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說來也怪,雖說春雨貴如油,可每當清明前後,淅淅瀝瀝的春雨便會如約而至,今年也不例外,真應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了發生”的名句。過遠的記憶已經淡忘,然近三、四年來的印象卻很深刻,因為每到清明節,我們機關工作人員都要進山防火,怕祭祖的香火引燃山上的草木,然而每當這幾天,天公作美,準要來一場大自然的消防雨,讓我們成為滑稽的雨中防火人,真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唐代杜牧有《清明》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看來,杜牧所言“清明時節雨紛紛”還真不是特例,而是我們山西普遍的自然氣候。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二十四節氣中,我唯有對清明節情有獨鍾,就是因為清明節和我們山西有不解的情緣。這種情緣主要有三個:一個是“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千古名句,一個就是關於介子推的歷史故事,一個就是發生在洪洞大槐樹下的故事。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其坐落之所歷來爭議不斷,但山西人有確鑿證據證明就是呂梁汾陽市的杏花村。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杜牧祖父杜希望曾在汾陽當刺史,死後就葬在此間!杜牧在清明節來汾陽祭祖,理所當然。再者,汾陽杏花村生產汾酒的歷史悠久,清香汾酒舉國聞名,“牧童遙指杏花村”最在情理之中。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省外專家辯稱山西汾陽屬溫帶季風氣候,春天多風乾燥,降雨稀少,不可能“清明時節雨紛紛”云云,事實是,整個山西呂梁、晉中地區每到清明前後,基本都會有一場好雨。省外專家又稱,清明時節的汾陽應該是“春寒帶雪”的景色,哪有“杏花煙雨江南”的味道?事實是,汾陽的杏花早在春分節氣就已開始開放,清明時節正是杏花的盛花期,也正是杏花村的應景期,可謂名副其實。省外專家還質疑稱,杜牧既然是來汾陽祭祖,一時找不到祖墳,也應該是借問祖墳何處在,而不應該是“借問酒家何處有”。這就更可笑了,既要祭祖,也要吃飯啊!正是因為杜牧沒在汾陽安家,人生地不熟,才要在祭掃完畢後“借問酒家何處有”啊!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介子推的故事發生在古晉國,即今山西省境內。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國外,顛沛流離長達十九年,陪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在重耳飢餓難耐時“割股啖君”。重耳歸國為君後,隨臣們主動邀功請祿,介子推恥於謀祿,遂攜母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下令三面放火燒山,而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母子皆被焚而死,真可謂“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晉文公感念義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並修祠立廟。由於介子推是被焚而死,晉文公於是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節之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要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故事更是路人皆知,可以說凡是華人就都應該知道,所以這裡不再贅述。很多國內外的著名華人都曾來洪洞大槐樹下尋根問祖。山西洪洞也常在清明節舉行尋根祭祖大典的活動。國人很重視自己的根源問題,走得越遠越忘不了自己祖籍,《易·井卦》中所謂“改邑不改井”,這就是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鄉土觀念的根源就是尊祖、敬宗、收族的傳統文化思想。《禮記·大傳》中說:“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代表季春之月的開始。按現代天文知識講,每年當太陽到達黃經15°時,便是天文意義上精確的清明點,清明點所在的這一天便是清明日,清明日及之後的約15天時間,便是清明節氣。清明在公曆的4月4日或5日交節。按照我國最古老的夏曆,鬥指辰,為季春之月,辰初為清明,辰正為穀雨,清明為節,穀雨為氣,穀雨是季春之月的中氣。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何以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事實上,在後天八卦中,巽位在東南隅,巽為春夏之交卦。春夏之交,萬物皆出達而齊現也。《易·說卦傳》雲:“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這裡的“絜”應該是指物之初形。“萬物之絜齊也”就是指萬物之初形皆已顯現。《禮記·月令》雲:“季春之月也,生氣方盛,坐氣方盛,陽氣發洩,句(佝)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筆者認為,清明只是季春之初,還不到春夏之交時,故清明之名,不當以巽而附會之。再者,“萬物之絜齊也”的“絜”並不是“潔”的意思,這句話是解釋“齊”的,萬物潔不潔與“齊”沒有任何關係。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筆者認為,清明既然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節氣是反映氣候、物候的,所以清明之名,還應該是得之於當時的氣候和物候。清明時節,生氣方盛,佝者畢出,萌者盡達,無有內者,萬物的初形皆已顯現出來,一切都是那麼的清新鮮亮。這真如朱自清在《春》中描繪的那樣:“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看,這春天就是孩子們的模樣,清新而明快,故謂之“清明”。清者,新也;明者,亮也。“清”字從水從青,“青”是五行之木色,代表春天;春天萬物初生,一切都是新的,像剛被水洗滌過一樣。“明”從日從月,日月之光,照而亮也,萬物皆現矣。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ru);三候虹始見。”桐,木名,有叄種:曰白桐,曰梧桐,曰油桐。清明初候,白桐樹始開花,故曰“一候桐始華”。鴽,古書上指一種鵪鶉類的小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中說:“鼠陰類,鴽陽類。陽氣盛,故化為鴽。蓋陰為陽所化也。”這種解釋其實並沒有說明問題。其實,“田鼠化為鴽”是說,到季春二候時,由於洞中用以越冬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田鼠不得不從洞中出來,到處覓食,活動頻繁。鼠是慣偷,飛簷走壁,躍樹竄線,無所不能,雖是陸生,卻如飛鳥般敏捷。由於其體型、色澤如鴽,又有飛一般的技能,加上這時活動頻繁,故曰“田鼠化為鴽”。清明三候時,由於氣溫進一步升高,空氣的水分飽和度增大,雨後的空氣已可以產生光的折射現象,從而開始出現彩虹,故曰“虹始見”。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清明初候桐始華,所以古人在清明詩中,常常提到桐花。如白居易在《桐花》中說“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發”,又在《寒食江畔》詩中說:“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詩人看到紫桐花,就意識到清明節就要到了。清明節第二候的花信是麥花,麥花色不豔,期不長,最不引人注意,被稱為“輕化細細”、“萬頃雪光”、“壽命最短”之花。柳花開時思親濃,古今文人墨客也準是借詠柳來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句《詩經·采薇》中的千古名句,至今不斷被人引用。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掃墓祭祖的節日。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歷來的傳統美德,清明掃墓自古是國人表達尊祖敬宗,寄託哀思的最重要的活動。人們無論多忙、多遠,一般都會在清明節回鄉,在逝去的親人墓前祭掃一番,痛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感慨“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如今春深,生氣方盛,又是一段草長鶯飛,萬紫千紅的好時光,而逝去的親人卻已長眠在地下,再不能相見,共享這美好時光了,即使再想聽幾句長輩的教誨聲,那怕是呵斥聲,也不能夠了,怎不令人斷魂落魄,黯然傷神!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逝者已矣哉,生者還是要好好享受這美好時光。清明節氣裡,最熱鬧的踏青活動,莫過於傳統文化中的“上巳節”。上巳節起源於古代的臨水祓禊[fú xì]活動,祓禊是中國漢族民俗,每年於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時,把夏曆三月(季春之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日”,這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滌去舊日塵垢,祓除晦氣,祈求一個嶄新的開端。《論語》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魏晉以後,上巳節固定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活動內容也更豐富多彩。魏晉之風,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縱情山水,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家士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就說:“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農曆三月三,還是我國正宗的“情人節”。祓禊之事,源於上古。“禊”字從示從契,“示”表示與祭祀有關,“契”當指商部族的先祖契。相傳契的母親叫簡狄,在河濱行浴時,因誤吞空中玄鳥的墜卵而懷孕,故生契。《詩經·商頌·玄鳥》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事實上,上古之時,知母不知父的事很平常,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後,君王貴族喜歡把自己的先祖附會在三皇五帝的血脈上,於是產生許多神話傳說。諸如吞卵而孕、履大跡而孕的神話傳說,當是母系氏族的遺風,人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致。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禊之事,當為後人紀念並效仿簡狄生契,於暮春之月,在河濱沐浴、嬉遊,以便覓得佳偶,結婚生子的習俗活動。這應該就是我國“情人節”的起源。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古代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少女的成人禮,也就是“笄禮”。古代正規的婚配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年滿十五後,如果已許嫁,就可行笄禮,而當女子年滿二十仍未許嫁,也可行笄禮,表示已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隨時可以出嫁。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未婚的男女在一起自由戀愛,鍾情的雙方相互表達愛慕之情,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情人節”。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在這“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清明節氣裡,有無數的事要寫,有無數的話想說,又怕寫太多了,引起讀者的審美疲勞,所以最後用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詩作為結尾:“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酒家何處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