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句經典名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能夠聽到這句話,或者是我們自己多多少少也曾經這麼說過。雖然足夠熟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究竟出自誰。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其實這個人我們也不陌生,他就是魯迅。魯迅出生於1881年9 月25日,逝於1936年10月19日。他的一生其實有過三個名字。最開始的名字叫做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這個名字,只是他1918年時發表《狂人日記》時所取用的筆名而已,也是他平時用得最廣泛的筆名。但恰巧正是這個名字,被後世的人們所熟知。

在那個戰亂不安,社會動盪的時代,魯迅雖然不是一名軍人,沒有親自上過戰場,但是他卻一直以他手中的筆創作除了一篇又一篇關於社會、關於革命的文章。其中不少還出現在過我們的初中課本里,是要求背誦的。但你知道嗎,現在孩子的課本中,已經很少能看到魯迅的文章了。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魯迅當時身處的社會並沒有我們如今社會這麼繁榮安定,環境比較惡劣,也許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文章裡有許多地方都非常的現實、諷刺。而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比較有限,大多都無法理解這背後的深層意義。近十年來,魯迅的文章被慢慢地減少了。

還有個原因是,身處抗戰時期的他親眼目睹了當時百姓們的苦痛,人們生活的艱難,以及當時社會的各種陰暗腐朽,因此他用自己一針見血的寫作風格、大量的抨擊手法來直接批判了當時的社會,凸顯出社會的現實。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但我們現在處於和平年代,生活幸福和諧,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的文章也就不再適合拿到今天的課本里來了。其次,讀多了不同作家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每一位作者都有他們自己的寫作風格以及寫文背景,魯迅也不例外。

他的文章深刻揭露了過去時代的黑暗,在寫作的內容上雖然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實際上想表達的思想和核心都是大相徑庭的。所以,適當減少一些他的文章,也更加利於孩子們多學習一些不同風格的作品,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展。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最後,在某些方面來說,魯迅的文章太過於“憤怒”了,他對舊社會陰暗面的憎惡,抨擊呵呵諷刺的手法以及文章中的一些言論有可能會加深孩子們對於社會不良現象的認知,這其實是不太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因此將他的文章減少一些,更利於孩子們積極正面地去認識如今的和諧社會,思想更加全面。總的來說,其實魯迅的文章被減少原因最主要還是一點:我們現在的社會和以前的舊社會相差太大了。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