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張清華:南方的細小、漫長與幽深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讀書 | 張清華:南方的細小、 漫長與幽深”,“vid”:“e33294fa9c6”,“img”:“http://puui。qpic。cn/vpic/0/e33294fa9c6。png/0”,“desc”:“”})

▲點選影片觀看更多《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新書介紹

讀書|張清華:南方的細小、漫長與幽深

《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

朱文穎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朱文穎的小說屬於極難把握的一類。通常就是這樣,好的小說家中有一類是透明並有整體性的,結構與戲劇性的元素就像魚骨一樣顯在;而另一類便是像朱文穎這樣,難於說出她的那種好,跳脫,破碎,如夕光的碎金在水面閃耀。像大多數女性作家一樣,她小說的心理性總是大於故事性,主觀的敘述總多於客觀的描寫;同時她又比一般的女作家更偏“瘦”,像蘇州的園林,小巧而多機關,有捉摸不透的曲折與幽深。

悲 傷

關於生命的感傷、世事的無常、命運的輪轉,我們的先人早已有無數精妙的描寫,那些感人的詩意早已成為影響和塑造一箇中國人靈魂的迷藥。而這樣一個傳統,一個美學,從地理上說又格外典型地彙集在“文學中的南方”——煙雨如夢的江南中國。因此,朱文穎對於“南方”意象的再現,對她的映象與神韻的執意追尋,在我看來便不是偶爾為之的隨意點染,而是源自內心自覺的一種文化追尋,一種有關本土傳統、有關家族歷史和個人生命記憶的再造,一場關於“南方想象”的文化精神與血脈傳承的尋夢之旅。

由此我們再來談談“莉莉姨媽”這個人物。有私密的世界,有令人捉摸不透的內心,有細小的掙扎和深藏不露的歡愉,有古老和再度重複的命運,這是一個清秀有加但又俗到了骨頭裡的女人。朱文穎用她來承載自己對於當代歷史、對於蘇州或“南方”這一“文化樣態”的當代演變與命運的思考與憑弔,賦予她的“細小”以一種獨有的美學意義。宏大的歷史註定與她嬌小的命運、天然的“細小南方”之間發生著與生俱來的錯位。最先她是愛上了資本家出身的潘菊民,後來則是不得不嫁給了來自北方且有著革命履歷的吳光榮,他們在分分合合中度過了大半生,歷經了三次離婚兩次復婚的悲喜劇,到60多歲時,這位莉莉姨媽還在幻想著與一直鰥居的常德發的愛情,懷著試圖開雙眼皮的夢想,用時髦的穿戴維持著她的光鮮與姿容。在一片柔和的夕陽中,她一邊抱怨著世事的無常與變遷,一邊又對生活充滿過度的痴心與狂熱。

很明顯,朱文穎賦予了這位老年蘇州女人以一種真實而荒誕的含義:一生的陰差陽錯和命運顛簸並沒有使她大徹大悟,而是仍沉迷於從未青睞於她的日常生活,這無論是從哲學還是歷史上說,都是荒謬和悲哀的;但是也許這就是朱文穎要書寫的“南方”,以及它柔婉實際頑強自在的“細小”。悲劇和喜劇就是這樣永遠互為表裡地延續著,糾結著。倒是作為她生命映象與延續的“我”,在應該真正擁有生活的時候,陷入了幾無救藥的憂鬱症,對於生活已經徹底厭倦。歷史和現實在這裡發生著斷裂中的扭結、延續中的沒落。假如說莉莉姨媽身上更多地是承載著“歷史本身的歡愉”的話,那麼“我”則無疑是暗示了“歷史審視者的悲哀與頹廢”。這是小說中悲劇格調的另一個來源。

漫 長

這是由碎片連綴起來的漫長的一生:那些碎金般的影像、記憶、場景,還有閃回的夢境般的光陰,讓我看到了一部細小的屬於私人的當代史。這是朱文穎在這部小說中希望構造的一個主旨,也是小說的結構本身。“歷史感”即是由此而生的。假如說“悲傷”構成了《莉莉姨媽》的美感格調的話,那麼“漫長”則展開了它的歷史空間和命題。無疑,這部小說中暗含了朱文穎書寫歷史的抱負。這矯正了我們通常的一個看法,即南方作家不太熱衷和擅長曆史的描寫。朱文穎在這裡強烈地表達了她試圖對於“南方記憶”的特殊歷史形式的創造衝動,這種抱負的確獲得了實現。某種意義上,如果說《長恨歌》式的作品構造了“現代史中的上海”的話,那麼《莉莉姨媽》則構造了“當代史中的蘇州”。

《莉莉姨媽》中歷史敘述的“策略”是值得注意的,它所採用的是一種“私人場景”與“宏大歷史”之間迎面相遇又迅速躲開的交錯方式,這是人物的態度,也是小說敘事的態度。歷史因為碎片式和“微觀化”而顯得更加漫長,個人記憶的恍惚舊夢,使它“四兩撥千斤”式地虛構出當代歷史的曲折,以及它戲劇性的翻覆與跌宕。

漫長的感覺也透過“重複”來實現:小說中“我”與莉莉姨媽的互為映象,增加了小說中歷史的長度——“我會突然好奇於自己與莉莉姨媽的親密關係。那種天然的親近感,相視一笑,那些瑣瑣屑屑的女人的虛榮心……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那裡面彷彿存在一種陰謀。”作為“蘇州女人”的一個樣本,莉莉姨媽的歷史在“我”身上繼續延伸著,無論她們的遭際看上去有多麼不同,骨子裡的東西仍然是一樣的。這個家族譜系所昭示的歷史邏輯,細想正是那“南方”文化中柔軟的生命力,它的世俗而強大的存在與延續的意志。

細 小

如果說“漫長”展現的是南方歷史的長度的話,那麼這個“細小”,無疑就是南方文化特有的“空間屬性”了。

南方的地理,蘇州——上海——杭州,這大約是朱文穎小說的空間直徑,這當然很不“小”,但從文化的意義和屬性上,他們卻足夠“細小”,這個細小是精細精緻,是嫵媚柔軟,是小心翼翼,是以柔克剛……它存在於人的內心、存在於南方富足乃至腐朽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自六朝以來,我們的先人已無數次地描繪到它的這種美麗頹敗的神姿風韻,朱文穎只是再次賦予了它以具體和生動可感的鮮活形式,表明了在這裡所暗含的現代中國歷史內部的張力的最大值——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南方”那抽象而又具體、柔軟而又強大、散漫而又堅韌、屈從而又依然故我的文化軀體永遠存在,安然無恙。如果要把《莉莉姨媽》這部小說的文化意義詮釋到最大,我想這應該是一個標記和邊界了。

“南方的細小”有無數的方式,小說的生動也體現在這方面,它閃轉破碎的故事線索雖然讓人疲累,但時時旁枝斜出的敘述卻也讓人喜悅,那些在運河上夜航船中穿行的景象、在運河岸邊隨處可遇的書場、在郊外鄉下老家的悠閒時光……總能把這“細小”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於朱文穎的小說還應該有若干話題,比如說意象、瘦、破碎,比如敘述的內心化,還有才情、語言,乃至敘述的語氣與節奏的魅力,等等。值得誇讚的還有很多,可以挑剔的自然也有不少,比如那故事的豐滿度、人物面孔的清晰度,還有故事本身的戲劇性與形式感的凸顯度,等等,都可以討論。但這些也許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作家的大節——她的文化意識越來越堅定和清晰了,這是最令人讚佩和喜悅的。對於一個文化的發現和完成它的敘述,應該是一個作家最重要的使命,我現在越來越堅信這一點。在將來,如果有那麼一個時刻,當人們意識到因為朱文穎的故事,使得人們關於蘇州、關於江南有了一個可人的、非它莫屬的、血肉交融的、形神兼備的、活的傳奇的話,那麼就是她最大的造化了,因為那就意味著她不但寫出了活在故事裡的南方,也同時確立了她自己。

作者:張清華

編輯:周怡倩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