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有詠史詩傳於今日的詩人一百一十三人,晚唐佔絕大多數,可見,

晚唐詠史詩人與詩作在整個唐代是最多的,詠史詩的創作在晚唐時進入了繁盛期。綜觀晚唐詠史詩作,發現晚唐詩人在詠史詩的創作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晚唐詠史詩的創作特點

(一)透過今昔對比,來抒發盛衰之嘆、末世之悲,表達一種傷悼之情。

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詩人往往在途經“金陵”、“華清宮”、“驪山”、“景陵”、“馬鬼”、“瑤池”等古都、古地、古墓時創作這種型別的詩歌。一是寫往昔繁盛,突出如今的破敗蕭條。如杜牧的《華清宮三十韻》,先寫華清宮之奢華明麗:“繡嶺明珠殿,層巒下繚牆。

仰窺丹檻影,猶想褚袍光。”到詩末卻成:“鳥啄催寒木,蝸涎蠢畫梁。孤煙知客恨,遙起泰陵傍。”在這種細緻的描寫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這種今非昔比之感;二是透過人事與自然的對比,來思索為何會興衰。

唐玄宗享樂誤國,空好勤政之名,最後使得這樓臺長滿青苔,詩人是在寫勤政樓的破敗,在這種自然環境的對比中,可見詩人對往昔盛世的追悼之情。

二)透過寫美色、物慾、求仙、淫逸等,以古鑑今,表達對時局的深切憂慮。

以晚唐代表詩人李商隱為例,在他的詠史詩中,幾乎都是以古諷今之作。少數是直接發議論,不針對具體史實,主要目的是寫出個人的看法與見解,詩人認為國家強盛必須講求勤儉。

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此外,更多的是針對史實而發出的犀利批判,批判物件多是三國六朝與中晚唐時荒淫無度、渴慕長生的君主,如以漢喻唐,嘲諷君王求仙不求賢的詩有“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漢宮詞》)等。

寫荒淫誤國的詩歌有《南朝》、《陳後宮》、《隋宮二首》、《馬鬼》、《驪山有感》等,這類詩歌就是透過犀利的嘲諷,體現詩人借詠史來諫今的政治目的,暗喻詩人對時局的關切與憂慮。

(三)點明歷史事件,從細小之處挖掘深意,從而引人思考。

這類詩歌,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從秦淮女猶唱亡國之音而申發的感慨,詩人善於聯想與對比,借眼前所見之景譏諷當朝者們沉酒於酒色。再如《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把赤壁之戰獲勝的原因歸結為風勢給與的便利,這是詩人個人的見解,雖說忽視了人為因素的關鍵作用。

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但也可見詩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其《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似寫楊玉環愛吃荔枝的史實,但卻在這對比中,更顯唐玄宗為博美人一笑的荒謬之舉。這三首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歌,但無一不是從細小處著眼,寫出了與重大歷史事件的關聯,寓褒貶於議論之中,從而引人深思。

徐寅的詠史詩中也有透過今昔對比來抒發感慨的傷悼之作,如《華清宮》、《再幸華清宮》、《依御史溫飛卿華清宮二十二韻》,也有感慨因奢侈、荒淫、聽信讒言而誤國的諷諫之作,如《宋二首》、《陳》、《漢宮新寵》、《楚國史》、《張儀》。

但在徐寅詠史詩中,還有以寫史切入,卻最後著眼於自己身上,體現自己的價值追求與人生選擇的詠史詩,如其詩《憶長安行》首聯言“舊曆關中憶廢興,僧奢須戒儉須憑”,與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如出一轍,而到了尾聯“不如坐釣清溪月,心共寒潭一片澄”,前面所提到的國家興亡、時世變遷都與自己無關,還不如追求自己澄淨祥和的人生境界。

再如《讀史》中前三聯寫亞父別楚營、春秋名士子文、蓬緩的傑出才能,似在替高才無主之人抱不平,但到了尾聯“須知飲啄殊天命,休問黃河早晚清”,一副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的口吻,這種筆鋒陡轉、於詩末點明自己人生理想的詠史詩,可謂是徐寅詠史詩的一個特點。

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詠史組詩大量出現

早在中唐,劉禹錫的詩作中就出現過以地名命名的詠史懷古詩,

即《金陵五題》,都是詩人遊歷金陵時所遇故址,因發感慨,寄寓興亡。到了晚唐,詠史懷古詩發展繁盛的一個體現即是出現了大量的詠史組詩,還有因專門著力於詠史而被稱為“詠史四大家”的周曇、胡曾、孫元晏、汪遵。

這一現象的出現離不開當時日益落敗的唐王朝,可以說是黑暗的晚唐社會催生出了大量的詠史懷古組詩。到了唐末,詩人羅蛇《比紅兒詩》百首,是以特定的主題為中心的詠史組詩,追憶歷史上的眾多美人,從而突出杜紅兒之魅力。此外,晚唐“詠史四大家”中,鼓宗時期的胡曾創作《詠史詩》150首,數量之多,遠超前人,不僅極大豐富了詠史詩的思想內涵,更是擴充套件了詠史的範圍;孫元晏現存75首詠史懷古詩,數量雖然少了許多。

但是全部都是詠六朝之詩,因此極大的開拓了六朝詠史詩的思想與範圍,也為以後的專題詠史詩做出了較大貢獻;周曇更是有意識的主動創作詠史懷古詩,如其詩“歷代興亡億萬心,聖人觀古貴知今”(《吟敘》)、“考披妍娥用破心,剪裁千古獻當今”(《閒敘》),直接言明詩人期冀以詠史詩來警戒當朝人主,並垂戒後世的良苦用心。

這種有意創作詠史組詩的意識在徐寅詩中也有體現,徐寅的詠史懷古詩中有《蜀》、《魏》、《吳》、《兩晉》、《宋二首》、《陳》七首,從形式來看,都是以三國六朝時的故國名為題,以七言律詩的形式寫詩。

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從內容來看,《魏》、《蜀》《吳》三篇主要是評判人主得失,劉備之“恩信”、曹操之“奸”、孫權得“碩賢”之助,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點,議論客觀理性,在《兩晉》中評胡人亂華之事,《宋二首》中寫宋因奢侈誤國,《陳》因美色滅亡,詩人針對各國史實議論說理,抓住事物的根本,分析深刻,

可見詩人以古鑑今的政治目的;從情感上來看,對三國史實,詩人更多的是客觀理性的評判。

而對六國事,詩人多以嘲諷的口吻行文,對人主因荒淫奢侈而誤國是筆鋒犀利、情感濃烈,可見徐寅對時局的深切擔憂。徐寅的七首詠史懷古詩雖未列為一組,但從形式、內容、表達情感上都可以看出是一組詠史組詩。

開元、天寶遺事與“安史之亂”的永恆主題

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給人民帶來了豐裕的物質生活與高昂的精神面貌,但也正是在玄宗朝,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從此兵荒馬亂、遍地烽煙,政治更是日益腐敗,這一盛一衰的瞬間轉變,給敏感的詩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震撼。

如果說出於對時局的關心,杜甫、劉長卿、元結以及“大曆十才子”等許多詩人對這一事件及其後果都在其詩文中做出了反映,那麼到了“安史之亂”早己平息之後的中晚唐,人們對開元、天寶遺事與“安史之亂”仍然津津樂道,意圖何在?

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從中唐開始,就有一些文人創作這一主題的詩文,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傳奇《長恨歌傳》,元棋的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這些作品都為人所熟知。到了晚唐,有關開元、天寶遺事與“安史之亂”的詩歌未見減少,反而更多。這一時期寫作這一題材的首推張枯,其詩集中有《連昌宮》、《馬鬼歸》、《華清宮四首》等,都是有關開元、天寶遺事的詩篇。

張枯的這種創作傾向就曾受到詩評家的關注,洪邁《容齋隨筆》中曾說:“唐開元、天寶之盛,見於傳記、歌詩多矣。而張枯所詠尤多,皆他詩人所未嘗及者。”詠史大家杜牧也有許多這方面的佳作,許多詩句都被人們廣泛吟誦,如他的長詩《華清宮三十韻》對“安史之亂”的慘狀作了細緻的刻畫。

詩人李商隱、溫庭箔也創作有許多這方面的詩歌,如李商隱《馬鬼》二首:“君王若道能傾國,玉擎何由過馬鬼”、“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批判物件直指君王,嘲諷深刻、議論精警。

溫庭綺長詩《過華清宮二十二韻》,前半部分寫開元之盛與宮廷的奢侈富貴生活,後半部分則寫“安史之亂”後的悲慘結局,受其影響,徐寅也寫有《依御史溫飛卿華清宮二十二韻》,前半部分也是吟詠皇家奢侈富貴的宮廷生活,後半部分詩變為感慨唐王朝的盛衰興亡,寄寓詩人的無奈悽清之感。

徐寅詩歌與“五代之格”之詠史類

結語

開元、天寶遺事經過了中晚唐詩人們的打磨,到了晚唐的末世,社會越是黑暗,王朝越是沒落,詩人們的怨忍與激憤之情更加濃烈,往往更能準確地抓住問題的實質,把嘲諷的矛頭直指當朝統治者。因此,面對落日餘暉中的唐王朝,過去已久的“安史之亂”反而成為了晚唐詩人詩歌的永恆主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