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看人世|如果你的性格有這一點,快改掉,不然會吃虧

關於方鴻漸評王爾愷的詩的情節,電視劇沒有書中細膩,電視劇跳過部分對白,但已足夠表現出現方鴻漸的不諳世事和玩世不恭的性格之一。

方鴻漸的性格,最大的缺陷是過於直率,往往逞一時口舌之快。這也是後來讓他處處碰壁的重要原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江湖,一定要學會察言觀色。

孔夫子早就說了,“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意思是說:所謂達,就是品質正直,遇事講禮,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謙恭地對待他人。

方鴻漸在蘇小姐家作客,理應客隨主便,站在蘇小姐的位置上看待事物,而不是隨心而欲,率性而行。

書中方鴻漸這樣說:“王爾愷那樣熱中做官的人還會做好詩麼,我又不向他謀差使,沒有恭維歪詩的義務。”他又不環顧一下四周的氣氛,忘乎所以,只圖自己說個痛快。

《圍城》看人世|如果你的性格有這一點,快改掉,不然會吃虧

圍城劇照

蘇小姐已經怒不可遏,聽到他還是願意評價詩,沒有將扇子收回,且將就著讓他拿過去看。結果呢?他像發現驚天大秘密一樣驚訝,大呼嚷著,這詩是偷來的。

更怪的是,還去跟蘇小姐對質。人家死口不認,有上過一堂歐洲文學史班的課。

看到了嗎,有些人就會裝糊塗。可方鴻漸不會。

這並不是教你察顏悅色,見風駛舵。但至少要學會不要亂髮表意見,

知而不言,是大美,是大德。

方鴻漸這次會客,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王爾愷,一個是蘇小姐。那時候蘇小姐想找他做丈夫,不會把他怎樣。

在場有個曹元朗,萬一他使壞心眼,將這番說的話傳到王的耳朵,想想會是什麼後果。雖然詩不是王寫的,但方鴻漸早已先入為主,調侃他不會提字,用鋼筆寫摺扇。

蘇小姐都說了,王爾愷是個不大不小的官,算是中層。要麼廳級,要麼副廳。方鴻漸居然如此不識抬舉,給人一點薄面。來日方長,若他有機會到官場上混,無形中給自己招了個討厭自己的人,甚至是敵人。

在現實中,我相信這樣的話,是會流傳出去的。不中聽的話,最好別說。

《圍城》看人世|如果你的性格有這一點,快改掉,不然會吃虧

圍城劇照

事實的後來,蘇小姐、唐小姐、曹元朗三個人,都與方鴻漸形同陌路。這三個人如果遇到王爾愷,保不準會提起方鴻漸的言行,並添油加醋,以此來套近乎。

還是老祖宗說得好,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津津樂道,逞口舌之慾,真的不是件好事,有“心計”的人都會慎言畏出,緘默守聲,不隨意表達自己的心聲和對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

我自己也深知道,沉默有時是一種城府。但沒辦法,我們活在這個文明體系裡,思維已經固化,習俗已經定型。沒有人會稱讚一個不懂世故,真誠直率的人。除非是小說裡的人物。

所謂山中多直人,世上無直人。因為直人早已不適應這個生存環境,被淘汰盡了。

特別在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講究的是親疏、尊卑。但剝開這層關係,這就是個陌生人社會。不論是工作的夥伴,還是租房的鄰居,都是陌生人。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都不一樣。

那這種關係靠什麼維繫?也靠人情維繫,不過這個人情是擁有契約精神。——不打擾,有禮貌。

看曹元朗,多聰明,無論人家說啥,他只一個兒點頭。唐小姐表示自己看不明白他作的詩,他竟然能兜個彎來討好她,說什麼,詩有意義是詩的不幸。

看,圓滑得毫無痕跡可尋。他在書中的外號叫“四喜丸子”,所到之處,肯定喜劇滿滿。

可憐的是,方鴻漸渾然不知自己的毛病,這點電視劇表現得比書上精彩,唐小姐拼命叫他喝茶,想阻住他繼續胡說下去,他卻如入無人之境,洋洋自得。最後還很不明白其所以,極像個無辜的小孩子受了委屈。

方鴻漸這行為,不是在盛怒之下的情緒驅使,也不是使壞心腸,刻意挖苦,完全是天生的毛病,性格使然。

(電視劇片段連結:圍城方鴻漸評王爾愷詩)

順便再說一則故事。

夏充彝在《倖存錄》中記載:一天,某旅店裡有五個人在一起飲酒,其中一個姓徐的術士說魏忠賢作惡多端,不久肯定會倒臺。

另外四人有的沉默,有的害怕,有的勸他說話要慎重,不然會招來災禍。那人卻大聲說:“魏忠賢雖然專橫,他總不能把我剝皮,我怕什麼!”夜裡,眾人熟睡,忽然門被推開,闖進來幾個人,把那位隨口說大話的人逮走了。

不一會兒,又把一同飲酒的另外四個人帶到一處衙門,先捕的那人一絲不掛躺在那裡,手腳都釘在門板上,堂上高坐著魏忠賢。他對四個人說:“這位說我不能剝他的皮,今天不妨試一試。”

說完,命令手下人取來熔化的瀝青澆在那人身上,過一會兒瀝青冷卻凝固,用錘子敲打,只見瀝青和人皮一齊脫掉,形成一副完整的人的皮殼。

那四個人嚇得半死,魏忠賢賞給他們每人五兩銀子壓驚,把他們放走了。

這是典型的禍從口出的故事。

現在的社會,不要以為高度文明。人,還是那樣的人,喜歡聽順耳話,不愛聽逆耳話。

要改變這個文明,除非人類基因突變。以直率為美,以講批評話為王道。我想這樣的世界,再過二千年都不會實現。

所以,有毛病還是改掉的好。

——讀《圍城》筆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