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二月二剛過完,迎來了今年的第三個節氣“驚蟄”!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二十四節氣”,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古人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對於古代的農事生產而言,氣候非常重要,古人透過細緻入微的觀察,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對古人的日常生產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驚蟄最初被稱為“啟蟄”,日本至今沿用這個稱呼,在漢朝,為了忌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啟蟄”改為“驚蟄”,沿用至今。

“驚蟄”的“驚”,指的是春雷,驚蟄對應的八卦卦辭,為“震”,而震代表著雷。

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與驚蟄接近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抬頭”和“春社”,這一天大地的陽氣開始復甦,氣候開始轉變,降雨量逐漸變高,雷聲萌動,一聲春雷驚百蟲。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驚蟄”中的“蟄”,指的是一種名為“蟄蟲”的蟲子,這是一種藏在泥土中越冬的蟲子,早在《呂氏春秋。音律》中就曾記載:“南呂之月,蟄蟲入穴”,南呂之月指的是農曆八月份,在《禮記。月令》中,也記載過蟄蟲,道:“孟春之月,冬風解凍,蟄蟲始振”,孟春之月,冬風解凍之時,恰巧是驚蟄前後。

蟄蟲在農曆八月開始鑽入泥土中,防寒越冬,到了驚蟄節氣,陽氣上升,氣候變暖,蟄蟲便開始萌動,從泥土中鑽出來。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驚蟄,可以理解為:春雷一聲悶響,驚動了蟄蟲。也就是古詩中的“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在每年冬至日,古人會開始“數九”,也稱為“冬九九”,有“九九梅花消寒圖”,當九九數完時,恰巧處於驚蟄和春分這兩個節氣之間,可見,到了驚蟄,寒氣幾乎消失殆盡。

驚蟄在古代的農事生產中,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農民開始進行播種,南方水田開始插秧,人們祭拜社神,祈求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驚蟄吃梨的習俗故事

驚蟄吃梨的起源,我們可以從一些故事中找到線索。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所以在山西各地,在驚蟄這天吃梨成為家家戶戶必做的一件事情。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梨子的新吃法

舌尖上的中國人,在吃梨的時候也有很多新方法。將梨子洗淨,掏出核,中間掏空,放入適量的冰糖和枸杞;上鍋蒸約15分鐘左右,出鍋即可食用。這樣做出來也是十分美味的。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關於驚蟄節氣的習俗,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有的則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消失或者更新,下面為大家總結了關於驚蟄節氣的一些常見習俗。

1.祭祀白虎

老百姓當中有傳說,這個白虎是是非口舌之神,在驚蟄節氣這一天會出來覓食,誰要是不小心碰上這個怪物,那就只能自認倒黴,這一年當中,你會受到小人的誣陷,無論做什麼都不順利,為了避免災禍,大家都會在驚蟄這一天祭祀白虎。

驚蟄到了出來冒冒泡,別讓好運睡著

2.打小人

驚蟄節氣這一天,平地一聲雷,春回大地萬物甦醒,老鼠蒼蠅等等全部甦醒了,開始四處亂竄尋找食物,所以人們就會在驚蟄這一天,用艾草來燻家中的每個角落,以驅趕這些蛇蟲鼠蟻,時間長了,蛇蟲鼠蟻就被看不慣的人或者小人代替了,自然就有了“打小人”這一習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