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我們還未進入幼兒園之前,肯定就已經接觸到了唐詩宋詞;並且就算現已畢業多年,課本上的知識也早已忘得差不多了,但還是會記得幾首古詩詞,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這便是我國古詩詞的魅力所在,經久不息。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國學大師蒙曼也有著非常傲人的履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歷史學博士,自2007年以來,五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向觀眾主講了隋唐五代史以及中國女性史,名氣曾一度高過於丹老師,但蒙曼老師在《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上遭遇了滑鐵盧,原因就出在“鋤禾日當午”的解說。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幾乎是我們從小背誦到大的詩,再熟悉不過,那蒙曼為什麼還會遭到質疑呢?她說了什麼?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二場中,有一道根據圖畫來選詩詞的題目,“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其中的C選項,A選項是出自唐朝詩人崔道融所寫的《過農家》中的詩詞:欲羨農家子,秋新看刈禾。

B選項是出自南宋詩人范成大所寫的《秋日田園雜興》: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在三個選項中,C選項是大家最熟悉的。不過現今城市化發展迅速,而參加節目的選手基本也都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學子,他們對於莊稼、土地並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擔任點評嘉賓的蒙曼就需要解讀一下詩詞。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蒙曼則表示“鋤禾日當午”是農民種莊稼的過程,很多人也是理解成烈日當頭,農民伯伯還在辛辛苦苦播種莊稼,十分辛苦,所以我們才要珍惜糧食,初讀似乎是沒有什麼毛病。

但莊稼播種是這麼一個情況嗎?並不是,常年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並不會選擇在大中午搗鼓莊稼,因為這個時辰是一天中溫度最高的時候,如果播種莊稼,那秧苗遭到太陽的炙曬後,就很難存活,這叫種莊稼嗎?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因此網友們紛紛質疑蒙曼的學術水平,認為她學術不精,才弄出了這樣的笑話。不過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表示鋤禾的“禾”,並非是秧苗,而雜草,是一種泛指,畢竟在土地裡,也不是隻有莊稼,除草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另外就是,“鋤禾”其實用到了省略加倒裝,這種語法現象在古漢語文言文中也是較為常見的,如“悲哉”,也是用到了倒裝,通常是為強調語氣。如果是倒裝的話,鋤禾的“禾”也就是禾田的意思,“鋤禾”便是意為:在禾田裡除草。

這麼一看,蒙曼的問題實際是出在大中午播種莊稼上面,而“除草”其實也算得上是種莊稼中的一個過程,誰家的莊稼地不除草呢?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蒙曼遭到質疑,可以說不冤,因為她確實出錯,但也可以說“冤”,蒙曼不可能比農民伯伯更加熟悉莊稼地,而蒙曼這般解說,也是能區分三個選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