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東坡的人生境界

也無風雨也無晴-東坡的人生境界

再一次翻開《蘇東坡傳》時,發現我已很久沒有讀過此類人文/歷史的著作了。蘇東坡是我最為喜歡的文學家,我常常以他的詞句勉勵或開導自己,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再如“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當我再次匆匆翻閱之後,我似乎對東坡有了新的更深地理解,於是我想把它寫下來。

————-題記

1910年,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日本《歷史與地理》第9捲上發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提出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經過一百多年的學界充分研究與探討,東亞各國學界對此已經形成基本認識,承認唐宋間歷史程序的巨大飛躍。

不管唐宋文化有著怎樣的巨大差異,誰結束了一個時代,誰又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唐宋在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是不可分的名詞,唐宋似乎不是兩個不同朝代,拋開政治單從文化層面來看,唐宋可以劃歸為一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中北宋無疑是中國最具有人文精神的朝代,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縱然唐朝也是大家眾多,佳作如林。比如雄奇飄逸的詩仙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再如詩魔白居易、官拜右丞的詩佛王維等等,不勝列舉。但即便如此,在後人心目中,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依然非宋朝莫屬。在如雷貫耳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佔據六位。唐宋八大家的稱呼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只知道唐宋八大家但是少有人關注唐佔幾家宋有幾人,我們中國人,在觀念上還是習慣把唐宋作為一個歷史時期來計量。

唐宋八大家,有時也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

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在名家輩出的北宋,我獨愛蘇東坡。不禁自問:何以為愛?古往今來,許多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們,都試圖定義何以為“愛”,但大都徒勞無功,這本來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在我看來,愛的基礎是尊重,是深摯的感情。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都沒有關係,主要的是對他是否有同樣的瞭解。

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言:“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元豐五年(1082年),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東坡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此時是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雨後放晴,東坡作詞一首,便是《定風波》。

詞人在開頭寫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東坡之前曾與朋友在明媚的春光裡推杯換盞,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東坡開頭寥寥數語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因對王安石新法持反對態度,東坡由徐州貶調湖州。臨行,作《湖州謝上表》,在略敘自己為官毫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後,東坡又夾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本是例行公事之為,新黨人士卻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給東坡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東坡本是諷刺政治小人,反被偷樑換柱,藉此加罪於東坡。他的所有詩詞文集都被翻了出來,逐字逐句推敲,羅列一條一條的罪狀,每一條都是死罪。

新黨小人舒亶、李定這次是鐵了心要治他於死地。東坡在獄中的日子可謂悽慘至極,惶惶不可終日。審訊者常常通宵達旦對其辱罵、恫嚇,從其泛泛的詩文中摘取大量字句,要其承認愚弄朝廷、毀謗國事。一向豁達樂觀,豪放不羈的東坡,在巨大精神壓力下,不得不作了數萬字的交代材料。

御史臺院內,柏樹蒼蒼,常有烏鴉在此棲居,東坡被囚此地103天。這103天是東坡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在獄中反覆思考他自己的人生,思考死亡。他的確應該深刻思考,他的前半生太過順利,才華橫溢萬人敬仰,難免得意忘形,不知政治黑暗人心不古。

獄中東坡一遍一遍的回憶往事,悲從中來,幾乎確信這次自己難逃一劫了。在給弟弟子由的訣別詩中寫到:“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他已然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心理準備,但他真的做好準備了嗎?恐怕東坡自己也無法回答。

獄外一場轟轟烈烈的救援行動也同時展開,病重的曹太后以先皇曾譽東坡為宰相之才而懇請皇帝從輕發落。最終東坡吉人天相,化險為夷,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烏臺詩案後,東坡感悟到了一絲生死之念。對東坡而言,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人生沉澱。其實,生死也許並非人生大事,昇華或沉澱才是人生中最完美的蛻變。

初到黃州的東坡暫時借住於一座山間舊寺定惠院裡,官俸停發,家中並無積蓄。在這生死存亡的嚴重危機面前,他量入為出,變賣家財首飾,他向太守請求劃分一塊營防廢地,自食其力。白居易在四川忠州刺史任上,曾在城東緩坡上種花栽樹,公事之餘,在花叢樹影間追尋往事,感嘆今生,稱該地為東坡。蘇軾景仰白居易的詩文人品,感慨自己的坎坷經歷,於是也將此地戲稱為“東坡”,同時為自己取名“東坡居士”,自此,蘇軾已死,活著的是蘇東坡。

經歷這一場浩劫之後,東坡文風大變,他迷戀上了佛學,誦讀抄寫《金剛經》,他練習瑜伽並從中感悟禪學,這一時期的作品無一不染上了佛學色彩。幾篇千古名作也大多誕生於這一時期。《定風波》便是其中一篇。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東坡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寄寓著大難之後東坡獨到的人生感悟。

結尾處“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是東坡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定風波》真好,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鄭文焯評此詞:“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我常常就被東坡的某一句詩打動。歲暮天寒,子由擔心兄長在赴陝西的路途中遇上下雪,道路泥濘難行,在詩中寫道“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東坡由此吟出“鴻爪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在世,到處奔波,如飛鴻一樣,偶然在雪泥上留下印爪,也轉瞬即逝。這是對人生無常的比喻,意境恣逸,含義深刻。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內心要有過多少次狂風暴雨,才能吟出如此撼人心魄的佳句。

我把“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作為我的人生信條。每當我遇事久不能決,煩惱襲來時,我總是能想起這句詩。在我膚淺人生閱歷中,坎坷一直伴隨我左右。曾經的某個階段,我承受著來自家庭、學業、愛情的多重壓力,一度變得寡言抑鬱,突然就找不到我自己了。

五年前,我去過一次西寧的塔爾寺,臨行前我告訴自己一定不虛此行,我要從那裡帶回些東西。在一座大殿的門口,我遇見了一字排開的朝聖隊伍,講解員告訴我們,十萬個長頭,就這樣一下一下……我真的有些不太懂,我突然失去掏出手機拍一張照片的勇氣。

時至今日,那些畫面還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好像忽然就明白了,所謂信仰,就是你願意去相信那些無形之存有;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一顆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就是信仰後,去實踐就是了。

東坡自出生以來,就無法逃離宿命的桎梏。縱觀其一生,可謂是浮生若夢!活過一場,亦如夢一場。到頭來,一切不過一場如煙浩淼。生死,也許就一個劫,一個活著看不破,看破了,人已亡的悲哀劫難。東坡歷經劫難,最後依然渴望羽化而登仙,達到“物與我皆無盡”的不朽。不朽,就是超越生死輪迴,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迴圈不止。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死亡,不過是另一場輪迴的起始罷了。

東坡的貶謫,讓他先死而後生,他以出世的態度,坦然命運的坎坷,仕途的多舛。最終,東坡也順利完成了這場對生死的突圍,無憾於生死。生命的最真狀態,也不過是東坡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者:高志傑律師

陝西韜達律師事務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