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時代的經典再現

人常說,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在這民歌的汪洋大海中,我最愛左權民歌和河曲民歌,而河曲民歌中尤其喜歡二人臺,二人臺中最喜歡《走西口》。在山西《走西口》有音樂片、電視劇、舞臺劇,作品多多,膾炙人口,賞心悅目。

中央電視臺2006年的開年大戲《喬家大院》是以走西口為故事切入點的電視劇。中央電視臺2009年的開年大戲《走西口》則是直接以走西口命名的電視劇。2011年由作家燕治國編劇的30集原生態民歌音樂電視劇《西口情歌》是在故事切入點和思想內容上同《喬家大院》《走西口》既有相似處又有不同點的原創電視劇。

1982年山西電視臺播出了由李保彤導演的音樂電視劇《走西口》,1993年山西電視臺又推出了由張成田執導並擔任攝像的另一部音樂電視藝術片《走西口》,可以說是“西口”雙璧。音樂電視藝術片《走西口》與音樂電視劇《走西口》雖然在音樂上有著相同的旋律和風格,但是卻有著不同的現實反映和藝術追求。《走西口》這一支幾代人唱不完的悲苦的歌,在音樂電視藝術片中卻舊曲翻新,唱出了時代最強音。農民要走西口、闖天下、幹事業,是它的嶄新主題。

近日忻州的一臺實景電視文藝片《走西口》(編劇趙亞君,導演白金平,攝像王建偉,主演王晶、王雄)唱響了省城,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受到觀眾的歡迎。這部由忻州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拍攝出品的作品,由山西省社會學學會傳媒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創意發起召開研討暨媒體推介會,在山西省圖書館報告廳播放,成為省圖打造文旅閱讀推廣服務品牌的一次全新嘗試。這不一樣的出品單位、推薦機構和首映場所,說明它不是一個一般的創作、演出的藝術作品,而是昭示著一個不一樣的生產、傳播方式,在融媒時代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二人臺《走西口》作品系列的新成員,是融媒時代的經典再現。

這部實景電視文藝片,在保留原走西口民歌情懷與特質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影視手段和4K高畫質技術,透過實景化敘事抒情和鮮明的人物個性再塑造,給觀眾呈現了一場別樣的走西口短劇,好看好聽,故事美、音樂美、表演美,再現了經典傳統劇目《二人臺》的精髓、魂魄和風采。

走西口,始於明朝末年,歷經清朝一直延續到民國,長達3個多世紀,是晉、陝、冀人向長城之外的內蒙古大規模打工謀生及移民的宏大歷史活動。儘管它涉及的地域範圍比較廣,但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與內蒙古隔黃河而居的忻州人,特別是忻州的河曲、保德、偏關人,舍家別口,背井離鄉,創業謀生。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膾炙人口的二人臺經典劇目《走西口》。太春和玉蓮是成千上萬個走西口的男人和在家苦守的女人的典型化的藝術形象。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這個古老的晉北民歌訴說的就是走西口的故事。咸豐年間,春夏之際,剛剛成婚的太春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渡過黃河到口外謀生。這個動人心魄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誦,在百姓生活中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趙亞君編劇、白金平導演的《走西口》內容單純,線性敘述,就是講這個太春和玉蓮一對新婚夫妻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分離、太春離家走西口的故事。趙亞君在改編中敬畏經典、尊重傳統和群眾的欣賞習慣,保留了《走西口》的經典元素、經典唱段和經典場景,又結合時代審美時尚和藝術需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和創新。

編導最大化地保留了這個經典劇目在舞臺上的敘事脈絡,重點突出等、勸、離、送四個節點,延續了舞臺的敘事空間,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把觀眾帶入同人物同悲歡、傷別離的藝術情景中。

編導在《走西口》中保留了傳統劇目的經典唱段,如玉蓮告訴太春“走路走大路,絕不走小路。大路上人兒多,拉話解憂愁”,“坐船坐船艙,你不要坐船頭。恐怕風擺浪,擺在你河裡頭”,“住店住大店,你不要住小店。大店人兒多,茶水也方便”……在一個即將分離的夜晚,面對第二天一早就要走西口的丈夫,有多少說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的擔心事,牽動著這位少婦的心。透過二人情意纏綿、難捨難分的依依惜別,表現了夫婦之間純樸、善良、火熱、真摯的感情,道出了人間生離死別的悲苦,表現了忻州人出外謀生創業的決絕與艱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山西人用血淚、堅韌、誠信寫就的奮鬥歷程。

編導對傳統《走西口》在太春的歸途問題上進行了全新的創造,設計了太春這一走,讓他的媳婦玉蓮苦苦等了三十多年的悲劇情節。太春沒有按照原來說的春走秋歸,而是一走就再無音信,留下玉蓮年復一年的等待,從滿頭青絲的新媳婦等到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婆婆,這是多麼的殘酷與悲痛!編導描寫玉蓮又一次到渡口迎接太春歸來,一直等到人都走沒了,她也沒有等到她心愛的太春。在船工的議論聲中,她孤獨地離去,但她不會死心,她要等待明年秋天渡船到來,再去接她的太春。

編劇趙亞君說,走西口是用腳走出來的。因此鞋在劇中的作用很重要。她送太春離家,穿著新婚的紅鞋,是讓他記著你是有了家室的人。在渡口等待太春回來的玉蓮仍然穿著紅鞋,是為了讓丈夫遠遠地就能看到她的身影。

編導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建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悲壯結尾。在震撼人心的齊唱聲中,老年玉蓮蹲下放河燈。河燈在水中漂走,水中冒出年輕的太春,也照映出老年的玉蓮。歌聲起:“黃沙沙揚時你上路,樹葉葉落還不見你訊息。穿上紅鞋往那河畔畔立,趕緊放河燈喚哥哥來相聚。”河燈在漫無邊際的黃河從近到遠,從大到小,從明亮到昏暗,漸漸漂流遠去!滾滾黃河、點點河燈牽引著玉蓮破碎的心,也撞擊著觀眾惆悵的心。

忻州實景電視文藝片《走西口》給了我們在藝術創作、生產、傳播上許多有益的啟迪。

“內容為王:經典永不過時”。經典本身的永恆魅力及其傳承過程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經典在群眾的心中已經確立了無可撼動的地位。蘊含著人類的情感主題和文化基因的二人臺《走西口》是忻州人重要的精神財富。一代代二人臺演員任艾英、辛禮生、楊愛珍、呂補蓮、許月英、尹佔才、張美蘭、王晶、王雄等演活的角色成為一個個經典形象。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二人臺經典音樂也已成為貫穿不同時代的悅耳長音。

對經典劇目要懷敬畏之心,敬畏意味著敬重。而敬重就要延續經典的根脈,根脈不存,果實何生?這根脈就是保留二人臺小生小旦的行當體制和且歌且舞的演出程式。保留了行當和程式就保住了二人臺經典劇目的根本。

對於傳統劇目來說,整理改編是一種再創造,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而又無愧於時代的精品佳作。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要堅持人民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人民群眾愛看的戲,一要有“情”,二要有“趣”,這兩點忻州實景電視文藝片《走西口》做到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經典依託新型傳播方式開始有了從“傳播”到“傳承”的轉變。跨屏傳播(跨平臺傳播)是藝術作品跨媒體傳播的重要途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新時代媒體發展的趨向。“大屏觀看+小屏互動”的觀看模式,經典作品與新型傳播媒體相結合,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正是忻州實景電視文藝片《走西口》所走的生產、傳播的嶄新道路。

忻州推出的實景電視文藝片《走西口》對走西口文化進行了社會學闡述,對《走西口》作品進行了多媒體呈現。這是忻州日報融媒體改革發展的創新性探索,是報社強化與受眾互動、將佈局矩陣式傳播和打造跨屏傳播新媒體作品的有益嘗試。大屏小屏跨屏傳播,讓優秀文化經典劇目綻放時代光彩,是這部作品最重要的成就。

韓玉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