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在孔子心目中,最得意的學生無疑是顏回。他出自寒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受到孔子最多的稱讚,後世也將其列為復聖。然而,細想起來,顏回的生命太過短暫,僅僅29歲就去世了,沒有建功立業,也沒有著書立說,甚至沒有突出的事蹟流傳。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運算元貢,偏偏這位徒弟,發揚了儒家學說,資助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

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並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雲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第一年時,他覺得比孔子強,第二年時,他覺得和孔子水平差不多,第三年起,他自認不如孔子,甘拜下風。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要知道,子貢並非普通人,司馬遷在《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子貢能夠審時度勢,根據市場的行情做出預測,從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而且,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後人將誠信經商的做法,稱為“端木遺風”。

也就是因為孔子有子貢的資助,才可以帶領其他學生周遊列國,兜售儒家學說。不僅如此,孔子在遊歷時,一次在宋國遇險,一次在陳、蔡之間受困,都是子貢出面擺平。如果沒有子貢,孔子恐怕很難活著回到魯國。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後來,孔子的晚年十分淒涼,獨子孔鯉去世,妻子去世,最欣賞的學生顏回去世,最勇猛的學生子路去世。他強撐著身體,就是為了等待子貢的到來。孔子見到子貢後,第一句話就是:“子貢你為什麼才來啊?”(賜,汝來何其晚也?)

孔子的後事也是在子貢的操辦下完成的,別的徒弟都是為孔子守喪三年,子貢卻是守了六年,以此報答在孔子門下學習六年的恩德。子貢不僅生意做得大,政治上也是如魚得水,曾任魯國、衛國兩個國家的丞相,他能花這麼多時間守喪,對孔子是真有感情。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而且,因為子貢後來的名氣越來越大,當時許多人甚至認為他比孔子強多了。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就公然宣稱“子貢賢於仲尼”,當子貢聽說後,就對自己的學生服景伯說:

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雲,不亦宜乎?

子貢的意思是,自己的那點本事,就像是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到,孔子的學問,如同數仞高牆裡面的宗廟景觀,很多人連門都摸不到,更不用說能夠看得到。這也就是萬仞宮牆的典故,相當感人。但即使這樣,依然還有人認為,子貢不過是謙虛罷了。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對於這一點,司馬遷看得很清楚。在《史記》中,介紹子貢的篇幅是孔子諸多學生中最多的,而且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司馬遷甚至認為,因為顏回的早夭,孔子去世後,儒家思想實際上落入了後繼乏人的窘境。但就因為子貢在商界和政界的地位,才讓儒家最終成為了顯學,司馬遷因此說:夫使孔子名佈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孔子在世的時候,子貢曾經問過孔子:“賜也。何如?”按理來說,子貢是想得到老師的讚譽,結果孔子卻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女(汝)器也。”孔子的意思是,你大概是一件物品吧。幸好子貢臉皮夠厚,又追問道:“何器也?”孔子想了想說:“瑚璉也”。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瑚璉是當時擺放在宗廟的祭祀用器,主要是用來盛放糧食的,因此可以理解為孔子將子貢比作“飯桶”。只不過,這個“飯桶”是禮器,是一種高貴的象徵。然而,孔子也曾經說過“君子不器”,所以不一定是對子貢太高的評價。

孔子一向認為,作為君子不能拘泥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職業的發達和人生的顯貴,而應該追求“道”,追求信仰,追求駕馭天下萬物的能力,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講究“君子不器”的孔子,自然沒有將“瑚璉”子貢看得太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