;2018版《笑傲江湖》2。5分;2020版《鹿鼎記》3。2分;2021版《天龍八部》3。6分。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2003版倚天屠龍記劇照

一方面在於前面提到的武戲拉胯,中了慢鏡頭的魔障;另一方面,選角方面實在是左右為難,選有演技的演員年齡不合適,會被吐槽;選年輕的演員,小說中的主角人物都是大俠,反派人物也是有血有肉,年輕演員的經歷過少,很難將劇中人物演的神似。再有,為了推陳出新,魔改原著,也是金庸小說翻拍劇最大的敗筆之一。

金庸劇,十劇九撲,前仆後繼為哪般

1997版天龍八部劇照

既然金庸劇如此的難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製片方,前赴後繼地來拍呢?

我想,是因為受資本影響,金庸劇的製作週期較短,資金回籠更快。儘管口碑不高,但熱度還是有的,每部翻拍作品問世之時,都會帶來一波熱度,力捧的年輕演員也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其二,目前國內的好編劇,尤其是擅長武俠劇的好編劇太少了。沒有好的劇本,那麼使用金庸作品是最簡便的方式。

以上,就是我對金庸劇屢敗屢戰的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