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傳承香包技藝,繡出幸福生活

“八歲學針線,十二進繡房,進了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上。”這是甘肅省慶陽當地的民謠。慶陽香包繡制省級非遺傳承人劉蘭芳說:“我們慶陽的婦女多數都是從小就跟著奶奶和媽媽學繡香包,她們繡的時候,我們就在旁邊看,在這樣的環境裡學會了繡香包。”

劉蘭芳於2002年成立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是慶陽市較早從事文化產業的民營企業之一,2011年被文化部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慶陽香包繡制)。

“2002年,慶陽市舉辦了第一屆香包文化節。那次香包節上,很多人看中我做的香包想大量購買,但是我自己做,數量很少,拿不出那麼多。我想這麼多人喜歡慶陽香包,我就註冊了這個公司,一步一步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富民產業。”劉蘭芳說。

多年來,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近百名貧困戶解決了就業問題,實現年產值60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4000多家。2017年在精準扶貧村培訓“隴原巧手”2183人,其中貧困婦女1600多人,實現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為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保護和弘揚慶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慶陽義渠戎國香包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義渠村”農家樂及慶陽仁民香包博物館聯合舉辦四屆義渠村“菊尚之約”文化旅遊節。“現在我們已經把香包文化與旅遊融合,遊客可以體驗繡香包、種植農家菜、吃農家飯等,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意義的。”劉蘭芳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