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博 李漢榮的鳥

散文家李漢榮途次北京,光臨寒舍,小住數日。其間,談天說地,飲茶論文,上下五千年,縱橫中外事,話頭遍地,甚是快意。

漢榮多次說起他在家中陽臺上放養了一隻小鳥。那言語中流露出的驕傲,彷彿說的不是一隻鳥,而是一個聰明伶俐、才華出眾的孩子。

“……萬千生靈中最愛乾淨的莫過於鳥了。我有生以來,不曾見過一隻骯髒的鳥兒。鳥在生病、受傷的時候,仍然不忘清理自己的羽毛。疼痛可以忍受,它們不能忍受骯髒。……燕子來人的屋子裡安家了,喜鵲在窗外的大槐樹上築巢了,斑鳩在房頂上與你聊天了。布穀鳥絕不白吃田野上的食物,它比平庸貪婪的俗吏更關心大地上的事情。陽雀怕稻禾忘了抽穗,怕豆莢誤了起床,總是一次又一次提醒。黃鸝貪玩,但玩出了情致,柳樹經它們一搖,就變成了綠色的詩。白鷺高傲,愛在天上畫一些雪白的弧線,讓我們想起,我們的愛情也曾經那樣純潔和高遠。麻雀是鳥類的平民,勤勞、瑣碎,一副土生土長的模樣,它是鄉土的子孫,從來沒有離開過鄉土,愛和農民爭食。善良的母親們多數都不責怪它們,只有剛入了學校的小孩不原諒它們:‘它們吃糧,它們壞。’母親們就說:‘它們也是孩子,就讓它們也吃一點吧,土地是養人的也是養鳥的。’……”(李漢榮《鳥》)

樸素的文字,深情地表達出小鳥對人的信任與依賴。佛說,“眾生一家”。果然如此。

一日,不知怎麼,就聊到了韓美林。我說:“韓美林藝術館就在附近。我用韓美林款待你,如何?”漢榮說“好!”收拾停當,我與妻子抱上一歲半的佑佑,陪他出門。

在韓美林藝術館的展廳間,李漢榮迷醉於眾多的藝術品之間,不喊他,他幾乎邁不開腿。我在一旁觀察發現,他的眼神深情而專注,像一個飢餓的人,忽然面對一桌美食。

從序廳向其他展廳走,經過樓道間的扭角,佑佑看到一尊菩薩頭像,他從我懷中掙脫到地上,走在菩薩像前,跪下來拜了一拜。佑佑蹣跚著走回來,拉著我往菩薩處走。妻子說:“兒子讓你也拜。”於是,我隨佑佑走到菩薩像前,和佑佑一起又拜了一拜。

“這娃小,可不簡單!”漢榮嘖嘖讚歎。他受到感染,走上前去,伏身拜了幾拜。起身後,他說:“拜佛是很好的運動啊。城市裡人多,大家都爭那麼一口氣,弄得城裡氧氣含量低了。城市人喜歡直直地站著、坐著,心臟給大腦供血供氧,壓力大,所以人容易缺氧。如果平時多這樣俯下身子,拜一拜,把頭低下來,就不會缺氧了。你看,我就拜了幾拜,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展廳裡有一面短牆,掛著韓美林設計的小掛盤。每隻小盤上,有一個可愛的動物造型,其中,以鳥居多。漢榮用動聽的陝西方言讚歎:“真美啊!這老漢(指已年過七旬的韓美林),真是精怪!他咋一下子鑽到古人的心裡去了呢?”

在“美的叢林”,流連往返,不知不覺,時近中午。彼此能聽到肚子咕咕叫了,我們走出韓美林藝術館。館外的小樹林中,傳來一陣啁啾的鳥鳴。走著走著,發現身邊少了漢榮。回頭望時,他仍站在小路上,側著頭,眯著眼,認真地聽著鳥鳴。喊他,他笑著迴應,“別急嘛,你們也聽一聽,小鳥叫得多動聽!”

這位大散文家,分明是一個天真未褪的孩子!

用午餐時,漢榮深有感慨地說:“我的鳥,就放養在陽臺上,只要有水,有米,鳥兒就能活。鳥兒也懂事,我一回家,它就纏著我,跟我玩,真是好玩。你們有孩子了,也應該養一隻鳥,讓它和孩子一起玩嗎。要不要,要的話,我馬上去買一隻!”

我笑著搖了搖頭。

漢榮沒再說,他一臉的遺憾。

我想,小鳥應該活在自然裡。這個主張,在清代畫家鄭板橋寫給他弟弟的信裡,表現更為恰切。

“所云不得籠中養鳥,而予又未嘗不愛鳥,但養之有道耳。欲養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將旦時睡夢初醒,尚輾轉在被,聽一片啁啾,如雲門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洗面漱口啜茗,見其揚翬振彩,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漢為池,各適其天,斯為大快!比之盆魚籠鳥,其鉅細仁忍何如也!”(鄭板橋《與弟書》)

在城市裡,在小鳥已被逼到在鋼架上築巢的今天,想栽樹留鳥,已如夢想。所以,漢榮說服家人,在陽臺上放養了一隻小鳥。對他那顆飽滿著愛的汁液的心來說,雖然無法改變整個鳥類的命運,但能夠照顧好其中一隻,也在遺憾之中充滿了欣慰。

從他對鳥的迷戀,我一下子理解了,為什麼在他筆下,鳥、狗、貓、羊、青蛙、孔雀,都充滿了溫情;為什麼他的文字那樣清澈,那麼天真,那麼友愛,那麼幹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