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入洋看海門-讀周世康《海門傳》札記

大江入洋看海門-讀周世康《海門傳》札記

大江入洋看海門-讀周世康《海門傳》札記

□ 王振羽

周世康先生的《海門傳》,窮數年之功,嘔心瀝血,全書約有63萬字,初步讀來,印象如下。

縣域書寫的扛鼎之作。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經史子集,浩如滄海,其中的史部,更是橫無際涯,汗牛充棟。但梁啟超說,最古之史,始於方誌。志書書寫,當然也要與時俱進,不可抱殘守缺。周世康先生有感於傳統志書的閱讀侷限,受啟發於《倫敦傳》的縱橫古今條分縷析,在年近古稀之年,就海門這一縣域,蒐羅力求完備,文獻多多益善,就此縣域的誕生之初到最終置縣,後又經縣域改鄉、再為廳、縣,歷盡滄桑,迭經磨難,大氣磅礴,細緻入微,終成《海門傳》這一皇皇之作,寫盡這一地域的春秋寒暑五行八作,寫盡這一地域的人物風流生生不息;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鄉邦寫作文獻羅列,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土掌故文史故事,堪稱縣域非虛構書寫的扛鼎之作。

致敬桑梓的嘔心力作。桑梓鄉邦,故園墓廬所在,令人魂牽夢繞,是人之常情。周世康先生是名記者,寫就新聞作品多多,站位之獨特高遠,文字之經營用心,情感之充沛真摯,有口皆碑。他寫《海門傳》,不是所謂的零度寫作,也不是所謂一些寫手網上蕩些資料別處摘些資訊的敷衍成文。他奔走在南京與海門之間,更多的是沉浸在南京圖書館內,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在卷帙浩繁中搜求爬梳,在眾多文獻中尋尋覓覓,一代大儒方孝孺為海門瞿嗣興所寫《瞿郎中行狀》、南京狀元焦竑為彭大翼《山堂肆考》所作序文、馬士奇的《狼山汝敬江公墓誌銘》、更有他對曾經居家南京城南瓦官寺的柳陳父的鉤沉、龔自珍所寫的《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如此種種沉寂在文獻之中的文字,都被周世康先生一一細細打量,逐字考究,轉述為現代語言,奉獻讀者,這得需要多大的沉毅功夫!這得需要怎樣的嘔心瀝血!

態度嚴謹的精心之作。如今是數字時代,文獻查詢遠非司馬遷、司馬光時代諸多艱難險阻關山難越,走訪座談也不是範長江、曹聚仁時代戰火紛飛舉步維艱,修志立傳更非談遷、章學誠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但資料的選擇,文獻的整合,真偽的比對,見識的高低,情感的傾向,卻是無論如何非技術所能代替,非人工智慧所能越俎代庖。周世康先生撰著《海門傳》,涉及資料之多、文獻之眾、涉獵之廣、他對各種文獻甄別之細,非寫作者難以體察,非深入其中者難以感受。海門山歌、通東號子,更有海門與鹽業的密切關係、鹽民當年的含辛茹苦、在李鴻章奏摺中餘東場灶戶滋事的前因後果,諸如此類這些被塵封的民間蓬勃生機,這些似乎被遺忘的歷史律動,這些不大被人注意的往事秘辛,都因周世康先生的鄭重端詳嚴謹梳理,一一走出沉默之海,紛至沓來,呈現在你我面前。

傾注熾情的有我之作。周世康先生的《海門傳》,感情堪稱熾熱,筆端常帶感情。似乎已經很是久遠的人物、事件,在他筆下,都是有血有肉,具體可感。他說李覯,他講沈起、元絳,他談《光緒兩淮鹽法志》、張謇《重修曹公祠碑》,他講海門縣治的數次遷徙、丁鹿壽撰修《道光海門縣誌》,他講述海門的文脈一縷薪火傳承,無不是激情難抑,傾注筆端。120年前,張之洞自湖北來南京署理兩江總督,所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完成劉坤一所支援的《光緒兩淮鹽法志》的刊刻,這在如今多少世俗功利之人看來,張之洞理會如此不急之務,會是多麼地匪夷所思。《海門傳》的前言,元氣淋漓,情感飽滿,概述海門的前世今生,波瀾壯闊,令人心熱情動,心潮澎湃。

周世康的《海門傳》,專門有一小章節,《海門詩 海門景 海門潮》,鉤沉諸多與海門有關詩文,說到海門八景,還提到曾經在南京留下千古名篇的薩都剌的《贈彈箏者》: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龔鼎孳也居然有關於海門的詩句:揚州花月海門潮,有客乘槎弄碧簫。古人也曾說,六朝遺蹟此空存,城壓滄波到海門。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此處海門,雖然也許是泛指,而“樓臺影落魚龍駭,鐘磬聲來水石寒。日暮海門飛白鳥,潮回瓜步見黃灘。”應該就是當今的海門了。海門設縣迄今已經1064年了,在此時節,《海門傳》的出版發行,當是海門之子周世康先生奉獻給自己故園千餘年“人世間”的忠實記錄與坦誠回報。

編輯:吳佳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