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宗教的興衰

興化宗教的興衰

興化宗教的興衰

楊應槐

興化古代宗教文化昌盛,寺廟林立,高僧輩出,眾多善男信女燒香拜佛,香菸繚繞。清末民初,近兩平方公里的老興化城有七十多座橋,近百處寺觀庵廟,七八十個祠堂。橋和廟的數量之多,密度之高,橋型之美為全國罕見。

興化境內流傳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以佛教信徒最多,道教次之,少數人信仰基督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在人類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法做出科學解釋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道教乃漢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佛教古代由印度傳入,基督教近代由西洋傳入。鼎盛時期,全縣有佛教寺廟七百多座,道觀幾十處,城內教堂三處。

興化城區佛教有九大叢林(俗稱九寺):思時寺、廣福寺(東寺)、寶嚴寺(西寺)、定慈寺、寶筏寺(觀音閣)、般若庵、地藏寺、圓通庵、極樂庵。道教有十三廟:晏公廟、上真廟、三官堂、三清觀、火星廟、嶽王廟(或火星觀)、東嶽廟、四聖觀、開元觀、關帝廟、華神廟、呂祖壇、文昌閣。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出家前的名字叫悉達多,生活在兩千六百年前,與我國的孔子同時,活了八十歲。釋迦牟尼死後被尊稱為如來佛,“如來”意為正覺,“佛”意為覺悟者,奉為佛祖。他一生演說的教義,被信徒們整理記錄,形成了經、律、論三大部,就是後世所稱的“三藏”。

佛教徒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讀成nà mó,是“致敬”的意思,表明歸順佛的意願,可以加在任何一個所敬的佛名或經名之前,如:“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金剛經”。“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現在寺廟裡的觀音塑像多數是披著白大氅的女士,叫白衣大士;有的塑著眾多手臂和眼睛,叫千手千眼觀世音。觀世音的名字是由釋迦牟尼取的,要他隨時觀聽世人的聲音。苦惱的眾生只要一心誦唸他的佛名,都可得到他的拯救和超度,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觀音殿堂的匾額有“普渡眾生”、“慈航普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等,就是這個意思。觀音原名觀世音,在唐朝,因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才把“世”字去掉。

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又叫浴佛節,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佛寺進行大規模誦經活動,還要用各種名貴香料泡水澆洗釋迦牟尼的誕生像。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成佛的節日,又叫成道節,許多寺廟煮臘八粥施捨,中國民間的“臘八粥”就是從成道節得名的。二月十五日涅槃節,是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日子。

佛教徒出家修行,到寺廟受戒,都需削髮,並在額頭上燙六個戒疤(亦有非六個戒疤),表示六根清淨,遵守戒律教規。道士在廟觀中修行不需削髮,他們身穿道袍,將長髮盤束在頭頂上,用長簪子別住髮髻,或頭戴道士帽。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尊稱他為太上老君。道教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

佛教中的僧尼不可結婚,道教中的道士可以娶妻生子,也可以子侄相承。如晏公廟中的大小吳道士是叔侄,三官堂兩個紀道士乃父子。華神廟有肖、吳兩個道士,輪流到廟中值班,都生有子女。東嶽廟陳道士,關帝廟陳顧謝三道士,城隍廟孔吳莫三道士,火星廟袁道士都生有子女。

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均叫人修行養性,學好行善,不做壞事,求菩薩消災降幅。

過去,對出家削髮修行的佛教徒稱僧尼,俗稱和尚、尼姑,對在家不削髮的佛教徒稱居士。城鄉有若干供男女居士燒香拜佛的場所叫居士林或唸佛堂。西門外大街北側鄒家橋向南通鄒家祠堂巷,巷中有唸佛堂,唸佛堂東側有居士林,兩處皆為女居士唸經的佛堂。屋中供奉如來、觀音、地藏王等佛像,居士早晚前來唸經(稱早課、晚課)、燒香、拜佛。

東門外北側恆善堂、贊化宮與土地廟巷北端東側的思善堂均為男居士修行場所。思善堂每月初三、二十七舉行拜斗敬神儀式,每年冬月至清明前後煮粥施捨窮人。過去人崇拜孔子,尊敬讀書人,對書籍、字紙也不容許糟蹋。思善堂天井中有1米高的惜字局,為磚塊砌的字紙焚化爐,專供焚化字紙。

城鄉有許多不出家的信佛之人,常在廟會時或菩薩誕辰日手提香籃,內放香燭前往廟中燒香、敬神,有的將菩薩請到家中燒香、唸經叩拜。此外,有人早晚在家燒太平香,請菩薩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有人逢初一、月半到廟中燒香,拜菩薩。有人在廟中見神就拜,求其驅魔逐鬼。

城鄉民間有一種“坐九”的組織,每年從冬至進入頭九,以後二九、三九到九九(終九),逢九之日輪流坐莊(做東道主),吃齋、燒香、拜佛、唸經。這種趕廟會、坐九燒香敬神等等活動,現在仍然有許多人傳承。

基督教信奉的救世主叫基督,又稱耶穌。天主教和耶穌教都屬基督教。耶穌教是基督教的新教。“耶穌”是希伯來文的音譯,意思是“神的救助”;“基督”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救世主”;“耶和華”是上帝的同義詞。

1910年,英國傳教士在東城外玉帶溝建基督教堂,俗稱耶穌教堂,附設慧德女子學校,舊址在金東門小區大門東南側。1925年又在東營街建基督教堂,內設興仁醫院和慧德女子學校,集教堂、醫院和學校於一體,舊址在中醫院處。

1932年,法國神甫在中正街西側建天主堂,附設新民小學。天主堂迎街兩扇鑄鐵大門,上懸一對神燈。鐵門向西是一條東西向甬道。甬道西端是一座三米見方的高約十米的鐘樓,三角形的屋頂上立著高大的鑄鐵十字架。十字架乃基督教的標誌,也是教徒贖罪得救的象徵,鐘樓下邊有四根磚砌的立柱做支撐。鐘樓西側是教徒做禮拜的禮堂,可容納三、四百人。學校為一座兩層樓的建築,上下各三個教室,寬敞明亮。教室南側過道陽臺,東側扶手樓梯和辦公室,樓南側操場四周栽樹遮陽,樹下有石凳供學生坐憩。操場東北有一座封閉式的水井,井口上方裝著手壓式的機械汲筒,用於吸取井水。該校五年級學生就開始學習英語。星期天,成績好的學生到禮堂參加禮拜活動。學校大門東北對高谷故居。天主堂舊址在少年宮處。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總理段琪瑞在全國創辦了一個教人學善的理教。理教敬奉觀音菩薩,要求教徒為人孝悌,為人忠義,生活節儉,不賭錢、不貪婪、不偷盜、不喝酒、不吸毒、不嫖娼、不欺妄、濟窮人、做好事。當時信理教的人很多,各地遍建理堂。教徒逢觀音和如來佛過生日時集會活動。興化城區有六個理堂:小東門原電廠大門街西福緣堂,負責人是道士王積生和浴室業邢久如。南門外天花府北側積善堂。西門外大街北側原城西小學處普緣堂。北門外大街雙聖巷西側集善堂,負責人是醬園業的王雨仁。南城內中原才子坊東南原搬運二站處慎修堂,負責人是畫家袁德普。東門龍珠巷北端西側有一個門朝東的兩間瓦屋的理堂,負責人是個和尚,因其地方偏僻、屋小人少,今已無人知曉理堂名。

寺廟自古敕建私建兩種,敕建後稱公建,私建又有僧徒募緣建立和施主捐資獨建或舍宅改建。一個廟帶若干個廟叫“叢林”。大叢林、大寺廟如東寺、西寺、定慈寺、文廟、般若庵、觀音閣、時思寺等均為公建,小寺廟則多為私建,如雙修庵、三聖庵、金善庵、地母廟等。

過去的寺廟多有田產,少者數十畝,多者數百畝,如陳公祠529畝,毓秀庵125畝,西鮑平旺自在庵一百多畝,臨城陸橫曇花庵三百多畝,老閣法華寺數十畝,陶莊大顧文昌祠59畝,文廟847畝,地藏寺一千多畝,僧道依靠田租維持生活。1936年城鄉有大小寺廟617所,僧尼2625人,田產56504畝(百畝以下未列入)。

清末民初許多廟宇和祠堂被改建學堂和學校:城裡如來庵劃歸文正書院,後改為文正學堂,再以後改為興化縣中;1949年遷址到文廟,1953年改名為江蘇省興化中學;90年代中期,興化中學遷址九頃,改辦板橋初級中學。放生庵和西側荒垛辦昭陽書院,後改稱昭陽學堂,現今為第一實驗小學。胡公祠辦文明書院,範公祠辦景範書院,崇德祠辦石鹿書院。通圓庵辦東營小學,開元觀辦崇實學堂。天后宮辦衛所小學,寶嚴寺辦蔚新學堂,嶽王廟辦集益學堂。天主堂辦新民小學,後改為新生小學,文昌宮、拱極臺、華神廟等寺廟都辦了學校。東門龍珠庵辦震興學堂,法輪寺辦文峰塔小學,時思寺辦城東小學,耶穌教堂辦慧德女校。南門地藏寺和屈子祠辦城南小學,天花府、三官堂也改辦學堂。西門理堂普緣堂和孫氏祠堂辦惜閒女校後為城西小學,極樂庵辦求是小學。北門普濟堂辦城北小學,三竺庵和般若庵也辦學校。

解放後,廟屋多被機關、工廠、學校佔用,田產全被分給農民,僧尼失去生活來源,絕大多數人還俗或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職業,宗教活動停止。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活動逐漸恢復,現今城區寺廟教堂,僅有佛教上方寺、寶嚴寺、觀音庵,道教東嶽廟,基督教恩典堂幾處宗教活動場所。

世界上本來沒有神,神是人造出來的。宗教信仰者認為在自然界之外有一個高高在上的抽象世界,那裡住著上帝、如來佛或者玉皇大帝。他們相信神創造世界萬物,神監視著人間,掌握著人類的命運,人的禍福生死是由神安排的。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神身上,祈求神的恩賜,心甘情願做神的奴僕。

產生宗教的根源是貧窮和愚昧,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飯;又由於缺少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正確地認識自然和社會,在命運面前感到無能為力,因而相信命運的主宰,把自己的命運和希望寄託在塵世以外的救世主。如今,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信仰宗教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興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曾有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勝蹟,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經不復存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猛發展,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眾多的橋和廟消失在茫茫的歷史煙雲中,“橋”與“廟”已成為人們對古城興化的一種記憶。

(選自興化文博)

頂部