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絲管 必造其妙-皇帝音樂家李隆基

凡是絲管 必造其妙-皇帝音樂家李隆基

中國曆代皇帝中不乏才思俊傑之人,不論世人如何評價他們的治國才能,但無疑都承認他們是有很深文學藝術造詣的畫家、詩人、音樂家,如宋徽宗趙佶的丹青、五代南唐君主李煜的妙筆,都曾令文雅之士讚不絕口,而以音樂家聞名於世的皇帝則要首推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公元712—756年在位,前期曾勵精圖治,創開元盛世,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後期則沉於聲色之樂,並任李林甫、楊國忠執政,朝政腐敗,民怨沸騰,終釀“安史之亂”。唐國勢至此由強變弱,開始走下坡路。至於李隆基,在兵敗逃亡途中,又遭馬嵬坡兵變,被逼殺寵紀楊玉環,後抑鬱而死。

李隆基的音樂才能在幼年已有表現,他六歲時就曾在祖母武則天面前表演了樂舞《長命女》,可見西周已開始的針對國子、世子的宮廷音樂教育制度在唐代仍在延續,李隆基的表演就證明他自幼已經過嚴格的音樂教育。李隆基對音樂非常喜好,唐楊巨源《吹笛記》雲,有一天玄宗上朝時,手指不停地在腹部上下按動。退朝後,高力士就問道:“陛下總是用手指按腹部,莫非聖體有所不適?”玄宗答道:“不是。我昨夜夢遊月宮,眾仙為我演奏的音樂十分寥亮清越,絕非在人間所能聽到,令我酣醉其中。後來離別時,眾仙又奏樂送我歸來,音樂悽楚動人,杳杳在耳。回來以後,我用玉笛盡得所聽之樂。坐朝的時候唯恐忘記,所以把玉笛裝在懷裡,用手上下尋摸,並非身體有何不安。”上朝議政仍不忘練習吹奏,李隆基對音樂的痴迷程度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作為九五之尊,帝王對音樂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音樂的發展方向。唐代音樂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和當時的統治者有重要的關係。唐自太宗李世民就倡導音樂,當時杜淹曾向太宗進言,歷代國家的興亡都是因為音樂,如陳朝將亡時創作了《玉樹後庭花》,北齊將亡時也出現了《伴侶曲》,人們聽了這些亡國之音無不哀哭,所以朝代就滅亡了。太宗對此進行了批駁,說決定人們哀樂之情的不是音樂本身,之所以聽了《玉樹後庭花》等曲感到悲哀,是因為國家將亡之時,人們內心悲傷,而不是說這些音樂本身是悲哀之音、亡國之音。這些言論在當時可謂有識之見。李隆基繼承先祖的遺風,更是竭力倡導音樂,在宮廷建立教坊、梨園等音樂機構,並親自作曲、演奏、指揮,開一代音樂之風,對唐代音樂的高度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梨園是唐玄宗設立的宮廷音樂機構,因地點在禁苑梨園中而得名。李隆基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就從坐部伎選中了三百藝人,在梨園以教習法曲為主。閒暇之餘,他經常到梨園去指揮樂人的排練,因為他音樂造詣極高,所以“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新唐書-禮樂志》),可以及時指出演奏者的錯誤。《舊唐書-音樂志》也載:“玄宗又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數百人的樂隊一齊演奏,能從中聽出其中一人的錯誤,即使在今天對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也非易事,而李隆基竟然可以做到,他的音樂才華確實非同一般,稱他為音樂指揮家當之無愧。由於李隆基的親自指導,當時的梨園藝人都號稱皇帝梨園弟子。這一稱呼後指戲曲藝人,並一直沿襲至今。

唐代諸多樂器中,李隆基非常偏愛羯鼓。羯鼓又稱兩杖鼓,流行於西域,南北期時流人中原,廣泛用於龜茲、高昌、疏勒、天絲等樂部中。它的音色“焦殺鳴烈”,在高樓晚景、明月清風之時演奏,更顯得破空透遠,特異眾樂。李隆基羯鼓的演奏技術十分高超,平時勤學苦練,“杖之弊者四櫃”,演奏時則“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

他還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南卓《渴鼓錄》載有李隆基創作《春光好》、《秋風高》諸曲的過程和演奏它們時產生“柳杏已拆”、“遠風徐來、庭葉隨下”的奇妙效果:“嘗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與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神色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上指而笑謂嬪御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嬪御侍官皆呼萬歲。又制《秋風高》,每至秋空迥徹,纖翳不起,即奏之。必遠風徐來,庭葉隨下。其曲絕妙入神,例皆如此”。所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玄宗如此雅好羯鼓,唐時的王公大臣無不習之,所以羯鼓在唐開元、天寶年問盛行一時,被稱為八音之領袖。

李隆基很有作曲天才,史書對此多有記載:“上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絲管,必造其妙。若製作諸曲,隨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應指散聲,皆中點拍。至於清濁變轉,律呂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雖古之夔、曠,不能過也。”(《羯鼓錄》)這些言論絕非誇張,李隆基的音樂貢獻,古人夔、師曠確實不能與之相比。從他的音樂創作看,《春光好》、《秋風高》等曲還只是小試牛刀,傳說唐代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都是他的創作,如《霓裳羽衣曲》、《紫雲迥》、《龍池樂》、《小破陣樂》、《光聖樂》、《凌波仙》、《聖壽樂》等都是一時之秀。其中《霓裳羽衣曲》更作為唐代最著名歌舞大麴蜚聲樂壇,代表了我國古代音樂史上歌舞音樂的最高水平,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不朽佳作。

唐代處於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高峰,音樂佳作層出不窮,音樂藝人精英薈萃,出現了諸如《霓裳羽衣曲》、《陽關三疊》等著名音樂作品,也出現了許和子、李龜年、康崑崙、段善本、陳康士等傑出音樂家。即使在民間,音樂也極為普及,“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六麼》、《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伴隨著音樂狂潮,變文等民間說唱音樂也廣泛流行,韓愈《華山女》詩云:

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廷。

廣張罪惡恣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

唐代音樂如此繁榮,唐玄宗李隆基功不可沒。從某種程度中講,李隆基是唐代音樂的締造者和設計師,他對音樂的愛好給唐代音樂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廣闊的空間,他設立的宮廷音樂機構培養了大批的音樂人才,創作、表演了眾多音樂作品,推動了音樂的普及和發展,這些都直接促成唐代音樂的繁榮,所以無論他的政績如何,但他對音樂所作的貢獻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比擬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