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古代的送別詩很多,有送別友人的,有送別親人的,有送別景緻的。很多人都重視離別,並不是僅僅寫詩作詞,而是真的垂淚,真的故作激昂,真的悽悽慘慘。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古人相信緣分,認為人的一生到過哪些地方,遇到哪些人甚至吃多少糧食,喝多少水都是命中註定的。所以,要珍惜緣分,不要隨隨便便遊戲人間。你這輩子遇到的人可能前輩子和你有緣,你這輩子到過的地方可能前輩子也到過。於是,這輩子和什麼人做一家子,遇到什麼人,都是前緣註定,不可逃避的。既然是有緣分的,那就要加倍珍惜。有的是有很長緣分的,有的只有一面之緣。不管有怎樣的緣分,都是老天註定的。而對於離別,很多時候就是緣分的終結。很多人不禁仰天浩嘆,既然已經有緣,為什麼還要分別呢?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在古代,親人離別,朋友離別很可能一輩子再也見不到面了,因為古代的交通不是很發達,回家要走好幾個月;資訊也不是很順暢,有時候一封家書抵萬金;醫療條件不發達,有的出門遊子客死他鄉。於是,無論親人還是朋友,離別時分都是悽悽慘慘慼戚。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魏晉時期的詩人陳琳寫了《飲馬長城窟行》可謂字字血淚的送別詩:“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服徭役的丈夫在外面築長城,女子自己在家苦苦支撐。丈夫對差吏的剛毅、憤慨之詞,和對妻子那種恩愛難斷、又不得不斷的寄語,都表現了其感情的複雜性和性格的豐富性;妻子那一番委婉纏綿而又斬釘截鐵的話語,則寫出了她純潔堅貞的深情;就是那差吏不多的兩句話,也活畫出其可憎的面目。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庾信寫詩《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用大雁南飛比喻友人周弘正來到北周,經年又南返,心中不勝欣羨,再次送別周弘正,引起了詩人故國之思。當然,一別之後,不知何年再相見。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言說蜀地道路不好走,崎嶇險阻,層巒疊嶂,不易通行,暗喻仕途的坎坷。李白瞭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的,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白居易寫過一首《南浦別》:“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雖不免難脫“白俗”的傾向,但感情還是真摯的。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善於寫邊塞詩的王昌齡寫過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可謂膾炙人口:“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據《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裡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結尾有一點昂揚之態,似乎還是充滿希望的。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古人別離一個地方也有詩歌,或者送別的地方也成了詩中的情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成了離別的地點,揚州成了李白羨慕的煙花之地,其實李白並沒有什麼悲慼之情,而是對於孟浩然有一種羨慕之情。說白了,李白還是個官迷。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還有歌吟“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柳三變更是寫離別詞的高手,“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離別?

離別讓人黯然神傷,讓人思念備至。古人沒有什麼科學手段,大多重視離別的感情,而今人大多不太重視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