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談:浴(414)

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浴(414)

漢字趣談:浴(414)

漢字趣談: 浴

“浴”(yu4),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浴”字,是由“人”+“皿”組成的上下結構的字形。人旁邊的點表示“水”,整個字形會意人在盆中洗身。殷商時期的金文是影象文字,形象地畫了一個人躺在盛滿水的盆中洗身。

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是符號文字,“從水谷聲”,(谷的本義是吞後又吐出。此處表示到水中去又從水中出來。)小篆承續金文春秋戰國時期的字形,隸變後楷書寫作“浴”。

“浴”的本義就是洗澡。古人把洗澡分得比較細。說文解字:“沐,濯(zhuo2)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濯,灑與今日洗字意義相當。)

早在殷商時期甲骨卜辭中就有“沐”字。到周朝,洗澡已成王權富貴必尊的禮制。《周禮》:“王之寢中有浴室。”《禮儀。聘禮》:“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後來“沐浴”還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法定休假日”。《漢宮儀》:“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到了唐朝,把中朝官員每“五日一下沐”改成了每十日休息洗沐一次,稱為“休浣”。

古人還有沐浴後彈冠更衣的習慣。《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更衣。”可見古人對個人衛生還是很講究的。古人在祭祀前,或遇到重大事件,或節日都要沐浴更衣,以表示尊重。

今天,洗澡是個人衛生的事,在古代,“沐浴”還是招待賓客的重要禮儀。《禮儀。聘禮》:“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還載“飧(Sun1)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意思是:管人招待賓客,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招待晚飯不用謝,沐浴之後再用歺,這是對主人的尊重。

以上所述皆為王權富貴階層之事,平民百姓只能在河中洗洗,或用一盆水擦擦身子,終身不洗澡的也不是什麼稀罕之事。

“浴”,引喻受潤澤或者得到某種恩惠。例如“沐浴皇恩、沐浴在陽光下”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