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的餐桌禮儀,值得學習

導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的餐桌禮儀,值得學習

在中國,民以食為天,自古至今,飲食文化一直為百姓們尊崇,上至皇家宴會,下到黎明百姓的家宴,都有各種各樣的禮儀和規範。例如,宴席上座位就有一定的規則,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給家裡的長輩座,旁邊的位置也是按照身份去坐。菜沒上齊之前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要發出聲音,筷子不能長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等等,這些有些用餐規矩至今我們都還在準守,比如說要等到人都坐齊才能開飯,要長輩先動筷等。既是習慣也是對長輩的尊重。餐桌禮儀還會具體到菜餚上幾個、筷子怎麼擺、客人怎麼坐等等,於是有了“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的餐桌禮儀,值得學習

菜不擺三

所謂“菜不擺三”的意思就是在宴請賓客時,不能上三個菜。原因有四個:首先,古代祭奠神靈要準備三牲,同樣的祭奠死者也是三牲,所以做飯的時候會盡量回避三個菜,以免對神靈祖先不敬。其次,中國人吃飯講究一個團團圓圓,好事成雙,節日也要求家族要團圓,而雙數在中國人眼中就是成雙成對、圓圓滿滿的意思,三是單數,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再者,中國人習慣將字諧音化,例如兩個人不能一起吃離,意味“離”。而三的諧音剛好的“散”,代表著解散,所以三這一數字在大家眼中不是一個好的寓意。最後,老話講:“三個盤子待王八,八個盤子待鱉”,飯桌上只擺三盤菜,讓人感覺太寒酸,有怠慢之意。這就是為什麼宴請賓客時不要三個菜。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的餐桌禮儀,值得學習

筷不成五

所謂“筷不成五”,並不是說說宴席不能準備五雙筷子,而是筷子長短要一致,這是為什麼呢?一是平等待客,在古人眼中,雖然賓客有長幼尊卑之分,但同桌吃席要統一標準,餐具、食物等一定要一樣,否則會讓客人感覺被區別對待,而心生不滿。二是預示不祥,在古人認為使用的筷子一長一短謂之“短命筷”,如果筷子參差不齊,長短不一,讓人感覺不被尊重,又很容易聯想到“三長兩短”,這本身就是犯忌諱,預示災難將至。第三個原因就和前面菜不擺三一樣了,雙數要成雙成對,圓圓滿滿的。另外,關於吃飯時筷子的禁忌還有很多,比如筷子不能插在米飯裡,祭品的碗盆上面才豎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這樣做,犯了忌諱很不吉利。再者還忌諱吃飯前用筷子敲空碗,因為舊時乞丐要飯時才這樣空碗敲去要飯,普通人敲會被認為是“窮氣”。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的餐桌禮儀,值得學習

席不成六

最後所謂的“席不成六”就有意思了,古代的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仙桌,寓意“八仙過海”,也就是坐八個人,而不能坐六個人,主要是為了避免賓客們坐成“烏龜席”。所謂“烏龜席“是指一張桌子的上下分別坐一人,兩側分別坐兩人,俯瞰如此形態像是一隻烏龜,所以是“烏龜席”,也稱“王八席”,雖說烏龜在古代文化中有長壽的意思,但是烏龜和王八在一起總難免會讓人心生歧義,為了避免誤會,所以才有了這一諺語。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古人的餐桌禮儀,值得學習

以上只是中國傳統文化飲食禮儀的冰山一角,而發展到現代社會,我們已經很少去在乎和主動了解這些習俗了。但是老祖宗留下的這些俗語不僅僅是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和經驗,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標準,所以有些傳統文化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的。

小編有話說

:中國有56個民族,在飲食習俗和禁忌上各個民族也是不一樣的,蒙、藏同屬遊牧民族,佳宴有手抓羊肉和牛肉,但是忌諱吃狗肉,因為狗擔任看家護院的責任,在蒙藏人民看來是朋友。藏族人認為火灶裡面有神靈,所以嚴禁跨越火灶,不能將垃圾扔進火灶,藏族人還不吃魚蝦等,認為這些水生動物是龍的寵物,不能傷害……關於各個民族的習俗太對了,大家感興趣可以去專門瞭解一下。

那麼,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飲食文化和禁忌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