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上世紀的八十、九十年代,周至縣獼猴桃試驗站的張清明在陝西乃至全國都是果樹界的一座豐碑,由他掀起的“獼猴桃熱”席捲整個中華大地。他頻頻出席各種大會,獲得各種榮譽,接待各路親來周至取經的各級領導和各界群眾,他被人們賦予“中國獼猴桃規模化栽植的第一人。”被譽為“中國獼猴桃研究的先頭兵。”正因為有著這樣成績,他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1933年7月15日,張清明出生在陝西省城固縣原公鎮西壩村的一戶農民家庭。爺爺在解放前的農村算是個文化人,張清明三、四歲的時候爺爺就教他讀認字,那時候,他一邊玩耍一邊認字,把《三字經》《百家姓》背的滾瓜爛熟。直到1947年張清明14歲的時候才在私塾上了兩年學,1948年中斷。解放後的1952年又走進學校開始學習。1955年,張清明從城固縣一下子考取了陝西省武功農校,學習果蔬專業。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1958年元月畢業留校,在果樹教研組當助教。同年7月,分派到周至縣園藝學校任教。當時,正是周眉合縣的時候,校址紮在眉縣的齊鎮。初到園藝學校,由於師資力量薄弱,老師誰能帶什麼課就帶什麼課,張清明先帶的是數學,後來補充了師資,才改帶專業課。1961年周至、眉縣分縣後,園藝學校解散,張清明回到周至縣園藝站,直到上世紀80年代。

1978年,當陝西省農業廳在農業部的統一安排下,開始了“秦巴山區獼猴桃資源普查及利用研究”的課題研究,周至作為此課題的重點區縣,很自然的承擔起獼猴桃野生資源的普查工作。

當時的園藝站,雖有技術幹部十幾個人,但根據業務分工劃分了3個業務小組:果樹、蔬菜、蠶桑。張清明由於業務精通加之年長,擔任果樹組組長。他上世紀70年代抓過全國有名的富仁萬畝蘋果、抓過馳名三秦的周至大西瓜,在群眾中有著很好的聲譽。獼猴桃資源普查的課題到了周至,他自然成了領頭人物。在園藝站領導和農業局領導的溝通下,該專案的技術負責人就是張清明。這個陌生而重要的課題落在了張清明的肩上,他感到沉甸甸的。從1978年到1980年的兩年間,他帶領的果樹組完成了秦嶺周至段的獼猴桃野生資源的普查工作,並完成了獼猴桃優株的篩選。

篩選的優株是該專案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因為一切的普查都是為了使獼猴桃由野生變為商品進入人們的生活。張清明像保護自己的兒子那樣保護著這些優株,為了抓緊繁殖,從中早日選出合適的品種,張清明鼓動領導買地。當時由於日本山田在周至的鼓動宣傳,個別有遠見卓識的民間人士已經自育實生苗。那時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剛剛開始,農民土地有了自主經營權,所以就有人育苗木。司竹鄉的趙志輝就育了5畝地的獼猴桃實生苗。趙志輝的實生苗為優株初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落實了資金之後,園藝站把繁育苗木的地塊選在了司竹鄉金觀村。

1981年,在金觀村的黑河古道的石礫荒灘,園藝站買了30畝地。在張清明的帶領下,一邊改造灘地一邊栽植獼猴桃苗,整好一片栽植一片。這時候的獼猴桃苗是購買群眾的實生苗,在實生苗上嫁接所選的優良單株。他們把所選的15個單株編號,採取“周至1”為本次普查的總編號,代表這是周至第一輪普查。往下就按“周至1—01、02、03……15”順延。一個優株嫁接100株,共嫁接1500株。採取1×2的株行距定植,共栽植4畝選種園。園子建好後,張清明日夜觀察獼猴桃的生物學特性,記載物候期。由於當時全中國在獼猴桃的研究領域還很薄弱,只有長期、詳細的記載這些科學資料加以分析,才能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張清明深知這些的重要性,所以,他工作起來沒有時間,也格外的認真。這些初選的寶貴資料,就是張清明的寶貝。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像這樣的記錄本張清明有5本

1982年,栽植的獼猴桃開始見果,但由於太少,還不足以總結規律性結論。1983年,獼猴桃多了,張清明的信心更足了。1984年,在原來30畝的基礎上,園藝站又買了地,前後兩次共買地131。62畝。規模大了,需要改造的土地更多了,任務又繁重了,張清明的休息更少了。這一年,張清明有幾件重大事情需要完成:第一,是他的試驗基地應有的元素具備了,廠房、宿舍、園地等都有了。規模大了,就需要會計和出納,為此站上派了兩位正式職工協助張清明。因此,經過協商,園藝站屬下的一個新單位成立了,那就是:陝西省中華獼猴桃科技開發公司周至試驗站。這個名字中的“中華獼猴桃”不是指分類上的“中華獼猴桃”,而是指中華大地上的獼猴桃。張清明擔任站長。第二,站上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土地改造上。因為是河灘地,土質不利於獼猴桃的生長。“粘土見沙,好的沒法。沙土見泥,好的出奇。”砂質壤土是果樹生長的最好土壤,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建園地採取了“淘沙換土”的改造方案。為了花錢少,張清明四處尋找土源。經打聽,張清明瞭解到樓觀鎮的界尚村有規劃的莊基地需要起土,界尚村的村幹部正熬煎起出的土沒辦法處理,於是兩下一合計達成協議:由試驗站依照界尚村的要求起土並拉走,界尚村不給試驗站付錢。試驗站用土,也不給界尚村付錢。二者皆大歡喜。就這樣,界尚村起的土足夠試驗站用的了。1984年的農村,勞動力是低廉的。一個男勞的勞動日是1元錢,婦女是0。7元錢。試驗站改造土地最高峰一天出動200人,男女都有。出動大小拖拉機十幾臺。場面壯觀宏大,熱鬧非凡。就這樣大幹了40天,12畝平展展的建園地形成了,當年就選擇優株裡表現良好的周至101和周至111定植了。那時候,對獼猴桃採取什麼架形、什麼樣的樹形沒有人知道。由於獼猴桃和葡萄都屬於蔓性樹種,所以就依據當時葡萄最先進的“T”字立壁型架作為獼猴桃的架形。試驗站就是這樣在摸索中發展的,以後最高峰發展到連同承包地面積達500餘畝的獼猴桃園。1986年,周至101經陝西省果樹品種鑑定委員會定名為秦美,周至111定名為秦翠。現在秦美品種仍在市場上有著強勁的優勢,每年創造著可觀的經濟效益。秦翠推行了幾年後被淘汰了。

隨著品種的鑑定,試驗站這12畝獼猴桃成了中國最早的獼猴桃基地園,標誌著中國的獼猴桃生產正式進入商品化生產階段。

這個階段國內外獼猴桃生產形勢是什麼樣子呢?國外以紐西蘭、日本、智利、德國等國的獼猴桃生產風起雲湧,而且把獼猴桃作為商品向包括我國在內的外國輸送,而且每年量都有增加。隨著中國對野生獼猴桃的研究和開發利用,農業部的優質農產品中心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舉行大型農產品展銷,全國各地把最好的農產品在展銷會上展示給社會各界。由於獼猴桃研究滯後,有些省份把野生的獼猴桃拿去展銷,栽培的獼猴桃是空白,1985年我縣展銷的也是野生獼猴桃,在會上被搶購一空。但搶購的基本上是外國人,中國人買的很少。到了1986年,周至帶去了20多斤秦美獼猴桃。秦美獼猴桃碩大的果個和酸甜的口感讓與會者大為讚歎,一位中央首長在品嚐後說:“我們國家竟有這樣好吃的獼猴桃,為什麼要進口外國的,一定要大力發展。”並詳細瞭解周至獼猴桃的發展情況。到了1987年,周至帶了1000多斤秦美獼猴桃進京展銷,一下子引起轟動。因為其他省份帶去的仍是野生獼猴桃,整個展銷會上,只有陝西省的周至縣帶去的人工栽培的獼猴桃。優農中心震驚了,農業部震驚了,他們馬上指示周至縣把獼猴桃引入規模化生產,並派人親來周至考察,並撥付資金予以扶持。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獼猴桃規模化栽植的行動在周至展開了。

作為全國栽植最早的周至獼猴桃試驗站,其面臨的形勢是怎麼樣子?1986年,試驗站的各類獼猴桃已有少量生產,商品果約有1噸。那時,人們不知道獼猴桃什麼時候成熟,成熟後有什麼樣的理化指標,成熟的外觀是什麼樣子等等,對這些張清明都不懂,都在摸索中探索。

在周至縣,有個8月2日的城隍廟會,該會是縣城內最大的民間集會,常有周圍好幾個縣的人參加。1986年的初秋,張清明來到城隍廟轉悠了幾天,他不是來看戲的,而是在會場上看賣獼猴桃的小攤販。那時候獼猴桃雖然栽培很少,但民間賣野生獼猴桃卻歷史悠久。山民們把野生獼猴桃叫的名字是五花八門,有叫毛桃的,有叫楊桃的,還有人叫木胡梨的。進入秋天,山民們把獼猴桃從山上採回家,望牆角一放,等軟熟了再食用。常常是從地裡幹活回來,剝上一兩個吃。愛好的人家把獼猴桃的皮剝了,放在碟子上撒上白糖吃。有些山民把獼猴桃放軟拿到山外賣,提一個籠子,把籠子裡的獼猴桃拿出來一堆一堆的放好,開始叫賣。以堆論價,一堆一毛錢,一堆大約有1斤多一點,看上哪堆拿哪堆。張清明看了幾天,也看出一些門道:有人把一堆買了,賣獼猴桃的的山民把錢深深地裝進衣袋,立即又擺上一堆,這堆一定比賣掉的一堆稍微大些,又開始叫賣。張清明自己是栽培的獼猴桃,如果一斤賣一毛錢連人工費都不夠,因此,他認為農村的農貿市場沒有他生存的餘地。他也打聽了採果的時間,可他栽培的獼猴桃還在樹上長著,還是硬硬的。憑著專業的敏感,他認為山民採的獼猴桃還沒有成熟,軟是放的,這樣的早採果不能作為成熟的依據,更不能應用。從城隍廟回來後,他天天泡在果園,觀察果實的變化,直到樹葉已開始落葉,他才叫工人把果子採回,這時已到了11月中旬。

採回的獼猴桃堆在張清明住宿的隔壁房子裡,用一張彩條布捂著。自從果子採回來以後,張清明一天能看幾回。看著這堆果子,張清明開始是欣慰,因為幾年的辛苦終於有回報了。但隨著無人問津局面出現,他開始心裡暗暗著急:產下的果子賣不了怎麼辦?雖然國家讓大規模發展獼猴桃,可現實卻是賣不掉。絕不能讓這新生事物還沒有見效就胎死腹中。張清明找縣上領導,領導們也向社會積極放話。張清明又找縣外貿公司,因為日本山田就是外貿公司引入周至收購野生獼猴桃的,但外貿公司說引山田是市外貿公司的決定,從那以後在沒有山田的訊息。

回到站上,張清明的心情沮喪到極點。能跑的路都跑了,卻沒有一條路可以走。難道這果子真的賣不掉了嗎?他苦苦思索。那些天,他常常在果園裡轉,工人們以為他在觀察獼猴桃,其不知他在為這一噸獼猴桃發愁。時隔30多年後,筆者看到老張當年的日記,裡面用粗大的字型寫著:“敢問路在何方?”那可是當年開播的《西遊記》主題歌,可見他當年心裡承受的壓力。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摘下來的獼猴桃漸漸變軟。張清明心裡愈發急了,但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員工們看到張清明的難場,都替張清明捏了一把汗,說什麼的都有。張清明清楚的記得,有一個老職工叫李生義,一天下午,張清明在園子裡轉,李生義對他說:“乾脆卷旗收兵吧,你回園藝站領你的工資,一輩子咋都下場呢,到這兒受這苦幹啥?”張清明說他一輩子記著這話,因為這話把他推向選擇人生的邊緣。張清明也認為這話沒有錯,他是園藝站派來的,回園藝站順理成章。但是,他又想到,他在這裡已經花了國家幾十萬元,就這樣灰溜溜的回去?他的性格里沒有失敗的退縮,他從小接受家庭遇難而上的家訓,那家訓已經深深地印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老注意:大不了這一噸獼猴桃爛了,明年再幹,我不相信國家提倡的獼猴桃還真賣不出去!接近12月份,等上門客的張清明終於迎來了曙光!

那是一個晴朗的下午,張清明正在場區裡轉悠,心中一陣陣發悶,便一個人來到園子外的大門前,站在肖司路左右張望。忽然,他遠遠的望見兩個人從南邊的金觀村向北走來,從兩個人走路的姿態看,是兩個年輕人。1986年,肖司路還沒有公交,所以,那兩個人走得有些疲憊,看樣子走的路不少了。那兩個人走到張清明面前,其中一人問道:“這兒就是林場嗎?”當時由於沒人栽獼猴桃,只有這裡栽了一片獼猴桃,而獼猴桃又屬於園林一類,所以,附近的人都把這裡叫林場。張清明一聽就知道這兩個人是一路問過來的,他們就是尋所謂的“林場”。就答到:“是的。”“你們這兒產毛桃嗎?”張清明一聽有門,說:“產呀。”雖然老張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心裡卻有些緊張。那兩個人一聽,相視了一下,說:“終於找到了!”張清明把這兩個人讓到屋裡坐下,給兩人各自倒了茶水,然後雙方攀談了起來。

原來,這兩個人是西安雁塔區坡頭村的大隊長和會計,大隊長名叫張民主,由於坡頭村地處大雁塔的西南角,西安植物園需要徵地,把坡頭村的1500畝土地徵用了,坡頭村立馬變成了失地村,村民們也成了失地農民。由於當時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失地的農民沒有事情可幹,沒有收入來源,村上就給農民尋找致富門路。一次,張民主在一個農貿市場上看到一個外國人在買鄉下人提的野生獼猴桃,而且一下子就把那鄉下人的獼猴桃買完了,張民主就深受啟發,於是,他在附近酒店飯店賓館打聽外國人居住的人數,這一打聽,還真打聽出一個驚人數字:3000人。於是,他回來和村雙委會全體人員商議,最後決定:由村上抽專人從附近的長安、戶縣、周至的沿山一帶收購野生獼猴桃,再拉回來批發給願意賣的村民,村民然後在一些公共場所叫賣,這樣村民們每天一個籃子一杆秤就可以掙錢。去年在長安、戶縣收購,但這兩個地方車能走的地方太少,只有周至可以大量收購,今年已經收購了8車,把車能走的地方能採的都採了,今天他們從樓觀下車,看樓觀的沿山還能不能收購獼猴桃。可轉悠了半天,也沒發現有哪裡能收購獼猴桃。到了下午兩點,兩人走的人困馬乏,後來聽人說好像林場裡有栽植的獼猴桃,就一路打聽著問過來。走到西樓觀地界,兩人實在問不出頭緒了,就坐在肖司路口發愁,打算從肖司路走到西寶線搭車回西安。這時,有一個老漢扛著鋤頭走了過來,兩人一見連忙問起獼猴桃的事情,老漢“呵呵”一笑,說道:“知道,知道。”就指示林場的路線,並說:“那裡的獼猴桃今年已經結果了,不知道賣了沒有?”他們終於得到可靠的訊息,於是就謝過老人一路尋到這裡。多年來,張清明都不知道這老人是誰,但能對陌生人說的詳細,一定不是平常人。由於這裡與老子修煉的西樓觀比鄰,所以他經常想:這老者該不會是太上老君顯化的吧,不然怎會給兩方處在困境裡的人指點明白?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指點拯救了中國一個大產業,使日後的中華大地上生長出蓬蓬勃勃的獼猴桃!

張清明把這兩人引到所謂的林場,砌上茶,看了用彩條布蓋著的獼猴桃。那獼猴桃確實比野生的大得多,只是皮有些發皺了。兩位西安的客人看了獼猴桃,對視一下,問張清明道:“賣多錢?”當時野生的一斤收購價是9分錢,栽培的獼猴桃到底值多錢,張清明心裡沒有底。怕的是說多了把客人嚇跑了,說少了又顯得獼猴桃不值錢。他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這東西比野生的難伺候,我們也花費了不少的功夫,你們是第一個買主,我想它應該比野生的貴些,你們看,一斤按五毛錢怎麼樣?”二人說:“我們也是拿去在市場上賣,中間賺些差價,利大就好賣些,好賣我們明年還會來,你看,一斤三毛錢怎麼樣?”張清明心裡暗暗高興,其實他心裡的期待價就是三毛錢,於是,雙方就以三毛錢說定。說好第二天來拉。

那時候的肖司路是砂石路,路面坑坑窪窪很不好走,兩人走了以後,張清明心裡輕鬆了許多。誰知當天夜裡下了雨,道路又變得泥濘起來,張清明心裡又有些沉重,他不知道這雨能不能壞了這筆生意?好容易等到第五天,看看道路有些能走了,張清明一大早就站在門口的肖司路往北看,想像著北邊能出現客人的身影。但他知道西安與周至有140里路呢!客人能這麼早就來麼?張清明尷尬地有些自嘲。

時至下午,正當張清明失望之際,一陣“隆隆”的機器轟鳴聲把老張從房子里拉了出來。張清明一看,正是西安的客人。可喜的是客人並沒有嫌棄獼猴桃的皮皺了,而是直接過磅直接付錢直接拉走。這一筆生意做的乾淨利落,更重要的,是把張清明一塊壓在心上的石頭搬走了,他一下子覺得天闊地大,呼吸也格外暢快。

1986年周至生產的第一批獼猴桃就這樣被賣了出去,這可能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批獼猴桃,它雖然經歷了較為曲折的艱難,但畢竟進入了市場。它賣了600多元,但它是試驗站幾年來的第一筆收入,這筆收入標誌著中國獼猴桃走上栽培化的道路,把獼猴桃產業引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1987年生產的獼猴桃還是由這家西安的合作伙伴全部收購,價格漲到了每斤5毛錢。雖然只漲了2毛錢,但說明獼猴桃逐漸被人認可了,它到了西安農民的手裡還是有利可圖的,它的市場越來越廣闊。

隨著試驗站的獼猴桃面積的擴大,產量的增加,它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漸漸地,找上門的企業和單位越來越多,他們紛紛要求訂貨。到了1996年,獼猴桃已經漲到出園價每斤4——5元。當1997年來到的時候,一家訂購試驗站的企業來到站上,老闆開著一輛“皇冠”牌汽車,掏出1000塊錢遞給張清明,說:“這錢不是給你單位的,是給你個人的。你知道你的獼猴桃讓我在北京市場上賣多錢麼?”張清明笑笑,說了個超乎他想象的數字:“10元。”在張清明的眼裡,對半利就是暴利的暴利,幾乎是不可能的。“錯,是18元。”這回輪到張清明眼大了,他半天合不上嘴。

在試驗站發展的過程中,張清明不但是獼猴桃試驗站的負責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是獼猴桃界的領軍人物。試驗站不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而且和紐西蘭、智利、日本的專家進行技術交流。

撇開試驗站,再說周至縣的規模化栽植。自1987年在優農中心展示中國栽植的獼猴桃之後,農業部專門來到周至縣進行實地考察,認為周至縣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大面積的獼猴桃規模化栽植,並撥付了一定的資金。1989年,周至縣在終南鎮的辛寨村、司竹鎮的南司竹村、樓觀鎮的週一村、馬召鎮的群星村、仁煙村,啞柏鎮的昌西村經過動員,栽植了3000畝獼猴桃。後來這3000畝在獼猴桃產業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引領了全國獼猴桃生產走向繁榮!

“秦美”品種的發展歷程

1、1980年,周至縣園藝站的科技人員在 峪溝發現了“秦美”優株,並記錄歸檔。

2、1981年,該優株編號為“周至101”進行嫁接繁殖,並開始觀察記載其生物學特性和物候期等技術指標。

3、1984年該優株進行品種鑑定,定名為“秦美”。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4、1984年,中華獼猴桃試驗站栽植“秦美”8畝。

5、1988年,“秦美”“秦翠”在陝西及湘、贛、豫、魯等9省市推廣面積近5000畝。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6、1989年,“秦美”在周至地區規模化栽植3000畝。

7、1995年,“秦美”在全國第二屆農博會榮獲金獎。

8、1998年,“秦美”在全國第三屆農博會榮獲“名牌產品”稱號。

9、1999年,“秦美”在昆明世博會榮獲金獎。

10、1997年,“秦美”在周至地區的栽植面積10萬畝。

11、2006年,“秦美”在周至地區栽植面積達13萬畝。

12、隨著獼猴桃品種結構的調整,周至“秦美”面積穩定在15萬畝。並逐步成為加工、鮮食的主流。

13、截止2017年底,陝、豫、川仍有“秦美”面積達20餘萬畝。其中陝西的周至、眉縣是主要栽植區域。

張清明獲獎、論文、榮譽、聘任及其他社會活動

一、獲獎情況

(一)、國家級獎: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二)、省級獎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三)、市級獎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四)、縣級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二、聘任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三、張清明論文

張清明在國家級、省級的論文彙編、書籍、專業性雜誌發表論文10多篇。在全國各類雜誌、報紙發表科普文章300多篇。由於篇幅限制,此處僅選一小部分。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四、張清明社會活動選登

1、培訓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2、交流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3、迎接參觀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4、接受採訪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5、朋友留念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6、與外賓交談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7、給工人指導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張清明晚年的技術研究

打自有了試驗站,幾十年來,張清明就沒有離開過這個單位。直到現在,他仍在試驗站裡工作、生活。在他82歲那年,有幾個獼猴桃界的人士去看他,見他桌子上擱著一個正在寫的文稿,其中一個感到好奇,過去一看,見上面標題寫著:試驗站十年規劃。同行的人驚訝極了,沒想到一個80多歲的老人還有10年的計劃。他們感慨老人為什麼活得這樣精神,活得這樣高壽,那是有一股精神在激勵著他,也在滋養著他。他沒有讓他的晚年寂寞,相反,他還在為他鐘愛的獼猴桃事業奮鬥著。

1984年他培育出“秦美”,他認為不斷的培育和選擇更加適應市場的品種才是獼猴桃產業的活力所在。所以,他一直在試驗研究。他認為:從1989年到1998年,是“秦美”品種發展的高峰。究其原因是我國的獼猴桃產業發展還處在初期,人們還在追求的是個大、豐產的獼猴桃,對獼猴桃的口感、貨架期等還沒有更多的要求。“秦美”這個品種口感太酸,雖不適應人們鮮食,但正因為它酸度高,它成了加工唯一的品種。1998年到2007年,是人們在迷惘中探索的階段。這個時期引進、自育的品種較雜,出現了一些果農走彎路的現象。直到“華優”品種出現。經過十幾年的栽培,“徐香”、“海沃德”、“翠香”品種成了最具市場潛力的品種。現今急需要替代品種,以克服以上品種的不足。因此,他聚集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培育和發現這個新的優良單株。經過幾年的摸索,這個單株終於被發現了。他把它暫定名“金福”,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金福”沒有被審定為品種,但它的優勢已明顯的顯露出來:口感極佳,耐貯性強。他熱切地期望“金福”能及早地透過品種審定,讓它為獼猴桃產業發揮力量。

他研究第二個方向的即食獼猴桃。在長期的市場研究中,他發現中國的獼猴桃是以“硬”作為指標進入市場的,消費者買回去後需要放置一定的時間待軟熟後才能食用。而國外獼猴桃在消費者手裡是有手感的獼猴桃,這也是為什麼外國的獼猴桃總比中國的獼猴桃售價高的原因。所以,他一直有個想法:在市場上建一個冷庫,透過調節溫度,使獼猴桃達到手感狀態再進入市場,一定深受消費者歡迎。雖然這個想法存在多年,但由於沒有合作的人而沒有實現,僅僅停留在意向之中。

他的第三個研究方向是尋找一種可以扦插的獼猴桃,使獼猴桃的育苗更加簡單有效。在這方面他已研究了7年,找到了一種分類上叫對萼獼猴桃的水楊桃作為扦插砧木,透過在他的試驗田裡扦插,這種水楊桃成活率高,嫁接栽培品種以後,具有抗重茬、抗瘠薄、抗雨澇、生長旺的特點。掛果後具有產量高、省肥等優勢。目前正在小面積試驗。(更新於 2018-04-19)

作者:郭永社

張清明先生不幸於2021年2月18日去逝!

轉發此文謹以寄託對張清明先生的懷念和哀思!

張清明和他的獼猴桃人生

沉痛悼念張清明先生!

先生一路走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